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3917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全科护理、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首届北京国际外固定与骨-关节修复重建大会、第三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暨组织修复与重建新技术研讨会等;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相关文献由270位作者贡献,包括梅海波、刘尧喜、刘昆等。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3917 占比:99.79%

总计:54028篇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发文趋势图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研究学者

  • 梅海波
  • 刘尧喜
  • 刘昆
  • 易银芝
  • 朱光辉
  • 唐进
  • 谢鑑辉
  • 赫荣国
  • 伍江雁
  • 董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述; 郑彩顺; 燕华; 金大地; David P.Roye Jr; 李旭
    • 摘要: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技术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10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双下肢长度差、AOFAS踝-后足评分,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术后发生胫骨力线异常3例,针道感染1例。8例患者胫骨假关节一期骨愈合,其中1例一期骨愈合后发生再骨折;2例未一期骨愈合。双下肢长度差末次随访较术前显著性减小(P0.05)。结论Ilizarov技术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能有效促进胫骨假关节骨愈合,纠正双下肢不等长,保留患肢踝关节屈伸功能。
    • 易银芝; 谢鑑辉; 谢永红; 董林; 莫莎莎; 谭炯; 张妮
    • 摘要: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患儿联合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CPT患儿82例,将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42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4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按照预手术时间安排禁食、禁水时间,术后给予渐进式饮食管理、多功能镇痛、早期循序功能锻炼等加速康复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饮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患儿家庭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前禁水、禁食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首次饮水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负压引流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早期功能锻炼开始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观察组家庭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T联合手术护理中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轻患儿疼痛,促进患儿术后康复,提高家庭满意度。
    • 雷霆; 朱光辉; 梅海波; 刘昆; 唐进; 伍江雁; 赵卫华
    • 摘要: 目的评估一期骨搬运、二期包裹式植骨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手术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取一期骨搬运、二期包裹式植骨术治疗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手术后大段骨缺损患儿进行随访分析。所有患儿均一期行胫骨骨搬运术,胫骨延长速度为每日0.5 mm,每2周复查1次,监测骨痂情况适时调整延长速度。延长过程中加强膝、踝关节功能锻炼,配合使用胫骨延长辅助支具。待胫骨假关节断端对合后,行二期胫骨假关节切除、包裹式植骨术。胫骨假关节和延长段均初步愈合后,拆除外固定器。记录骨搬运长度、骨搬运时间、搬运段骨愈合时间、愈合指数、外固定器固定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6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7.5±3.1)岁,均获满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6例均分两期完成手术,骨搬运总长度(6.7±2.8)cm,骨搬运时间(138.7±58.1)d,搬运段骨愈合时间(328.7±103.4)d,骨搬运段愈合指数(46.7±12.8)d/cm,外固定器固定总时间(275.0±74.3)d。所有患儿胫骨延长段及胫骨假关节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发生针道感染3例(3/6),经口服头孢克肟抗感染治愈;髓内棒尾端自足底脱出1例(1/6),予再次手术将髓内棒向胫骨近端推进,稳定延长段;延长段提前愈合1例(1/6);截骨段成角1例(1/6),行外固定器调整后胫骨力线改善。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或骨髓炎。末次随访时,1例(1/6)患侧胫骨短缩4 cm,其余患儿胫骨短缩均小于1 cm。随访过程中无胫骨延长段及胫骨假关节段再骨折发生。结论对于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手术后大段骨缺损,一期骨搬运及二期包裹式植骨术尽管延长段愈合指数大,外固定时间长,但愈合率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袁淦峰; 刘昆; 梅海波
    • 摘要: 先天性胫骨前外侧成角伴踇趾多趾畸形临床上罕见,容易误诊为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文献报道先天性胫骨前外侧成角伴踇趾多趾畸形与神经纤维瘤病或胫骨假关节无关,胫骨向前外侧成角畸形仅在胫骨中段,腓骨正常。2014-2019年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4例先天性胫骨前外侧成角伴踇趾多趾畸形病例,本文结合文献介绍4例诊疗经验。
    • 邓凤良; 方玉琦; 梅海波; 谢鑑辉
    • 摘要: 目的深入了解罕见病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患儿父母的照护体验。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对13名CPT患儿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提取6个主题,包括诊断期4个主题:诊断过程的困难重重、确诊时被告知截肢风险的沉重打击、全国各地求医的决心、重燃希望的喜极而泣;围手术期和康复期2个主题:应对挑战的酸甜苦辣与重获平衡;获得创伤后成长。结论CPT患儿父母在诊疗的不同时期有着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照护体验,该结果可为医务工作者了解CPT患儿父母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医护人员尝试探索其他儿童罕见病、难治病照顾者的照护体验提供参考依据。
