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福州
  • 出版时间: 2008-06-06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的疗效和牵引治疗的差别。方法:将64名患者随机分配为手法治疗组32例和牵引治疗组32例。计算治疗前后的患者疼痛、腰部活动范围两个主症的分值变化,并对比两组间变化,观察各组疗效。结果:两组分别对比治疗前后的分值变化,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意义。两组间对比治疗后的分值变化,经t检验分析,p>0.05,差别无统计意义。结论:手法和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两者疗效无明显的优略分别。手法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显愈率高于牵引组,但考虑样本量较小,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文报告应用针刀在罹患椎间盘患侧神经根孔、腰臀部及下肢敏感压痛点上进行松解,配合连续提腿复位法、卧硬板床、飞燕式练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经常规疗法(牵引、骶管封闭、推拿理疗等)治疗三个星期以上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00例。结果:治愈62例,好转2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8%,临床观察表明针刀松解剥离病变椎间盘的周围组织,尤其重点松解神经根出椎间孔处的粘连、卡压,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神经根周围的无菌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从而缓解神经根性疼痛。连续提腿复位法、飞燕式练功有助于椎间盘还纳及腰椎病变的康复。笔者自2002年10月超应用针刀松解,手法复位治疗经常规疗法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摘要: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生物力学失衡等各种原因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致使脑干和迷路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约有70%颈椎病伴有动脉受累。
  • 摘要:目的 观察丹参酮对脊髓缺血再灌注大鼠脊髓前角的NMDAR1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酮保护脊髓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A组(无缺血损伤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J、C组(丹参酮组),其中A组8只,B组及C组各40只.采用Zivin法改进复制模型,B组及C组又随机分为再灌注0.5h、1h、4h、8h、12h组,在相应时间点灌注固定,切取脊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后脊髓前角NMDAR1蛋白表达.结果 丹参酮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脊髓前角NMDAR1累积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和阳性细胞面积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丹参酮对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与抑制NMDAR1蛋白表达有关.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涉及多种神经生化机制,主要包括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细胞内钙超载、细胞凋亡及脂质过氧反应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神经毒作用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占重要地位.脊髓缺血再灌注时大量的兴奋性氨基酸分泌到突触间隙外,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MDA受体,受体激活后启动受体门控的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导致神经元损伤.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文采用Zivin法改进复制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丹参酮对脊髓缺血再灌注大鼠脊髓前角的NMDAR1表达的影响,进而为探讨脊髓保护机制提供线索。
  • 摘要:目的:观察龟鹿二仙胶汤含药血清干预软骨细胞表型化BMSCs凋亡的Caspase-3表达.方法:抽取兔骨髓液,经体外分离、纯化、培养获得兔BMSCs,将龟鹿二仙胶汤含药血清诱导出的软骨细胞表型化BMSCs,用IL-1β诱导凋亡,分别于24h、48h、72h后,采用Westernblot、ELISA等实验技术进行研究。结果:龟鹿二仙胶汤能减少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其蛋白酶活性.结论:龟鹿二仙胶汤可以明显抑制Caspase-3蛋白表达来阻止或逆转软骨表型化BMSCs凋亡,能显著延缓软骨表型化BMSCs的凋亡。
  • 摘要:目的:观察龟鹿二仙胶汤含药血清干预软骨细胞表型化BMSCs凋亡的影响。方法:抽取兔骨髓液,经体外分离、纯化、培养获得兔BMSCs,将龟鹿二仙胶汤含药血清诱导出的软骨细胞表型化BMSCs,用IL一1 B诱导凋亡,分别于24h、48h、72tI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流式细胞仪等实验技术,研究龟鹿二仙胶汤对软骨表型化BMSCs凋亡的影响。结果:龟鹿二仙胶汤能减少软骨表型化BMSCs凋亡的数量及程度,降低细胞凋亡率。结论:龟鹿二仙胶汤可以明显抑制或逆转软骨表型化BMSCs凋亡,能显著延缓软骨表型化叫Scs的凋亡。
