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固定失效

内固定失效

内固定失效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58121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颈腰痛杂志、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2003年全国骨关节损伤专题研讨会、第22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生物治疗研讨会等;内固定失效的相关文献由258位作者贡献,包括党培业、刘世清、刘华等。

内固定失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8121 占比:99.98%

总计:558215篇

内固定失效—发文趋势图

内固定失效

-研究学者

  • 党培业
  • 刘世清
  • 刘华
  • 刘增亮
  • 向阳
  • 吴成玉
  • 周炎
  • 唐开
  • 宋杰
  • 尹培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章鑫隆; 慈文韬; 罗开文; 闫石
    • 摘要: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方面优势显著,但仍有3.35%-31.08%的内固定失效率发生,且类型多样,原因复杂,因此,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各类内固定失效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明确长钉与短钉选择的分界以及术后内固定失效后的再手术策略,是临床更好针对性预防相应的内固定失效以及后续治疗的关键.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发生各类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和再手术策略.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21年5月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risk factors,failure of internal fixation,PFNA,nonunion of fracture,cut out,cut in,helical blade position,osteoporosis,Long and short intramedullary,Revision surgery",中文检索词为"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螺旋刀片切出、内固定物周围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长短髓内钉、再手术策略",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发生各种类型的内固定失效原因及再手术策略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与结论:螺旋刀片的切出、髋内翻、骨折不愈合、头钉的退钉、内固定物断裂及内植物周围骨折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后内固定失败常见的6种类型.①刀片位置放置不当、颈干角及前倾角的复位不佳、不稳定的骨折类型、严重的骨质疏松以及高龄是刀片切出的主要原因.②髋内翻可由股骨距后内侧的骨缺损致术后股骨内侧缺乏支撑引起,也常继发于其他内固定失效类型,延长负重时间可以有效避免此种情况发生.③骨折不愈合受全身及局部因素影响,对于远端锁钉的使用需慎重考虑.④骨质疏松是导致刀片退出最常见原因,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术中有必要对螺旋刀片用长尾帽固定,术后延长负重时间.⑤骨折复位不佳、骨不连、不稳定骨折使用远端锁钉及主钉与髓腔不匹配都有可能造成内固定物断裂.⑥植入物周围骨折常与骨髓腔和髓内钉不匹配、主钉入钉点位置偏差致皮质撞击率增加以及局部应力集中相关,临床上应选择合适长度的主钉,避免"中裤效应"发生.⑦对于长短钉的选择,除某些特殊病例外,建议临床医师选择短钉固定,关于A3型转子间骨折长、短髓内钉的选择,是临床医师需要继续探索的一个方向.⑧关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后的再手术策略,从股骨头的破坏程度、骨折部位情况以及骨缺损3个方面来确定二次翻修策略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 章鑫隆; 慈文韬; 罗开文; 闫石
    • 摘要: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方面优势显著,但仍有3.35%-31.08%的内固定失效率发生,且类型多样,原因复杂,因此,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各类内固定失效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明确长钉与短钉选择的分界以及术后内固定失效后的再手术策略,是临床更好针对性预防相应的内固定失效以及后续治疗的关键。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发生各类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和再手术策略。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21年5月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risk factors,failure of internal fixation,PFNA,nonunion of fracture,cut out,cut in,helical blade position,osteoporosis,Long and short intramedullary,Revision surgery”,中文检索词为“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螺旋刀片切出、内固定物周围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长短髓内钉、再手术策略”,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发生各种类型的内固定失效原因及再手术策略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螺旋刀片的切出、髋内翻、骨折不愈合、头钉的退钉、内固定物断裂及内植物周围骨折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后内固定失败常见的6种类型。①刀片位置放置不当、颈干角及前倾角的复位不佳、不稳定的骨折类型、严重的骨质疏松以及高龄是刀片切出的主要原因。②髋内翻可由股骨距后内侧的骨缺损致术后股骨内侧缺乏支撑引起,也常继发于其他内固定失效类型,延长负重时间可以有效避免此种情况发生。③骨折不愈合受全身及局部因素影响,对于远端锁钉的使用需慎重考虑。④骨质疏松是导致刀片退出最常见原因,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术中有必要对螺旋刀片用长尾帽固定,术后延长负重时间。⑤骨折复位不佳、骨不连、不稳定骨折使用远端锁钉及主钉与髓腔不匹配都有可能造成内固定物断裂。⑥植入物周围骨折常与骨髓腔和髓内钉不匹配、主钉入钉点位置偏差致皮质撞击率增加以及局部应力集中相关,临床上应选择合适长度的主钉,避免“中裤效应”发生。⑦对于长短钉的选择,除某些特殊病例外,建议临床医师选择短钉固定,关于A3型转子间骨折长、短髓内钉的选择,是临床医师需要继续探索的一个方向。⑧关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后的再手术策略,从股骨头的破坏程度、骨折部位情况以及骨缺损3个方面来确定二次翻修策略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 张雨; 李钧; 李志民; 黄鹤; 水明斌
