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蹄内翻足

马蹄内翻足

马蹄内翻足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0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儿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651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临床医生、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等;马蹄内翻足的相关文献由990位作者贡献,包括段雄义、杨寿峨、段雄敏等。

马蹄内翻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6 占比:17.6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1651 占比:81.94%

总计:2015篇

马蹄内翻足—发文趋势图

马蹄内翻足

-研究学者

  • 段雄义
  • 杨寿峨
  • 段雄敏
  • 秦泗河
  • 杨华清
  • 赵黎
  • 章耀华
  • 吉士俊
  • 杨云
  • 黄耀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伟; 李飞; 李璐兵; 王雪; 王成伟
    • 摘要: 背景: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是复杂的三维异常结构畸形,应用二维平片以及体格检查等难以对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进行精准评估.目的:探讨数字化软件测量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相关指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就诊的14例(20足)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应用mimics软件根据负重位CT图像重建出负重状态下所需骨骼3D模型,运用3-Matic拟合出所需骨骼的中轴线,使用选择性投射功能获取负重正位、侧位及跟骨轴位图像,进行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相关指标测量.利用3-Matic软件测量法与常规X射线测量法对14例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患者进行相关指标测量,比较两组观察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研究已通过新疆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与结论:①两种方法测量的结果:正位片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跟骨-骰骨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跟骨轴位片胫骨-跟骨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结果说明,应用3-Matic软件测量可以精准生成所需骨骼中轴线,进而实现相关指标的精确测量,测量时可以选择性投射相关骨骼及其中轴线,消除重影干扰,测量结果稳定可靠,观察时具有直观、清晰等优点.
    • 刘伟; 李飞; 李璐兵; 王雪; 王成伟
    • 摘要: 背景: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是复杂的三维异常结构畸形,应用二维平片以及体格检查等难以对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进行精准评估。目的:探讨数字化软件测量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相关指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就诊的14例(20足)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应用mimics软件根据负重位CT图像重建出负重状态下所需骨骼3D模型,运用3-Matic拟合出所需骨骼的中轴线,使用选择性投射功能获取负重正位、侧位及跟骨轴位图像,进行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相关指标测量。利用3-Matic软件测量法与常规X射线测量法对14例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患者进行相关指标测量,比较两组观察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研究已通过新疆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方法测量的结果:正位片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跟骨-骰骨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跟骨轴位片胫骨-跟骨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结果说明,应用3-Matic软件测量可以精准生成所需骨骼中轴线,进而实现相关指标的精确测量,测量时可以选择性投射相关骨骼及其中轴线,消除重影干扰,测量结果稳定可靠,观察时具有直观、清晰等优点。
    • 张洪剑; 杨华清; 章耀华; 杨云; 韩庆海; 彭爱民; 夏和桃
    • 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个体化手术治疗青少年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治疗的青少年马蹄内翻足患者351例(454足),Dimglio分型均为Ⅲ型及以上,均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个体化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评分及优良率。结果本组患者随访(30±6.9)个月。患者治疗后ICFSG评分为(6.65±4.68)分,明显低于治疗前(36.11±9.05)分,差异有显著性(t=18.791,P=0.000)。其中优292足,良112足,可42足,差8足,优良率88.99%。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个体化手术治疗青少年马蹄内翻足疗效明确,针对不同年龄、发病原因以及足畸形情况的马蹄内翻足患者,需要权衡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畸形的特异性,针对性的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能保证治疗效果,特别是降低畸形的复发率和避免矫枉过正出现相反的畸形。
    • 蒋云鹏; 赵媛; 武勇; 蒋鹏
    • 摘要: 目的探讨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模型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马蹄内翻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治疗,根据术后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4)与非血栓组(n=58)。分析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其预测效能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术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总蛋白、阿司匹林用药史、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方式、术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总蛋白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阿司匹林用药史均是马蹄内翻足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麻醉方式63分、手术时长80分、术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63分、总蛋白75分、纤维蛋白原70分。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列线图效能,结果显示:马蹄内翻足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C-index为0.782,95%CI为0.673~0.871;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757~0.899),预测灵敏度为85.25%,特异度为81.58%。结论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相对较多,针对危险因素成功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预测效能较高。