  • 摘要:目的:评价椎问盘源性腰腿痛病名及分型诊治的实用价值.明确中医药和手法辨证施治为主的非手术和手术适应证,寻找中西医结合诊治该证的切人点.方法:经近2 000例住院病人诊疗经验的总结,制订出椎间盘膨出(Ⅰ型)、弹力型突出(1型)、退变失稳型(Ⅲ型)、增生狭窄型(Ⅳ型)、软骨板破裂(Ⅴ型)五个病理类型及诊治标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制订出气滞血瘀、湿热痹痛、风寒湿困和肝肾亏损四个中医证型。结果:从1997—2002年12月对668例分型治疗结果中看出,采取中医药手段为主的非手术治疗率为68%,其中Ⅱ型为90%,Ⅲ型为69%,Ⅳ型为44%,Ⅴ型43%.以中医药非手术治疗的优良率达79%.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213例改为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为94%.经非手术效果不良者,使手术目的性更明确故显效率高。结论:椎间盘源性腰腿痛分型治疗有利于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降低了手术率,提高手术的正确性和目的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腰腿痛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 摘要:脊柱椎爆裂性骨折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解剖结构处于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的转折点,由暴力造成损伤的部位,其中爆裂性骨折较为常见.随着近代对脊柱脊髓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手术技巧和器械的逐渐改进,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中经经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脊柱椎爆裂性骨折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现给予综述.
  • 摘要: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临床上已经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从保守治疗到半月板切除,再到修补缝合,从关节镜的应用,到半月板移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半月板损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即是对半月板损伤技术的总结.
  • 摘要:骨肉瘤是最常见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多危及青少年,病死率极高。1970年以前标准治疗是截肢术,但5年生存率在15%左右.80%的病人在确诊时已有微小转移灶。近年来,随着新辅助化疗、保肢手术、肺转移瘤清扫术的开展,治愈率明显提高,但骨肉瘤仍是一种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的肿瘤,本文就其治疗及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骨科常见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已知的有环境气压的变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放射线辐射、酒精中毒、肝脏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Gaucher病、红细胞增多症及创伤等诱发因素。主要病状是髋关节固定性疼痛、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跛行及下肢肌肉萎缩等,其起病缓慢,病程长,甚至终身残废。随着中医药对ANFH的认识不断深入,以中医为主的综合疗法,在ANTH的防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ANFH的研究进展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Gamma钉与DHS治疗股骨租隆间骨折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78例粗隆间骨折患者均取股外侧直接入路,显露大粗隆顶,在大粗隆下2.3.5处做为进针点,在C型臂监控下行Gamma钉,DHS内固定.Evans分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28例,Ⅳ型36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0例。结果:78例患者中7例发生并发症,5例DHS固定患者髋内翻。1例Gamma钉术后锁钉处骨折,1例Gamma钉固定髋内翻,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因其复杂的应力分布,不同年龄,不同骨质结构,其治疗仍为凝难问题。Gamma钉与DHS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椎问盘镜下“椎板间隙有效干预法”保留黄韧带行髓核摘除术的临床应用、手术适应症和临床早期效果。方法:对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ED下椎板间隙有效干预法保留黄韧带髓核摘除术,进行术后随访。结果:122例手术均成功保留黄韧带,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7个月,按Nakai分级,其中优:92例,良15例,可5例,优良率为95.9%。结论:显微椎间盘镜下采用“椎板间隙有效干预法”摘除髓核时保留黄韧带完全可以实现,简化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但其适应证更为严格,临床早期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评价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按Evans-Tronzo分型:其中Ⅲ型9例,Ⅳ型4例。Ⅴ型2例。采用闭合复位,抗旋股骨近端髓钉固定。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患髋功能情况。结果:15例患者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70±10min术中出血200±30ml,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4w,按黄公怡患髋关节功能标准评定,优:12例,良:3例。结论: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固定可靠,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老年人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 摘要:目的 探讨AF椎弓根固定复位并椎体缺损空洞部位充填骨水泥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的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短节段椎弓根AF系统复位内固定,根据临床神经症状和影像资料行椎管减压或不减压。