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22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生物治疗研讨会
第22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生物治疗研讨会

第22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生物治疗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5-06-26

主办单位: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会议文集:第22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生物治疗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什么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胫距跖屈、舟骨向内侧移、距骨头呈楔形、舟骨呈楔形、跟骨内翻内偏、骰骨向内侧移。介绍了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Ponseti治疗疗方法——矫形支具的临床应用于展望。
  • 摘要:骨折愈合的基本细胞链条已经大致清楚。应力-血管生成-骨再生的偶联效应是骨创伤修复的基础事件。骨折愈合是间断脉冲式的过程。牵拉成骨蕴含着骨修复理论的灵魂性内容。到目前为止,骨折愈合的启动、延续和终止机制已经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科学地解释骨折愈合原理已经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 摘要: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是选择踝关节融合还是人工踝关节置换?经过20年深度研究,现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随着假体设计及置换技术的提高与改进,保留和重获活动踝关节是维系踝关节正常功能(步态)不可或缺的条件.踝关节融合经过9~16年以上,距下关节、跗跖关节、跗间关节的退变性关节问题逐渐显现,变成一个棘手的难题.踝关节融合后,退变从近踝关节的距下、距舟关节开始,逐渐向远侧扩展,变成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提出,人工踝关节假体设计仍在不断创新完善中,但三件套、有衬垫滑动核和生物学固定,几乎是大多数现代类同设计的共同理念,用假体的受力规律,应对假体应用耐久性,并去调适人体躁关节在运动中的运动载荷所产生的各种应力,以延长人工踝关节假体的应用寿命是可行而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断端骨吸收的发生原因. 方法:采用证伪分析方法对可能导致骨折断端骨吸收的原因进行证据分析. 结果:骨折断端缺血并非骨吸收发生的主要原因,因为骨折切开复位加压固定的一期愈合现象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骨吸收,骨折断端的微动在没有摩擦位移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骨吸收,比如牵拉成骨和轴向微动,通常有利于骨折愈合,而剪切位移或旋转位移导致的摩擦效应可能是骨折断端骨吸收的主要原因.在钢板固定的条件下,骨吸收具有范围上的自限性和时间上的极限性,临床上观察到的时间极限在半年左右.而在髓内钉固定的情况下,一旦在不稳定的情况下完全动力化,骨吸收将失去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甚至可以产生超过2cm的肢体短缩. 结论:骨折断端骨吸收是内固定失效以及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的重要原因.增加剪切方向或旋转方向的稳定性是防止骨折断端骨吸收的重要措施,骨折间隙骨吸收一旦发生提示内固定的不稳定.在内固定的设计上适当增加抗剪切能力,比如钉棒内固定系统,中间厚两边薄的梯形加压钢板等理论上均可减少摩擦性骨吸收的发生.在内固定方法上适当应用骨折片间拉力螺钉,低应力遮挡率的双钢板固定等都可防止磨损性骨吸收的发生.不同固定方式的组合,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髓内钉结合钢板,内固定结合功能支具等都能起到防止磨损性骨吸收发生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微幅射技术在导航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方法:通过研制椎弓根三维体表定位器、经皮穿刺导航动态参考架、导航引导专用椎体穿刺针三项器械,实现微创微幅射技术在导航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导航引导组)与B组(传统C型臂X线机透视组)两组,两组分别配对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及RDQ评分的变化,分组比较两组间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者暴露时间、椎弓根穿刺成功率及骨水泥注入量并行统计学分析.手术时判定骨水泥渗漏及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骨水泥分布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个月,无明显并发症,无椎体塌陷,术后2例患者因内科疾病死亡;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B组为86.7%,2组患者在骨水泥注射过程中均未发现有骨水泥渗漏到椎管内或间盘内,但A组有2例而B组有3例渗漏至椎旁静脉血管中;60节椎体均成功穿刺并注射骨水泥,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及RDQ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者暴露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采用微创微幅射技术改进后的导航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其椎体穿刺成功率及准确率要高于C型臂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并能明显减少术者在放射线下的暴露时间,缩短手术时间,疗效肯定.