    • 黄一勇; 杨戈; 刘尧喜; 谭谦; 刘昆; 朱光辉; 唐进; 梅海波
    • 摘要: 目的比较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和正常儿童血清外泌体中蛋白的表达差异,寻找CPT的可能致病机制。方法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6例CPT患儿和4例正常儿童的静脉血,通过分离出静脉血清、提取血清外泌体,使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标记定量蛋白组学技术,确定CPT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外泌体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分析、KEGG分析、DisGeNET富集分析及PPI分析。结果与正常儿童血清中外泌体蛋白相比,CPT来源的血清外泌体中表达上调的蛋白共121个,表达下调的蛋白共289个。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在补体系统富集最为显著;糖代谢在GO分类中的生物进程中富集;DisGeNET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排名前五的疾病中有3种和骨质疏松症有关;PPI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糖代谢为差异蛋白富集模块之一。结论补体系统紊乱和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可能是CPT的潜在致病机制。本研究为探索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李娟娟; 易银芝; 董林; 莫莎莎; 田冬霞
    • 摘要: 目的探讨共享决策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86例,将2021年4—8月收治的43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将2021年9月—2022年1月收治的43例患儿作为观察组,给予共享决策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比较干预前后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术后康复效果、疼痛状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给予共享决策后,观察组患儿的疼痛状况得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共享决策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采用共享决策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能够降低患儿术后的疼痛状况,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 牛学强; 刘洋; 刘福云; 胡伟明; 屈玉冉; 文龙
    • 摘要: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患儿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Ⅰ型神经纤维瘤(NF1)并CPT患儿10例为试验组,骨组织标本取下经术中观察及评估后即行OCT扫描,并与常规组织学检查进行对比。同期留取5例引产的非NF1且非CPT胎儿的骨组织标本为对照组,同样进行上述检查,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骨组织的检查结果。结果与对照组骨组织标本相比,试验组骨组织标本可见骨小梁增粗,部分骨小梁融合,排列紊乱,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并脂肪化。OCT扫描可直接显示骨组织中神经、血管,散在脂肪组织,对照组骨组织标本排列整齐、致密、规则的阴影,试验组骨组织标本可见折光性较强、排列疏松、紊乱的破骨细胞、纤维骨化,散在的神经、血管及空泡状的脂肪细胞成分增多。结论OCT可快速、清晰扫描新鲜离体组织,并直接显示组织内部结构,与常规病理学检查契合度较高,可为CPT患儿的病理学诊断做有效补充,同时为后续基因学研究保留样本。
    • 郑晖; 梅海波
    • 摘要: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CPT)是由于发育异常所致的胫骨畸形,表现为胫骨成角畸形、囊肿或髓腔狭窄等,最终形成不能愈合的假关节.CPT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发病率约占新生儿的1/140 000~1/250 000,主要特点是进行性胫骨和腓骨向前外侧弯曲、病理性骨折、进而发展成胫骨和/或腓骨假关节.该病常与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1,NF1)有关,是小儿骨科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CPT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存在多种热点研究方向,本文现就病理及发病机制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欧阳雅琦; 谢鑑辉; 梅海波; 刘昆; 刘尧喜; 黄源
    • 摘要: 目的 调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照顾者家庭抗逆力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364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家庭复原力评估量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Pearson相关分析家庭抗逆力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家庭抗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照顾者家庭抗逆力得分为(130.35±12.53)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与患儿关系、照顾者年龄、创伤后成长水平是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家庭抗逆力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本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照顾者家庭抗逆力处于偏低水平,照顾者为父亲、年龄更大、创伤后成长水平越好的照顾者家庭抗逆力水平可能更好.提示医务人员应重点关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照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情绪的变化,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进行健康宣教,从而改善家庭抗逆力水平,促进患儿康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