复位后经后路向伤椎内骨缺损注射骨水泥充填缺损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本组共行16例均获得随访.术前及术后随访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高度变化和相邻间隙变化等.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16例均获随访者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无塌陷、间隙无明显改变,术前神经症状消失。结论AF短节段复位、固定、骨水泥充填伤椎骨缺损即刻获得骨折椎体前、中、后三柱稳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不仅能有效地填充椎体内骨缺损无椎体高度丢失之虞、并可早期下床活动。
  • 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干骺端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2月至2007年8月,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T形支架外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8~81岁,平均41.5岁。对术后结果作随访。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36个月,自定评估标准,优:20例,良5例.结论:T形外固定支架适于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尤其是胫骨远端干骺端短斜形骨折,具有创口小,手术安全,并发症少,便于护理和效果好的特点.自2000年以来,对胫骨干骺端骨折18例,行微创小切口或闭合复位经皮穿针T形外固定支架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摘要:等离子手术系统对颈椎髓核组织进行冷消融,是继椎间盘溶核术和激光髓核成形术以后的一项颈椎外科微创新技术。自2002年9月美国首次将该技术应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1]以来,短短5年多的时间内,该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院于2005年11月起引进该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38例,现报告如下.
  • 摘要:现代生活中,人们由于长期伏案及时性应用电脑作业,致使颈椎病的发病越来越呈年轻化的趋势.肌肉、韧带的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等都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病.Pope及Panjabi[1]于提出了骨柱稳定性的概念,脊柱的稳定性在腰背痛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颈椎失稳在颈椎病的法病中亦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就颈椎失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2007年3月-2008年3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二科收集了各种原因引起的骨及软组织感染患者27例,在感染的控制治疗过程中应用了粘贴式负压冲吸器,予进行持续的灌注冲洗,再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外科清创术、肌皮瓣转移术等治疗,23例成功随访3~6个月,都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以膝上外侧动脉为蒂的股外侧肌皮瓣转移治疗胫骨上段软组织缺损伴感染的疗效.方法对11例各种原因导致胫骨上段软组织缺损伴感染、胫骨及内固定物外露的患者,采用抗感染、引流、病灶清除、膝上外侧动脉为蒂的股外侧肌皮瓣转移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11例,均成功随访3~6个月,所有转移肌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于术后1~2周因转移的肌皮瓣皮缘愈合差,再次行肌皮瓣边缘修整术.结论 膝上外侧动脉为蒂的股外侧肌皮瓣转移治疗胫骨上段软组织缺损伴感染并胫骨或内固定物外露,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 摘要:因城市人口的增多和交通拥挤,近年由交通事故引发的脊柱骨折增多.脊柱骨折好发生于第11、12胸椎和第1、2腰椎,多为屈曲性损伤造成胸腰椎椎体楔形压缩性骨折.胸腰椎骨折在临床上较多见,复位后适当固定或功能复位,常可收到良好效果,但如果护理不当,会给患者造成终生残疾。我们根据胸腰椎骨折的特点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以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体位护理、观察病情、预防压疮、功能锻炼为护理内容,实施对应护理,取得满意效果,1年内随访199例,功能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评价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 dise decompression,PLDD)治疗椎间盘源性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52例以颈椎间盘膨隆或突出为主病因的颈性眩晕,采用波长805nm的半导体激光,对髓核进行气化、减压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6个月(4-10个月)。疗效评估结果为优27例(52.0%)、良18例(34.6%)、可5例(9.8%)、差2例(3.8%).优良率86.6%。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LDD治疗椎间盘源性颈性眩晕安全、微创、疗效显著。
  • 摘要:对67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应用关节镜技术行镜下成形术,经过围术期的心理康复。股四头肌运动 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运动,膝关节屈曲运动及下地行走等训练,患者术后伤口Ⅰ期愈合,随访4~18个月,关节无疼痛,无顽固性积液,伸屈活动恢复正常,能从事日常活动.