  • 摘要:目的:通过介绍CT定位技术及临床应用,加深对脊柱微创手术的核心技术~穿刺定位的认识,拓宽视野、造福患者. 方法:建立了专用CT定位层流微创手术室;改变了国内外基本在X线透视下完成手术的模式,创新性的采用CT定位,在临床实践中创新了具有精准、安全、快速等优势的CT定位技术,10余年开展脊柱微创手术4000余例.特别是将"CT定位"与"椎间孔镜"技术强强联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优势显著,独树一帜,至今已完成1800余例,优良率达95%,开展例数和疗效国内名列前茅;创新了多种手术方式和入路. 结果:CT定位的脊柱微创手术以其安全、微创、高效、痛苦少、恢复快等优势,取代了多种开放性手术,逐渐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 结论:依托CT定位可以拓宽脊柱微创手术的适应症,优势显著.
  • 摘要:目的:肩关节后脱位是一种少见的肩部损伤,约占肩关节脱位的1%~4%.由于肩关节后脱位目前在临床上还是存在容易漏诊,真实发病率可能高于文献报道,由于陈旧肩关节后脱位治疗十分棘手,尽管方法较多,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探讨肩关节后脱位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方法: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31~47岁.均为单侧.致伤原因:跌伤3例,车祸伤2例,癫痫发作致伤1例.其中陈旧性脱位2例,初次就诊时均拍摄肩关节正位X线片,后因难以解释的疼痛和活动受限,接受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后而被发现,受伤到确诊时间均超过6周.其余4例均在受伤1周内确诊,所有病例均经的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2例保守治疗患者(其中1例陈旧性,1例新鲜脱位)在得到确诊后均给予静脉麻醉下闭合复位复位,固定肩关节于中立位,胸壁绑带固定1个月.其余4例分别给予相应手术治疗:1例陈旧性肩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失败后给予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悬吊固定6周,6周后拔出克氏针,开始功能锻炼。1例合并小结节骨折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小结节骨折螺钉内固定术,1例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例合并肪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给予人工肪骨头置换。手术方式分别为肩关节复位克氏针固定、肩关节复位小结节骨折螺钉固定、肩关节复位肩锁关节脱位复位内固定、人工舷骨头置换。 结果:所有患者中5例获得随访6~18个月,1例癫痫患者失随访。所有患者无复发,2例手法复位者有良好关节活动度,无明显疼痛,X线检查无创伤性关节炎表现。3例手术患者肩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其中2例急诊手术者关节功能良好。1例陈旧性肩关节脱位术后活动部分受限,X线检查有创伤性关节炎表现。 结论:因为肩关节后脱位的发病率低,缺乏大样本的报道,目前发表的文献大都为病例报道(证据4级)和专家意见(证据5级),缺乏对各种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而且缺少统一的功能评价标准,所以很难准确地判定其预后及并发症。肩关节脱位常见的并发症有:再脱位、肪骨头坏死、创伤性关节炎、肩关节僵直、功能障碍等。一般而言,可以通过闭合复位治疗的肩关节后脱位,效果较好。若需要开放复位,则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总之脱位的时间越久,肪骨头缺损的范围越大,治疗效果越差。对于服骨头关节面缺损<20%,<4周的肩关节后脱,Robinson认为可通过闭合复位治疗。肪骨头关节面缺损>20%,脱位时间>4周的病例需要行开放复位。将肩脚下肌健转位至肪骨头的缺损处(McLaughlin手术)或者将小结节截骨转位到肚骨头的缺损处(Neer改良McLaughlin手术)等手术方式被广泛应用。对于肪骨头缺损达到50%或肪骨头完全骨折分离脱位的病例,可以使用异体肪骨头或人工肪骨头置换修复。在极少的情况下,因为严重的肪骨头畸形,无法行关节置换时,肩关节融合或肪骨头切除也可以考虑。
  • 摘要:目的:探索传统中医养生"握固"在肢体残疾康复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握固",是传统养生方法中一个十分常见的基本手势.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四套健身气功中,易筋经、五禽戏以及八段锦等均采用了这一手势."握固"一词,出现的年代很早,道德经讲:"骨弱筋柔而握固".将握固与练功结合起来的,是晋朝的著名道士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上倡导"握固守一"."握固"有固摄肝肾、安魂定魄的作用.中医学理论"肝主筋"、"肾主骨".
