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9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
2009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

2009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长春
  • 出版时间: 2009-07

主办单位:中国康协

会议文集:2009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膝关节镜外科是通过关节镜设备,对各种原因所致膝关节病损进行诊治的骨科、运动医学科一门兴起学科。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将其由国外引进,本文简要介绍近30余年取得的令的研究进展。
  • 摘要:对脊柱脊髓创伤、畸形以及诸多疾病的诊治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很多进展,使脊柱脊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本文回顾总结分析脊柱外科专业队伍的建立和壮大;诊断技术的提高;脊柱矫形内置物及脊柱融合的进展;高新技术设备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 摘要:每年我国交通死亡人数达到十万人,伤者数量更多,其中有一部份伤者截肢,加上工伤、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截肢者总数有226万,大部份应安装假肢。目前这226万人中,有63万人迫切需要安装假肢。由于截肢者中大部份为贫困人口,因此假肢的普及率不高,迫切需要社会保险范围扩大到更多截肢者,以使他们有机会使用假肢代偿部分缺失的功能,达到生活自理甚至于从事基本劳动,回归社会,减少身心痛苦,也相应解放护理他们的劳动力,体现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我国假肢事业本身也急需长足发展,以满足这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本文回顾建国初期我国假肢的薄弱基础,探讨了建国以来我国假肢的发展。
  • 摘要:30年来,退变性腰椎外科有了快速发展,成果层出不穷。腰椎间盘变性,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变化,生理性椎间盘退变,生物力学性能降低,但无疼痛。外伤、劳损和环境因素,可引起椎间盘退变加速,引起形态、功能和容积的改变,出现结构紊乱,甚至纤维环撕裂,产生疼痛。Crock(1970)首先将此种腰痛称之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cogenical low back pain),相继,国内也对此进行大量研究,改变了以往认为:髓核、软骨板和纤维环深层没有神经支配的观点。尽管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尚未统一,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确立,是对腰痛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本文认为在治疗决策时,应综合考虑其发病机制,对病变既有宏观认识,又要个体化,使骨科治疗具有微创性、有限性和有效性,务必不可过度治疗,更不能过度手术。目前兴起的椎间盘退变的生物修复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由于椎间盘再生能力有限,治疗手段是通过注射生长因子、转基因或细胞移植的方法促进基质再生。初步研究结果证实,这些方法有使椎间盘内的重要成分如蛋白多糖增加的能力,但生物学修复椎间盘退变,由实验室到临床应用,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 摘要:据报道在急性膝关节韧带损伤中,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损伤占到l%到44%。其中,运动损伤引起的接近60%,交通事故引起的有25%。PCL的受伤机制可归纳为两点:①过伸位受力损伤:此机制PCL损伤最为常见,特别是当着力点在胫骨上端前方,既有过伸也有后移之力,主要损伤PCL;②前后位受力损伤:屈膝时胫骨近端受到向后的暴力,多为单纯性损伤。此机制下PCL损伤有70%发生在胫骨端,15%在股骨端,15%发生于韧带实质部。不同学者对于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且存在争议。虽然非手术治疗的短期效果良好,但是一些对后交叉韧带损伤的随访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后交叉韧带损伤会引起患者的迟发性膝关节退形性变。因此,一些学者推荐手术重建后交叉韧带来治疗严重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或者合并有其他损伤的后交叉韧带损伤。在胫骨侧锐利的骨隧道边缘会造成移植物的磨损。研究表明周期性负荷可以使移植物撕裂。这种效应被称为“killer turn(杀伤角)”。与之相比较股骨侧的骨隧道边缘同样锋利,骨隧道与移植物的夹角同样锐利,于是有学者提出股骨侧也应该存在相似的效应即“critical corner”或“acute angle(锐角效应)”。把这两种效应称为后交叉韧带重建中的“成角效应”。本文对胫骨侧、股骨侧成角效应-杀伤角效应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前交叉韧带重建胫骨侧固定的研究发现:(1)应用单纯皮质外固定技术重建PCL,滑液流入骨隧道、膝关节中增加的细胞因子水平等生物因素会导致骨溶解,最终会导致骨隧道增宽的迹象。(2)皮质外固定方法的低刚度固定使用EndoButtons,来源于缝合或者包扎材料的机械模式,而不是来自移植物本身的生物力学模式,显然是拙劣的捆绑效果,会导致移植物在骨隧道中的微动,可能影响腿-骨愈合。这可能是骨隧道扩大的又一原因。
  • 摘要:俄罗斯llizarov发现的牵拉组织再生张力-应力法则,发明了多功能环行外固定器。作者于1990年、1992和2006年曾三次赴俄罗斯学习、引进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理论和系列技术,在矫形外科临床用于下肤残缺的修复与功能重建,并根据我国肢体残疾病人的病情特点、经济状况、医疗需求,与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合作,研制了不同类别的外固定牵伸治疗器。临床上以仿生为基础,遵循原位组织再生、引势利导、自然重建理念。在实践中进行了不断探索和系列技术创新,初步形成了符合病人实际需求、具有我们自己医术风格的“下肢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技术体系”。