  • 摘要: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率占肘部骨折首位,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好发于5~10岁年龄组。肱骨髁上骨折中97.7%为伸直型(包括伸直尺偏及伸直桡偏型),若治疗不当易导致肘部畸形或关节僵硬。在临床治疗中,我们体会到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清理术后配合下肢洗剂熏蒸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9月~2007年10月膝OA患者,入院时行Lysholm评分,并测关节液中NO水平。行关节镜清理术后,按纳入标准选择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温水组和空白组各30例。术后1周开始熏蒸,1疗程1周,共3个疗程,治疗组采用下肢洗剂熏蒸,温水组采用温水熏蒸,空白组则不熏蒸。术后1周、1个月行Lysholm评分,并测关节液中NO水平;术后3、6个月再次行Lysholm评分。结果:三组患者经关节镜清理术后1周Lysholm评分及关节液中NO水平较术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的Lysholm评分较熏蒸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关节液中NO水平较熏蒸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熏蒸过程无明显不良反应;继续随访6个月,疗效稳定。结论:关节镜术后配合下肢洗剂熏蒸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系高能量损伤”[1 2],骨折涉及整个胫骨髁,关节面破坏严重,常合并较重的软组织损伤,导致整个胫骨髁的解剖关系发生改变,是创伤骨科治疗的难题。胫骨平台骨折的内同定手术治疗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 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医正骨疗法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曰:“夫手法者,…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 摘要:[目的]探讨髋部骨折并存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治疗血糖控制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32例髋部骨折并存糖尿病的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胰岛素使用、并发症的处理及麻醉方式选择进行分析。[结果]32例中,2例术后内固定松动,1例应激性胃溃疡,2例下肢静脉栓塞,未发生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糖尿病患者经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将血糖控制至理想水平,可安全度过手术期。
  • 摘要:顽固性网球肘是指肱骨外上髁炎长期反复疼痛伴活动受限为特点且反复治疗不愈者。它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我院针灸门诊自2001年~2005年采取针刀综合治疗法治疗顽固性网球肘,取得良好疗效,其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 摘要: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最早由Crock(1970)提出[1],是指一类没有椎间盘突出、没有神经根压迫的情况下,发生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引起的腰痛[2]。因长期以来椎间盘突出被看作是间盘疾病导致疼痛的先决条件,椎问盘病变是下腰痛的一个来源在过去是常常被忽视的,对责任椎间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可以大大的缓解病人的痛苦。但当前没有检查可以可靠的证实责任椎间盘的存在[3]。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仍存在许多争议,现对此作一综述。
  • 摘要: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是导致胸椎管狭窄,脊髓受压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所引起的脊髓损害临床特点复杂多样,常因对此病的认识不清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自2000年初至2006年底收治的508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40例,行单纯摘除术,腰椎管狭窄症150例,行单纯椎管扩大术,腰椎退变性滑脱,不稳定,侧弯118例,行椎管扩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观察手术前后腰及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结果:随访1-7年,平均4年,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疼痛改善率为91.2%,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为93.4%,仅1例术后本节段间盘复发,无医源性滑脱,无相邻节段退变,无内固定物松脱折断。结论: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前、术中、术后相关治疗适当,会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 摘要:腰椎问盘突出症是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腰问盘突出症通过非手术疗法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需手术治疗者只占10%-20%,一般非手术疗法包括牵引、手法按摩、针灸、理疗等。