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髋骨折

髋骨折

髋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206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中国骨伤、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9年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2001年全国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学术研讨会等;髋骨折的相关文献由476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天胜、张建政、刘智等。

髋骨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2 占比:11.1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206 占比:88.80%

总计:12620篇

髋骨折—发文趋势图

髋骨折

-研究学者

  • 孙天胜
  • 张建政
  • 刘智
  • 王晓伟
  • 陈伟
  • 张英泽
  • 吴新宝
  • 王满宜
  • 刘松
  • 唐佩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少华; 张铁山; 邢克炎; 何新庄; 刘涛
    • 摘要: 目的:分析入院时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和髋部骨折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手术治疗髋部骨折老年患者249例,男62例,女187例;年龄60~91(73.67±10.5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79±2.27)d。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患者入院时Hb水平和手术后30、90、180、360 d的死亡率。根据患者入院时Hb水平将患者分为Hb<120 g/L和Hb≥120 g/L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30、90、180、360 d的生存状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b水平对患者手术后30、90、180、360 d死亡的影响。结果:患者手术后30、90、180、360 d的死亡率分别是5.22%、9.24%、16.87%、20.48%。入院时Hb水平是患者手术后30、90、180、360 d预后死亡的危险影响因素(P<0.05),其OR(95%CI)分别为:2.431(1.475-4.006),2.625(1.468-4.695),2.276(1.320-3.925),2.082(1.221-3.551)。结论:入院时Hb水平可以影响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生存预后,临床应进一步研究如何在术前管理Hb水平。
    • 宛磊; 张世魁; 吴大龙; 岳龙; 于蒙洋; 单文亚; 李智浩; 张绍安
    • 摘要: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11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辅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辅助治疗组在术前常规CT检查后,将CT扫描原始数据导入Mimics医学影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PFNA内固定手术;常规治疗组在术前常规CT检查后,不进行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2组患者均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一次置钉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一般结果。辅助治疗组58例,术中一次置钉成功47例;常规治疗组59例,术中一次置钉成功33例;辅助治疗组患者一次置钉成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χ^(2)=8.523,P=0.004);辅助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86.3±10.7)min,(121.5±11.6)min,t=17.053,P=0.000],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治疗组[(247.8±22.5)mL,(286.9±17.8)mL,t=10.434,P=0.000];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2.6)d,(10.7±2.2)d,t=0.899,P=0.371]。②Harris髋关节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0.161,P=0.527);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1.031,P=0.37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Harris髋关节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38.754,P=0.000);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且2组的上升趋势完全一致[(38.7±5.6)分,(88.7±6.4)分,(92.5±6.2)分,F=21.781,P=0.000;(29.2±6.7)分,(85.3±5.9)分,(90.7±7.8)分,F=43.658,P=0.000]。③并发症发生率。辅助治疗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螺钉穿出、髋内翻畸形、下肢短缩等并发症,常规治疗组1例患者发生下肢短缩。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2,P=0.319)。结论:CT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辅助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PFNA内固定比较,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前者的一次置钉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
    • 张雨; 李钧; 李志民; 黄鹤; 水明斌
    • 摘要: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0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从病历系统中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合并基础疾病、骨折分型、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信息,并提取患者术后1个月的正侧位X线片,评估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并测量尖顶距。将发生内固定物断裂、术后6个月骨折不愈合、螺旋刀片松动退出或切割股骨头颈部等1种及以上并发症的患者纳入内固定失效组,将未发生上述并发症的患者纳入内固定有效组。先对2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然后将其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内固定是否有效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内固定有效组纳入79例,内固定失效组纳入21例。2组患者的合并基础疾病、骨折分型、骨折复位质量、尖顶距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598,P=0.000;χ^(2)=14.731,P=0.000;Z=-6.162,P=0.000;χ^(2)=46.296,P=0.000);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320,P=0.068;χ^(2)=0.073,P=0.964;χ^(2)=0.485,P=0.785;χ^(2)=0.392,P=0.822;χ^(2)=0.705,P=0.401;χ^(2)=0.436,P=0.50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2种及以上基础疾病、不稳定型骨折、骨折复位质量差及尖顶距≥30mm是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β=1.596,P=0.022,OR=6.134;β=2.346,P=0.000,OR=6.228;β=1.875,P=0.010,OR=6.147;β=2.013,P=0.004,OR=5.101)。结论:合并2种及以上基础疾病、不稳定型骨折、骨折复位质量差及尖顶距≥30mm是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