    • 贾文慧; 王淑婷; 张雪玲; 张凯璐; 胡彬彬; 李佳; 任武
    • 摘要: 马蹄内翻足是常见的小儿足部畸形。矫形器在治疗儿童马蹄内翻足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儿童马蹄内翻足矫形器为研究对象,总结并且阐述儿童马蹄内翻足矫形器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展望其发展趋势,为儿童马蹄内翻足的产生、防治、治疗和康复提供理论参考。
    • 相光华; 陈燕; 耿娟; 赵贤哲; 简练; 王丽敏
    • 摘要: 目的目的探讨马蹄内翻足(talipes equinovarus,TE)产前超声诊断及其相关异常分析,为产前咨询及临床处理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产后或引产后证实为TE的109例,分析其产前超声图像的特征、合并畸形的情况及与染色体相关性的分析。结果109例TE胎儿中,合并其他系统畸形42例(39%),肢体骨骼系统畸形最常见,其次依次为心血管、泌尿、颜面、神经、消化、呼吸系统畸形。染色体异常发生率8%(9/109),复杂TE组高于孤立TE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TE与单侧TE染色体异常检出率(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概率相对较高,产前超声发现TE时,应对其他结构全面仔细扫查,复杂TE组染色体异常率增高,孤立TE组染色体异常率相对较低,仍需要警惕不能忽视。
    • 陈进; 马洪
    • 摘要: 先天性腓骨缺如(Congenital Absence of Fibul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长骨缺如性疾病,目前为止该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多认为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缺失等导致,从逻辑推理,该疾病为先天性疾病,多认为其缺如的形成应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即孕4-6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肢体短缩、马蹄足畸形、随着机体逐渐发育可能出现胫骨弯曲,踝关节缺如则可能会出现足内翻或外翻畸形,甚至由于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肢体出现短缩而出现骨盆前倾、脊柱侧弯等症状。其诊断主要包括产前检查及产后诊断,目前治疗方式多种,本文报告1例先天性单侧腓骨缺如合并马蹄内翻足病例,并对相关文献复习,总结该疾病的诊疗,提高对本病的认知。
    • 李攀; 阮友权; 康阳阳; 饶宇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马蹄内翻足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将105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123足)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1)婴幼儿组5例(7足),均采用Ponseti系列石膏固定+跟腱切断术。(2)青少儿组40例(47足),11足行肌腱转位等软组织手术+石膏或组合外固定架固定,7足行单纯Ilizarov牵伸,29足行肌腱转位等软组织手术和(或)有限截骨距下或三关节融合+Ilizarov技术固定。(3)成年组60例(69足),19足行肌腱转位等软组织手术+石膏或组合外固定架固定,42足行肌腱转位等软组织手术+有限截骨距下关节或三关节融合+Ilizarov技术固定,8足行踝关节融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个月~4年。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评分为3~15分,其中优77足,良38足,可8足,优良率为93.5%。(1)婴幼儿组:术后随访过程中,无明显并发症及复发,足外形正常,足底可负重行走。(2)青少儿组:术后2例针道感染,2例残留轻微足跟内翻,其余患者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恢复满意。(3)成年组:术后3例针道感染,2例矫形过程中发生距骨脱位,1例马蹄足未完全矫正,1例矫正后复发,4例残留有轻微足跟内翻,2例有明显足跟内翻。8例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总体满意度不高。结论 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和严重程度选择相应治疗方案,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王路军; 徐伟; 王自鸿; 彭明学; 张建中
    • 摘要: 目的 探讨锁定型后足融合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tibiotalocalcaneal arthrodesis,TTCA)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应用锁定型后足融合髓内钉行TTCA治疗17例距骨周围病变患者.男5例,女12例.年龄27~65岁,平均43.5岁.踝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距骨缺血坏死5例,马蹄内翻足4例,其它固定方式踝关节融合失败1例.通过体格检查、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及美国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随访36~63个月,平均43.1个月.1例出现伤口周围皮下血肿,1例出现远端锁钉局部刺激症状,1例出现髓内钉应力骨折,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术前(44.65±13.37)分,术后1年(68.35±4.02)分,术后2年(80.35±5.37)分,术后3年(80.53±6.25)分.术前、术后1年、术后1~2年AOFAS后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3年AOFAS后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锁定型后足融合髓内钉是行TTC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 杨征; 段芳芳; 闫桂森; 周达飞; 姜宇
    • 摘要: 目的 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马蹄足,可矫正严重、僵硬的畸形并已得到大量的临床验证.但畸形矫正后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如何,报道较少,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方法 对外固定架矫正后的踝关节进行影像学测量,随访时踝关节最大背屈和最大跖屈时的胫跟角变化值认定为ROM,并以20° 为分界,标记为优和差,通过多因素分析,评价不同变量对治疗结果 的影响.设定可能影响结果 的自变量包括:手术时年龄、发病原因、有无手术史、畸形Dimeglio评分、外固定架固定时长、术中是否做跟腱切断术(tenotomy of achcilleus tendon,TAT)、随访时间.结果 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小儿骨科共42例(46足),符合试验设计,纳入本研究.至末次随访,经影像学验证,踝关节ROM 20例优(43.5%),26例差(56.5%).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既往患足是否有手术史(χ2=8.248,P=0.004)、术中是否TAT(χ2=6.083,P=0.014)、不同病因对结果 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44,P=0.001).而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仅病因分类(先天或后天畸形)与活动度结果 的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与先天性畸形相比,后天性畸形患足活动度好的可能性是前者的27倍.结论 外固定架是治疗儿童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手段,但并非所有患儿均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以影像学方法 对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在各种因素中,发病原因对活动度结果 产生影响,先天性畸形患足活动度更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