    • 摘要: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0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从病历系统中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合并基础疾病、骨折分型、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信息,并提取患者术后1个月的正侧位X线片,评估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并测量尖顶距。将发生内固定物断裂、术后6个月骨折不愈合、螺旋刀片松动退出或切割股骨头颈部等1种及以上并发症的患者纳入内固定失效组,将未发生上述并发症的患者纳入内固定有效组。先对2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然后将其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内固定是否有效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内固定有效组纳入79例,内固定失效组纳入21例。2组患者的合并基础疾病、骨折分型、骨折复位质量、尖顶距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598,P=0.000;χ^(2)=14.731,P=0.000;Z=-6.162,P=0.000;χ^(2)=46.296,P=0.000);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320,P=0.068;χ^(2)=0.073,P=0.964;χ^(2)=0.485,P=0.785;χ^(2)=0.392,P=0.822;χ^(2)=0.705,P=0.401;χ^(2)=0.436,P=0.50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2种及以上基础疾病、不稳定型骨折、骨折复位质量差及尖顶距≥30mm是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β=1.596,P=0.022,OR=6.134;β=2.346,P=0.000,OR=6.228;β=1.875,P=0.010,OR=6.147;β=2.013,P=0.004,OR=5.101)。结论:合并2种及以上基础疾病、不稳定型骨折、骨折复位质量差及尖顶距≥30mm是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
    • 朱赤
    • 摘要: 目的研究前凸折弯连接棒加压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经皮椎弓根螺钉、直棒加压内固定,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前凸折弯连接棒加压固定治疗,连接棒前凸折弯8~1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相关指标以及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以及VAS评分,记录矫正度丢失、内固定失效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d、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Cobb角、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末次随访矢状面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矫正度丢失、内固定失效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置钉联合前凸折弯连接棒加压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减少术后矫正丢失,可通过减少连接棒的应力降低内固定失效发生率。
    • MADARIAGA S; VARGAS-REVERON C; TORNERO E; 胡孔足(摘译)
    • 摘要: 作者分析了55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同时拆除内固定(包括空心钉、髓内钉、动力髋螺钉)患者资料。从内固定术到髋关节置换术的时间中位数是113 d,拆除的内植物包括空心钉6例、髓内钉34例、动力髋螺钉15例。74.5%的内固定失效是转子间骨折。脱位率是9.1%,其中1.8%需要做翻修手术。25.5%需要进一步做新的手术。49.1%在随访期间死亡。髓内钉术后翻修率和病死率都高于其它组。
    • 何毅; 何秋连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10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观察组采取小关节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观察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植骨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6月伤椎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丢失率及Cobb角、VAS评分、ODI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月,观察组前缘高度丢失率、中央高度丢失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ODI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月,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可减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有利于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 周君琳; 王东
    • 摘要: cqvip: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大部分是由于摔伤所致,在上肢骨折中居第二位,占全身所有骨折的5%~10%[1-3],其年发生率约为6.6‰[2,4-5]。肱骨近端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其中60岁以上者占70%,在75岁以上人群骨折中居第三位[2,6]。约80%的肱骨近端骨折无明显移位或仅有轻度移位,经保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1-2,4,6],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患者全身和肩关节局部损伤情况,包括骨折的类型和稳定性,骨质疏松情况,年龄,基础疾病,对肩关节功能的要求等[6-7]。如果肱骨头无法修复,或考虑修复后易发生缺血性骨坏死,或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难以利用内固定维持复位时,建议进行关节置换[2,5-7]。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