作者自1995年5月….2002年9月,采用手法按摩配合中药内服加<朱氏通痹散>外敷治疗腰椎网盘突出症147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摘要: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2005年5至2008年2月,选择门诊和住院的骨关节炎(OA)患者205例,采用玻璃酸纳(SH)关节腔注射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205例(共221个关节),男85例(97个关节),女120例(124个关节),年龄最大92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8岁,病种为膑骨软化症,膝OA,创伤性OA,创伤性踩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病程最短为1.5个月,最长达12年,平均4。2年。
  • 摘要:目的 分析紫杉醇应用于软组织肉瘤的疗效。方法选用各类软组织肉瘤病人40例分两组,紫杉醇组20个病人在原阿霉素,顺铂,异环磷酰胺方案外加用紫杉醇(175mg/m2),对照组20人则继续应用原阿霉素,顺铂,异环磷酰胺方案,化疗两个疗程结束后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继续各自化疗方案化疗4个疗程。根据化疗后临床表现,影像学,肿瘤坏死率,保肢手术成功率,术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评估紫杉醇的化疗效果。其中将临床表现,影像学根据改变的程度分为无效,有效,显效,肿瘤坏死率则根据病理统计坏死率在<60%,60%<坏死率<90%,坏死率>90%分为差,轻度有效,好。并相应的设定分值为0,1,2,将所有的病人进行化疗后评分,并计算总分.结果 加用紫杉醇化疗的实验组临床表现,影像学,肿瘤坏死率的各项评分及总分,保肢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前者术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低于后者.结论 联合应用紫杉醇,阿霉素,顺铂,异环磷酰胺是针对软组织肉瘤的可行有效的方案.
  • 摘要:通过观察鹿茸多肽对白细胞介素-1β体外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以优化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取新西兰大白兔关节软骨,用0.25%胰蛋白酶和0.2%Ⅱ型胶原酶消化后获得兔软骨细胞,并于体外培养。将第3代软骨细胞随机分成A组(空白对照组),B组(IL-1β组),C组(鹿茸多肽组),D组(TGF-βⅠ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用Annexin V法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技术分析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Caspase-3蛋白酶活性.结果显示B组24h后细胞核内染色质开始呈块状凝集,分布于核膜下,核膜不规则;48 h后细胞核内染色质凝集加剧;72h后部分细胞内的核碎片凝集成凋亡小体;各时间点C、D组细胞结构改变相对滞后、且数量较少,而A组细胞结构几乎无明显改变。各时间点B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 mRNA表达及蛋白酶活性逐渐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与B组比较则逐渐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Caspase-3参与细胞凋亡,鹿茸多肽通过减少Caspase-3 mRNA表达,并抑制其蛋白酶活性,来阻止或逆转软骨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探讨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上微创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一个思路及方法.方法:1.实验组织学观察:实验观察实验犬髓核成形术后颈椎髓核、软骨与椎间组织的组织学改变.2.临床疗效观察:依据病例选择标准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入院时进行VAS评分,并测椎间盘间隙高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观察: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消融术在髓核中打孔消融后,髓核内仅产生一个直径不到2mm的孔道,可见Coblation消融孔道具有光洁的热凝边缘,孔道周围组织发生热皱缩,但细胞仍保持活性,临近消融区域的纤维环和终板无损伤,神经细胞和胶原组织无坏死或损伤.2.临床疗效观察:依据VAS评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随访3~14个月,平均10个月,经统计学分析,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症状体征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远期疗效有待随访;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复发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对病人进行术后随访,未发现明显并发症及后遗症,颈椎椎间隙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基础上,髓核消融成形术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微创疗法;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起效快、创伤小,近中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近中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随访.