  • 摘要:1978年5月底,秦泗河医师在山东实施了第一例右足内翻畸形的矫正手术,从此踏入了从未间断的矫形外科临床,现将秦泗河存档的手术病历表格,自1984年开始病历记录较完整者,按照统一输入模式为电子化病历,统计结果竟然多达32414例.这些病人全部经过秦泗河医师亲自检查、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其中由他亲自主持手术者>26000例,显然是单个医师下肢畸形、残缺手术矫治世界最多的医生之一. 每个病人按每次住院手术为一个病例,如果一个病人在一次住院期间实施了2次或3次手术,仍然按一个病例统计。若一个病人曾经在不同时间2次或多次住院手术,即按2个或多个病例统计。总数32 414例。 脊柱侧凸和肌性斜颈等矫正手术86例,占0.32%。上肢手术矫形手术471例,占总数的1.45%。下肢矫形手术31 857例,占98.29%。因此,秦泅河的矫形外科实际乃是“下肢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外科”。其中足躁手术19 221例,占四肢矫形外科手术病例的59.3%。下肢延长手术1 010例(股骨延长199,胫骨延长805,跟骨延长16例,足肠骨延长704例,跄骨延长4例)。由于部分患者同期实施股骨、胫骨延长术,因此,下肢延长手术部位分类统计之和>1010例的总数。
  • 摘要:羊年元月二十三日,泰安纷纷细雨,由孙磊主任、编辑部郭秀婷副主任陪同,去八八医院看望大病中的宁老,他不谈身体状况如何,不谈病痛感受,以昂扬神态宏观论述《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未来办刊宗旨,肢体残疾矫治事业人才培育战略.老学者为国为民之心,为学科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精神,令晚辈感慨,为时空增色,特赋诗抒怀.
  • 摘要:骨科学又称矫形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专业或学科.专门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治疗手段:物理方法、药物、手术。涉及四肢与脊柱的先天性缺陷与畸形、创伤、感染、肿瘤、退行性疾病、非感染性炎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骨疾病。
  • 摘要:2050年全世界髋部骨折人数将达626万,其中亚洲将占50%以上。我国髓部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上升,2002~2006年髋部骨折率大约每年增长10%。发生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达30%,致残率高达50%.与髓外固定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未达到可取代髓外固定。髓内固定仍可作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需突破专用假体、置换方式、骨水泥应用、技术路线等瓶颈。
  • 摘要:踝关节截骨是人工踝关节置换成功的第一环节,接下来,假体正确安装(STAR)则是第二个重点,其重要性不言而谕.目前,由于我国只有STAR假体在各地应用,其安装工具的局限性,乃至改进后第二套工具(SBi)也未见得有若干新意,但切骨乃至安装假体,还必须遵循沿革和些许不可轻怠的程序,截骨是基础,截骨尽量要少,假体安装涉及安装顺序和安装中的重要环节等,方可使手术成功并稳定疗效.
  • 摘要:骨痂的形成机制对临床骨折愈合至关重要,20世纪中后叶以来,相关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骨痂的认识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即由形态现象的描述向揭示因果关系逻辑方向转变.骨痂的形成与转归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本文将对这些规律做初步的探讨.骨痴的形成是人体自然重建的过程,人体骨组织再生具有放大效应和巨大的自然潜力。利用和释放这种潜力需要进一步揭示和顺应骨痴形成的自然规律,同时任何自然规律都依赖时间而存在,让规律在第四维空间上充分发挥作用是牵拉成骨的重要启示。从一次性静态固定向第四维空间可调控动态固定、从一次性机械修复向第四维空间持续性激发性修复方向发展是矫形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秦泅河将之概括为“自然重建,时空一体”。
  • 摘要:脊髓损伤可以导致机体其他部位远隔脏器的损伤,称为远达效应.具体损伤脏器包括肺、心脏、脑、腹腔脏器等,病理学主要表现为出血、水肿.目前认为非高速投射物致脊髓损伤远达效应的机制以神经-体液调节为主.交感神经系统紊乱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作为远达效应机制的解释得到了大量实验的证实.临床上已经使用激素类药物预防和治疗脊髓损伤远达效应所致的多器官损害.