    • 张雨; 李钧; 李志民; 黄鹤; 水明斌
    • 摘要: 目的:比较解剖型髓内钉(Zimmer natural nail,ZNN)内固定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接受ZNN内固定治疗的62例为ZNN组,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的60例为PFNA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的髋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①一般结果。与PFNA组相比,ZNN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70.11±6.16)min,(81.53±7.57)min,t=5.326,P=0.000;(6.43±1.45)d,(8.25±1.37)d,t=3.326,P=0.000],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出血量少[(3.16±0.57)次,(5.75±1.28)次,t=4.834,P=0.000;(180.01±12.64)mL,(202.84±11.23)mL,t=4.574,P=0.000]。②疗效评价结果。2组患者骨折均愈合,ZNN组骨折愈合时间较PFNA组短[(4.27±0.82)周,(6.46±0.98)周,t=6.890,P=0.000],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均较PFNA组早[(16.35±3.16)d,(22.54±3.37)d,t=5.642,P=0.000;(22.46±4.36)周,(29.74±5.32)周,t=6.323,P=0.000]。术后3个月,2组患者髋部疼痛VAS评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21±2.12)分,(5.22±1.73)分,t=0.251,P=0.523;(52.52±3.43)分,(54.51±2.76)分,t=0.532,P=0.243];术后12个月,ZNN组髋部疼痛VAS评分低于PFNA组[(1.22±0.26)分,(3.75±0.68)分,t=5.623,P=0.000],Harris髋关节评分高于PFNA组[(93.51±4.23)分,(81.95±3.99)分,t=8.431,P=0.000];与术后3个月相比,术后12个月时2组患者髋部疼痛VAS评分均降低(t=4.523,P=0.000;t=7.654,P=0.000),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提高(t=7.534,P=0.000;t=8.564,P=0.000)。③安全性评价结果。ZNN组并发切口感染1例,应用抗生素后感染控制。PFNA组并发切口感染5例,应用抗生素后感染控制;并发髋关节骨关节炎2例,经康复训练后,髋关节功能有所改善。ZNN组并发症发生率与PFN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23,P=0.061)。结论:ZN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比PFNA内固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出血量少,骨折愈合快,术后下地行走和完全负重早,更有利于缓解髋部疼痛和恢复髋关节功能,但二者安全性相当。
    • 王旭; 胡金龙; 张亮; 孙浩; 胡军; 王骅
    • 摘要: 目的基于C反应蛋白与血红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hemoglobin,CRP/Hb)、淋巴细胞总数(total lymphocyte count,TLC)、血钠(Na^(+))构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为临床决策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415例,根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10例)、存活组(405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CRP/Hb、TLC、Na^(+),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构建各指标预测死亡风险的模型,采用卡普兰-迈耶曲线(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分析各指标高危与低危患者生存率。结果死亡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慢性肺部疾病、术中输血比例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CRP/Hb呈升高趋势,TLC、Na^(+)呈降低趋势,存活组CRP/Hb、TLC、Na^(+)变化趋势不明显,死亡组CRP/Hb升于存活组,TLC、Na^(+)降于存活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周、术后2周CRP/Hb、TLC、Na^(+)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2周,CRP/Hb、TLC、Na^(+)及联合预测死亡的AUC依次为0.838、0.844、0.852、0.947;CRP/Hb、TLC、Na^(+)高危患者生存率低于低危患者(P<0.05)。结论CRP/Hb、TLC、Na^(+)均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标志物,为临床决策、干预提供参考信息。
    • 张玉; 孙炜; 孙维超; 姜骆永; 阳世伟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其髋部骨折术后肺部感染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341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术中情况等临床资料以及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RDW等实验室指标。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RDW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RDW组和高RDW组,并分析RDW水平与术后肺部感染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5.89%,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RDW水平明显高于无感染患者。ROC曲线显示,RDW预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638(95%CI:0.576~0.700,P13.1%,583例)。与低RDW组患者相比,高RDW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更高(3.4%vs.9.1%,P13.1%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91,95%CI:1.311~3.661,P<0.05)。结论高RDW水平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DW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肺部感染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王志聪; 陈曦; 吴俞萱; 杨灵; 汪红; 江伟; 高博; 刘跃洪