  •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片仔癀对骨肉瘤U-2OS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1)培养人骨肉瘤U2-OS细胞.(2)筛选对骨肉瘤U2-OS细胞作用最佳的片仔癀含药血清。(3)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光镜下观察骨肉瘤U2-OS细胞形态,用MTT法测细胞活力·(4)原位末端标记:骨肉瘤细胞胰酶消化置于左旋多聚赖氨酸铺片上至细胞贴壁;在超净台内风干,室温固定25min。PBS通透液促渗5min,滴加Equilibration Buffer 100 μ1覆盖细胞。含rTdT酶的TUNEL反应液37℃,湿润避光反应60分钟。新鲜配制DAB工作液显色反应,光镜观察。(5)提取基因DNA,将10uDNA样品加入2μ1的10×LoadingBurffer,混匀,立即加到含有0.4μg/ml溴化乙啶的1%琼脂糖凝胶电泳,室温,1小时.紫外线灯下观察,凝胶成像系统扫描存盘。以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组TUNEL检测阳性,琼腊糖凝胶电泳出现DNA的片段化,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和浓度增加,凋亡率增高;电镜观察染色质沿皱缩的核膜下凝聚,细胞表面出现凋亡小体.结论:中药片仔癀胶囊对骨肉瘤U-2OS细胞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
  • 摘要:苏联骨科专家Ilizarov发现了“科学新定律张力—应力法则(Law of tension-stress LTS)”及其发明的“能够优化构成800多种外固定治疗器”和“标准的微创操作技术”,是20世纪医学上的一个重大进展,是骨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这一技术及理论的问世,解决了不少矫形外科过去不能矫治的难题,近年来,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发展,Ilizarov技术又正在开启新的发展阶段,在世界医学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本文主要从Ilizarov发现的一般生物学原理、Ilizarov外固定器、皮质截骨术概念、牵引速度四个方面,对Ilizarov技术加以综述。
  • 摘要:背景:目前国内外已认可的颈前路椎体间三种不同植骨融合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目标:回顾性研究,评估三种不同植骨融合固定手术的优劣;设计:本研究是为期5年的临床对照试验;环境:在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联合进行;受试者:2001年1月~2006年10确诊的83例需要行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38例,女45例,平均年龄69岁),共分为三组:主要测定与干预:三组各以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Robingson’s植骨)加前路钢板融合固定、钛网融合器(Pyramesh)加前路钢板融合固定和颈椎间植骨融合器(cage)融合固定手术,对患者的术前术后JOA评分变化及骨性愈合情况进行组间比较并行分析:结果:各组术后3月及术后2年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F=1.55,P<0.05),各组间无明显差异(F=2.51,P>0.05);结论:三种不同植骨融合手术均可靠有效。Robingson’s植骨对颈椎稳定性和骨性融合更佳,但有增加切口和可能有取骨区并发症的缺点;BAK椎体间融合固定手术的技术要求高,临床上易发生融合器内陷和椎间隙高度丢失;Pyramesh融合加钢板固定综合了前两者多方优点,但费用稍高。
  • 摘要:脊柱为人体的中轴,结构复杂,由33节椎体组成.其中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和尾椎4节,各椎体间借助周围的肌群、韧带与关节囊连接成一个活动自如,并有强大支撑力的链条结构.所有这些组织都有潜在发生良性及恶性肿瘤的危险,而脊柱又是转移肿瘤好侵犯的部位。脊椎肿瘤的组织来源具有多样性,脊柱脊髓及其临近器官解剖复杂、功能重要。因此对不同来源不同部位肿瘤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选择.但无论治疗方法如何选择,都应遵循脊柱外科的基本原则,即脊柱稳定性、神经功能、脊柱序列的保持及临近器官结构和功能的保护.同时还应遵循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
  •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皮下结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周围神经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1858年英国医生Carrod首先提出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名称.1896年Still描述了儿童型类风湿性关节炎.1931年Cecil发现了类风湿病人血清与链球菌的凝集价很高。1940年Waaler发现了类风湿因子。1945年Cavelti提出和1961年Stefffen确立了类风湿发病机理的自身变态反应理论.
