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再骨折

再骨折

再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5315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中国骨伤、浙江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九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江西省骨质疏松学术会、2006年浙江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会议、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九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等;再骨折的相关文献由81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刘强、唐海等。

再骨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8 占比:1.1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5315 占比:98.86%

总计:25607篇

再骨折—发文趋势图

再骨折

-研究学者

  • 刘伟
  • 刘强
  • 唐海
  • 贾璞
  • 万云虹
  • 何英凯
  • 刘又文
  • 刘振东
  • 刘示
  • 古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述; 郑彩顺; 燕华; 金大地; David P.Roye Jr; 李旭
    • 摘要: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技术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10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双下肢长度差、AOFAS踝-后足评分,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术后发生胫骨力线异常3例,针道感染1例。8例患者胫骨假关节一期骨愈合,其中1例一期骨愈合后发生再骨折;2例未一期骨愈合。双下肢长度差末次随访较术前显著性减小(P0.05)。结论Ilizarov技术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能有效促进胫骨假关节骨愈合,纠正双下肢不等长,保留患肢踝关节屈伸功能。
    • 糜咏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发生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仪征市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2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椎体再骨折分为未发生椎体再骨折组(96例)与发生椎体再骨折组(24例)。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发生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发生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椎体再骨折组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既往骨折史、骨密度T值4.5 mL、骨水泥分布不对称、骨水泥分布位置在上终板下方与下终板上方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椎体再骨折组(均P4.5 mL、骨水泥分布不对称、骨水泥分布位置为上终板下方或下终板上方均为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发生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OR=1.984、1.948、1.793、1.857,均P4.5 mL、骨水泥分布不对称、骨水泥分布位置为上终板下方或下终板上方均为影响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发生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BMI≤25 kg/m^(2)、骨密度T值≥-2.5 SD则为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发生椎体再骨折的保护因素,临床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相关措施,以预防患者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发生。
    • 李国闯
    • 摘要: 目的探究在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患者中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对其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骨科治疗的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手术前以及手术后6个月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椎管容积率以及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损伤分级。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4~3.8 h,手术平均时间为(2.45±0.61)h,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80~1470 mL,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35.48±134.75)mL。手术后6个月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低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6个月患者的后凸Cobb角小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6个月患者的椎体高度和椎管容积率均大于手术前(P<0.05);患者手术前ASIA损伤分级:A级12例、B级14例、C级16例、D级12例、E级4例;患者手术后6个月ASIA损伤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13例、D级15例、E级17例。结论在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患者中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小后凸Cobb角,增大椎体高度和椎管容积率以及改善患者的ASIA损伤分级。
    • 于洪波; 王鹏; 贾军; 刘博; 陈聪; 兰海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威海市立医院行经皮穿刺皮球囊扩张PKP治疗的405例老年OVCF患者,根据术后有无新发椎体骨折将患者分成再骨折组(44例)和未骨折组(361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术前骨密度T值、术前骨折椎体数目、术前是否存在“三明治型”骨折、骨水泥注入量、是否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术后是否规范化使用抗骨质疏松治疗,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KP后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再骨折组术前骨密度T值低于未骨折组(P<0.05);再骨折组术前存在“三明治型”骨折例数、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例数高于未骨折组,术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例数低于未骨折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骨密度T值(OR=0.092,95%CI:0.020~0.413,P<0.05)、术前存在“三明治型”椎体(OR=6.832,95%CI:3.563~9.254,P<0.05)、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OR=7.354,95%CI:4.387~9.275,P<0.05)、术后未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OR=5.187,95%CI:3.632~7.391,P<0.05)是老年OVCF患者PKP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论术前骨密度值低、存在“三明治型”椎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术后未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是老年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 安忠诚; 陈晨; 董黎强; 吴连国; 朱宇尘; 魏浩
    • 摘要: 目的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发生。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行PKP术治疗的438例单节段OVCF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PKP术后是否发生邻近节段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非骨折组(257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胸腰段比例、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漏情况、随访期间外伤情况及再骨折时骨密度,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其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289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并纳入本研究,术后随访12~24(13.5±0.9)个月。至末次随访,术后共32例患者新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邻近节段再骨折再骨折时骨密度和随访期间外伤情况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骨折时骨密度(OR=0.225)是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影响因素(P<0.01);随访期间轻微外伤(OR=5.254)可能是导致再骨折发生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P<0.01)。结论PKP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的进展和随访期间的再次外伤。因此术后早期腰围保护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及避免外伤必不可少。
    • 傅华君; 陈敏丽; 韩雷; 胡云根; 毕大卫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再次骨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4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8例,女284例;年龄65~97(75.5±7.5)岁;股骨颈骨折19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61例;按照术后健侧髋部是否存在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类型、初次治疗方式、骨密度、医疗依从性、术后是否短期谵妄、伤前是否并存内科疾病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应用单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健侧骨折的危险因素,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52例患者中42例发生健侧髋部骨折,发生率为9.3%,两次骨折发生相隔时间平均(2.9±2.1)年。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骨密度、医疗依从性、术后短期谵妄、伤前合并内科疾病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4.227)、骨密度(OR=4.313)、合并内科疾病(OR=5.616),以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分级低(OR=3.891),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骨密度、合并内科疾病以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分级低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3年内要加强内科疾病的治疗,抗骨质疏松,改善髋关节功能,以预防健侧髋部骨折的发生。
    • 王姣丽; 江泽莹; 黄洁; 张世浩
    • 摘要: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9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顺序分为延续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出院时给予饮食指导、告知复查时间等;延续护理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比较两组的术后的疼痛缓解程度、邻近椎体再骨折率、恢复满意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两组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1、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护理组术后1年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时患者恢复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护理组术后1年时患者恢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进行延续护理服务,虽然不能改善早期疼痛与再骨折的发生,但对远期的疼痛改善、预防再骨折发生、提高患者恢复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意义,减少了再骨折的发生,获得更好的预后和满意度。
    • 李宏; 周晓吉; 李新; 李新武; 金根洋
    • 摘要: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接受PKP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80例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再次骨折,分为再次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共13例患者(17个椎体)再骨折,发生率16.25%;再次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年龄、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BMD及椎体高度恢复率等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75岁、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低BMD、椎体高度恢复率属于其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 吕文强; 张瑞; 何其濂
    • 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并分析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413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率及高度比,按照是否发生再骨折将所有患者分为再发骨折组117例和未发再骨折组29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7 d、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ODI较术前低,而术后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ODI明显低于术后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个月,患者的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率较术前低,高度较术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患者的椎体压缩率较术后7 d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手术椎体数、糖皮质素使用史可能是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密度、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手术椎体数是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生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有利于缓解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年龄、骨密度、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手术椎体数是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生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 孟德弘; 李景银; 王传鑫
    • 摘要: 患者,女,80岁,6个月前因股骨转子间骨折于当地医院行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于2021年6月5日外出时不慎摔倒,左大腿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急诊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X线片提示左股骨干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后再骨折(见图1)。完善相关检查后,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左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