    •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等待时间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33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其中男104例,女229例;年龄60~99(77.93±8.49)岁;股骨颈骨折18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50例;269例(80.78%)患者术前等待时间2~8 d,根据术前等待时间分为<4 d组(91例)和≥4 d组(242例)。电话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为骨折入院至患者死亡,或至研究截止日期(2019年12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3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访12~75个月,平均35个月,59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7.72%(59/333),其中≥4 d死亡50例,病死率20.66%(50/242)明显高于4 d内死亡(9.89%,9/91)(χ^(2)=5.263,P=0.02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等待时间,年龄,男性和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是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其中每延迟1 d手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5%[HR=1.05,95%CI(1.00-1.10),P=0.045]。按CCI指数分层分析,术前等待时间≥4 d组在CCI<2分患者群中病死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即使大部分医院暂时无法在48 h内实施手术,也应该努力缩短术前等待时间,从而改善其预后。
    • 胡柏松; 杨炯; 孙奇
    • 摘要: 目的:观察钢丝环扎内固定联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大小转子及后内侧皮质骨折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钢丝环扎内固定联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大小转子及后内侧皮质骨折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81~92岁,中位数86岁。均为顺转子间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完全负重时间,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6例,手术时间(57±10)min,术中出血量(210±45)mL。术后开始完全负重时间1~7d,中位数4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例术后8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5例随访时间24~42个月,中位数36个月。1例负重后假体下沉,术后3个月下沉停止;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感染、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90.3±3.5)分,优10例、良4例、可1例。结论:钢丝环扎内固定联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大小转子及后内侧皮质骨折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可早期完全负重,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且安全性高。
    • 傅华君; 陈敏丽; 韩雷; 胡云根; 毕大卫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再次骨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4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8例,女284例;年龄65~97(75.5±7.5)岁;股骨颈骨折19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61例;按照术后健侧髋部是否存在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类型、初次治疗方式、骨密度、医疗依从性、术后是否短期谵妄、伤前是否并存内科疾病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应用单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健侧骨折的危险因素,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52例患者中42例发生健侧髋部骨折,发生率为9.3%,两次骨折发生相隔时间平均(2.9±2.1)年。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骨密度、医疗依从性、术后短期谵妄、伤前合并内科疾病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4.227)、骨密度(OR=4.313)、合并内科疾病(OR=5.616),以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分级低(OR=3.891),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骨密度、合并内科疾病以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分级低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3年内要加强内科疾病的治疗,抗骨质疏松,改善髋关节功能,以预防健侧髋部骨折的发生。
    • 辛红伟
    • 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7年6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髋部骨折的500例患者,男286例,女214例;年龄60~76(68.49±11.85)岁。根据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急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30例及对照组47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er necrosis factors,TNF-α)的含量,随访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结果:卒中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前IL-1、IL-6、IL-10、TNF-α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的患病率、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术后1、3 d时的血清IL-1、IL-6、IL-10、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截止至随访日期,卒中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术中低血压,术后1、3 d时血清IL-1及TNF-α含量升高是术后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脑卒中的发生影响疾病预后,术后炎症细胞因子IL-1、TNF-α的增多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