  • 摘要:目的:研究益气化瘀补肾方对气虚血瘀肾亏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3月龄雌性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气虚血瘀肾亏型颈椎病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颈椎病模型采用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气虚模型采用疲劳加饥饱失常法,血瘀模型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法,肾亏模型采用去卵巢模型。病证模型通过上述模型复合而成,予益气化瘀补肾方治疗一个月。通过动物行为、体征、子宫及附件重量、cAMP、cGMP、血液流变学、CD62p、雌二醇来评判气虚、血瘀、肾亏证;通过颈椎间盘组织形态学、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及Aggrecan、Co12a1、MMP-13和TIMP-1基因表达评判椎间盘退变程度。从而研究方剂作用机理。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动物出现明显乏力、少动,舌质、尾色瘀紫,cAMP/cGMP降低,血液流变学、CD62p增高。雌二醇降低,颈椎间盘退变;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气虚、血瘀、肾亏可以加重颈椎间盘的退变,验证了颈椎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益气化瘀补肾方通过免疫、代谢系统,凝血系统,内分泌系统改善证候指标,延缓椎间盘退变.
  • 摘要:马蹄内翻足是足踝部畸形中的常见畸形之一,先天性马蹄足;麻痹性马蹄足;创伤性马蹄及痉挛性马蹄足等类型。其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足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呈跖屈畸形.后足内翻,中足和前足呈内收、内翻和跖屈位.韧带、关节囊肌肉和肌腱等有关软组织的挛缩,使关节的紊乱排列成为固定。美国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其发病率约为1/1000。男:女为2:1.治疗方法很多,疗效不一.
  • 摘要:目的比较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成人下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2003年2月-2006年10月,收治60例下腰椎不稳患者。28例采用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块融合治疗(植骨组),32例采用cage融合治疗(cage组).两组在年龄、性别、不稳节段、术前JOA评分及术前相对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于术后1、3、6及12个月定期随访,比较一般情况、并发症、相对椎间隙高度、椎体融合率及JOA评分。结果 1、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植骨组并发症较cage组多。3、相对椎间隙高度两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无融合,术后6个月、12个月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JOA评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体髂骨融合在融合时间、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与cage融合无显著差异.自体髂骨可作为下腰椎不稳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临床疗效好,无免疫排斥,价格便宜.
  • 摘要:[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5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8例,女21例,年龄31~57岁,平均43岁。C3~44例,C4~5 11例,C5~6 34例,C6-7 3例,C4-5,5-6 2例,C3-4,5-6 2例,C 5-6、6-7 2例.单节段置换53例,双节段置换6例,共置换65个椎间盘假体。]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者20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39例.Bryan假体由金属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外壳有钛微孔喷涂层,可促进骨生长,达到长期稳定.术后摄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活动度.依照CSM40分法评定神经功能改善。[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随访3.50个月,平均14个月.全部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神经根型患者其上肢根性痛全部缓解。CSM40分法评分平均提高8.5分,有效率为100%,无假体松动和脱落,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9.3°[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能达到确切的稳定,具有良好的活动度,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CTA对髋臼骨折诊断与治疗的意义。方法:通过对X线检查、三维CT重建、DSA、核磁共振、CTA等5种涉及髋臼骨折的影象学检查进行对比来探讨CTA对髋臼骨折的诊断意义;通过讨论:CTA对髋臼骨折手术指征的判断、手术时机选择、对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来探讨CTA髋臼骨折的治疗意义。结果:CTA结合DSA与三维CT重建的优点,为髋臼骨折诊断、手术指征的判断和手术时机选择、手术入路的选择、骨折预后判断、髓臼周围动脉术后状况的评价提供了可视化的客观依据。结论:在大量髋臼骨折病例回顾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CTA、髋臼骨折手术入路解剖学研究,系统分析髋臼骨折术中出血的原因,并寻找可能的对策,可改进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热凝靶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 3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经颈前气管鞘和血管鞘之间将射频电极穿刺到椎间隙靶点,接神经射频仪将靶点温度升高到90℃,治疗3个周期,每个治疗周期60秒,观察术前术后VAS评分变化.结果:该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的改善较为显著,临床疗效优良率95.24%。结论:射频热凝术治疗颈椎问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的5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52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6个月(9—78个月).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进行评分,优良率为82.7%。主要并发症有复位不良、切口感染、术后高度丢失、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及膝关节强直等。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术前对骨折评估不足、手术时机选择不当、手术方法不当及术后功能锻炼不合理等。