  • 摘要:目的:报道足踝部重症感染治疗的同时保存功能的治疗战略. 对象和方法:感染部位:自胫骨下端10cm至全足部感染,胫骨下端污染挫灭创骨感染坏死,化脓性踝关节炎,距骨关节软骨坏死,全距骨坏死,跟骨坏死,中足骨坏死.基本方法:(1)彻底病灶清除;(2)残腔内放置川岛式持续洗净管,创口不能缝合时,开创冲洗;(3)Ilizarov法固定、复位、加压、延长,通过骨延长补填骨缺损,一边洗净一边骨延长.对接的方法:第1群:胫骨下端最少2cm,胫骨与胫骨对接;第2群:踝关节感染引起距骨关节软骨坏死,胫骨与距骨对接;第3群:距骨坏死,胫骨与跟骨对接;第4群:距骨、跟骨坏死,胫骨与中足骨对接;第5群:距骨、跟骨、中足骨坏死,胫骨与前足骨对接.第4、5群多见于脊柱裂、神经性关节病、长期慢性感染合并骨、皮肤缺损.病例资料:胫骨与胫骨对接14例,胫骨与距骨对接12例,胫骨与跟骨对接6例,胫骨与中足骨对接3例,胫骨与前足骨对接1例. 结果:重症感染术后6周炎症治愈.治疗完结时,第1、2、3群能够全负重行走,第4群能全负重行走或拄拐行走,1、2、3、4群随诊4~6年足底没有发生溃疡;第5群随访1年,足底部没有发生溃疡. 结论:足踝部重症感染治疗非常困难,多半需要关节固定,关节固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彻底治愈炎症.足踝部重症感染住院时间长,关节固定失败率高,术后肢体机能不好,不得已而截肢.笔者治疗的特殊性:(1)重症感染;(2)重度畸形;(3)合并明显的骨皮肤缺损.这些病例大多被认为是截肢的适应症.本战略在治疗炎症的同时能够修复、重建.治疗结果不仅治愈炎症,而且能够重建足踝部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65~78岁.骨折按Neer分型:均为四部分骨折伴肱骨头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3~7d.全身麻醉下手术.三角肌前缘肩关节前方入路,切开关节囊,暴露骨折端;取头器取出脱位肱骨头,清除骨折端凝血块,根据要求行肱骨近端截骨.逐号扩大肱骨上端髓腔,通过置入假体试模选择相应的人工肱骨头假体.冲洗后置入远端髓腔塞,注入骨水泥,插入假体,维持约40°的后倾角及约20°外旋角.将取出的肱骨头剪成骨条植于骨缺损处,旋转肌袖及其附着的大、小结节骨块用钢丝或薇乔线确实固定至假体柄上.冲洗关节腔,修复损伤的肩袖,放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术后三角巾悬吊,48h拔除负压引流管,1周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12~14d切口拆线. 结果:1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角度良好.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优2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11/14.无感染、不愈合、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及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对肩关节疼痛的缓解效果较好,但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目前仍存在较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缺乏长期随访结果,因此选择时需要慎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个性化选择,对于年龄偏年轻,骨质条件较好的患者,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应为首选.
  • 摘要:目的:研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三种内固定治疗方式疗效比较,考察并比较伤椎置短钉固定术,长钉固定术与传统跨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4钉法固定的即时稳定性及复位效果,并长期随访考察三种技术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保持及校正效果.评价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探讨三种固定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4年1月后路手术治疗的1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三组;A组38例采用伤椎椎弓根内置短螺钉术,短螺钉长度为椎弓根长度,一般为30mm左右不进入椎体.B组38例采用伤椎椎弓根内置长螺钉术,C组40例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随访9~36个月,平均随访15.8个月.比较ABC组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脊柱后凸Cobb角,伤椎椎管矢状径和横截面积,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三组间伤椎术后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率,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疼痛评分情况,术后并发症,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ABC组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脊柱后凸Cobb角,伤椎椎管矢状径和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组在术后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在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优于C组(P<0.05)。三组间神经功能恢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疼痛评分A组优于BC组(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三组无差别。 结论:本研究显示后路伤椎置短螺钉术与伤椎椎弓根内置长螺钉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三种手术方式都能可靠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伤椎置短螺钉术能更好矫正椎体形态,复位效果良好,可增加脊柱固定的稳定性。降低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保持长期有效的内固定,减轻术后腰背痛,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手段。由于伤椎固定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扩大伤害。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减少医源性损伤,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病例均未行相应节段的融合。伤椎椎体未植骨。可以在胸腰椎骨折节段的融合非融合疗效比较或伤椎椎体植骨效果方面作进一步研究。骨科发展方向是微创化和智能化,此课题可应用经皮技术,导航引导辅助技术作进一步研究。
  • 摘要:从2012年~2015年,秦泗河及其矫形外科团队为中国四肢矫形与功能重建外科发展,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创造性工作,其中有几项工作具有历史性和里程碑意义.包括2012年4月,召开了"外固定与骨与关节重建国际大会".2012年9月,秦泗河率领中国骨科医师12人,出席在南美洲巴西召开的"世界肢体延长与重建"大会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