  • 摘要:目的 探讨一期双侧全髋置换术后腹胀便秘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9月-2007年12月以来所进行的一期双侧全髋置换术共z8例(56髋),男18例,女10例。年龄39-72岁,平均(56.5±3.5)岁。结果 28例患者中,发生腹胀12例(男5例,女7例),发生率为43%;便秘5例(男2例,女3例),发生率为18%。经过不同措施处理,17例并发腹胀、便秘的患者症状缓解。结论 提高手术技巧,药物预防治疗,术后功能锻炼,饮食指导,心理疏导及围手术期镇痛可减少一期双侧全髋置换术后腹胀便秘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 论述脊柱重度畸形矫正的生物力学机制和介绍M8后路+侧前路手术矫正的方法.方法 本组20例重度畸形在手术前后摄全脊柱正侧位片、Bending片,行MRI或CT扫描,术后随访1~7年。术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KingⅢ Cobb's角及后凸成角平均108°,术后平均矫正60°。结论 根据重度脊柱畸形矫正的生物力学机制而采用的侧前路V形减张松解+后路M8器械矫正大光明,对严重脊柱畸形,对脊柱、脊髓的安全性好,有满意的矫正效果.
  • 摘要:目的:为探讨颈源性肩关节周围炎的发病规律。方法:随机地对就诊的肩关节周围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记录、对比归纳和筛选;并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相应治疗。结果:发现颈源性肩关节周围炎占肩关节周围炎的63.25%;临床呈现肩关节周围炎和支配肩关节周围的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配合枕颌布兜牵引等方法治疗,效果更好.结论:颈源性肩关节周围炎是普遍存在的,且有其独特的规律,其定义应是: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和肩周围软组织病变而引起的以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和支配肩关节周围的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其诊治应从肩关节、颈椎两方面进行。
  • 摘要:腰椎盘突出症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占腰腿痛患者25~40%,且好发于青壮年,该病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此类病人除了经过正视的保守治疗外,一部分患者需通过手术治疗。而传统手术治疗为经全椎板切除或半椎切除来治疗此病症,这一传统术式存在着手术打击大,且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多的缺点.我院骨科应用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1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 观察显微内窥镜结合激光消融(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aser—assisted discectomy,PELD)对侧隐窝狭窄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5年4月至2007年5月应用显微内窥镜结合激光对侧隐窝狭窄型椎间盘突出症37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其中男26例,女11例。结果 显微内窥镜结合激光消融治疗侧隐窝狭窄型椎间盘突出症平均手术时间为70分钟,平均术中失血量为65.5ml.所有病例得到平均12.5个月的随访,根据Nakai等人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4.4%。手术未导致任何患者死亡和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 显微内窥镜结合激光消融可以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有效的减压处理并同时对侧隐窝狭窄进行减压,扩大了单纯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症,是脊柱微创手术的的一种理想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 探讨颈脊髓前后路受压所导致颈椎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自锁钢板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一次性完成的手术方法治疗,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进行治疗观察,并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获1年零6个月的随访,22例症状完全消失,4例尚留有轻度手臂麻木。疗效满意。结论 采用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颈脊髓前后同时受压的(钳夹)型颈椎病减压彻底,固定可靠,不但治疗周期大大缩短,且疗效提高,复发率明显减少,可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症状得到彻底缓解.
  • 摘要:目的:观察射频热凝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30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射频热凝治疗。结果:30例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效率97%.结论:射频热凝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是骨科领域常见且难治性疾病。ONFH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因髋部外伤(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引起,后者在我国的主要发生原因为应用皮质类圃醇(torticosteroid)及酗酒。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