  •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病损的远期疗效。rn 方法:自1997年10月~2007年12月,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疾患56例,包括踝关节骨关节炎28例,类风关2例,创伤性踝关节炎26例,其中距骨局限坏死2例,和胫骨骨折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小腿肌广泛切除后踝关节距下关节融合后1例。男4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8.2岁(28~66岁)。rn 结果:除6例失访外,余49例获平均7年8个月(3年~10年7个月)随访。术前、后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价法和步态分析,术前踝关节功能62分(60~75)14例,42分(16~59)35例;术后优(85~100分)35例,良(75~84分)12例,差(60~74分)2例,无失败(<60分)患者,优良率96.6%。统计学分析(P
  • 摘要: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级地震,这次地震波及面广,地面建筑物毁坏严重,人员伤亡惨重;同时由于地震发生在交通阻断的山区,救援和伤员外送困难,故在这批伤员的急救和后期处理方面有特殊性。我院作为离震中最近的大型骨干医院收治了大量地震伤员,在这次群体伤的短期集中处理方面有一定的体会;而脊柱骨折患者的伤情相对较重,全身情况变化快,本文对本次伤员中脊柱骨折患者情况统计和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
  • 摘要:骨髓炎是由感染性微生物引起的骨的炎症。骨髓炎可以仅局限于骨的某一部位,也可以累及骨的数个区域,如:骨髓、骨皮质、骨膜甚至周围软组织。由于现代治疗技术的发展,如抗生素的应用和积极的手术治疗,如今,死亡率和致残率已经很低了。但是,有效地治疗骨髓炎仍相当困难。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和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严重四肢骨不连的治疗法,近年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伴随着显微外科带血管骨移植,尤其是Ilizarov技术的导入其治疗的后果更为明显、优秀。本文关于其手术治疗的方法,总结归纳。
  • 摘要: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大量骨痂过度生长,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加快,甚至在肌肉中出现异位骨化。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找到其中原因。Bidner等提出“假说”:大脑或垂体受损伤后可能分泌某种成分,也可能是脑损伤后炎症细胞的聚集分泌出某种促生长因子,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致使这些物质能从脑中释放出来,作用于骨折局部而起作用。Bidner等的研究表明,脑损伤后血循环中可能有某种物质浓度升高,以致血清中促骨生长活性增加。后来经过转化生长因子β1(17GF-β1)在脑损伤合并骨折后血清中的动态变化过程似乎提示:TGF-β1就是这样一种细胞因子。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作者复习国内外文献,就脑外伤后TGF-β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评价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并探讨其临床体会。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8年4月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68例81髋,男32例40髋,女36例41髋;年龄24-74岁,平均42.5岁。采用金属对金属表面髋假体(metal onmetal surface arthroplasty,MMSA),随访6~25个月,平均14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rn 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髋关节疼痛均明显好转,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6分(30~4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3分(84-98分),其中优70髋,良11髋,优良率100%。rn 结论: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年轻患者和对运动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的近期疗效满意,术后髋关节疼痛和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严格的临床适应证、完善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对表面髋特性的清晰认识是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成功的关键。
  • 摘要:建国以来,随着交通工具迅速发展、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民用炸药的大量应用,四肢严重创伤的病例在增加,骨关节开放骨折病人颇为常见,致残后严重影响生产或劳动。在如此众多的损伤病人中,在抢救生命之后,更好的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与功能重建,减少残废,尽最大可能恢复肢体功能,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建国以来,尤近30年来由于改革与开放,在严重创伤骨与关节致残修复与重建领域中取得了很大进展。至2009年4月仅某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有床位450张,应用显微手术修复肢体创伤45636例;应用微创手术重建肢体创伤15698例。本文现将治疗经验,结合文献报道,重点介绍肢体骨与关节严重创伤致残功能修复与重建研究讲展。
  • 摘要:人工关节置换在我国已经走过近六十年历程。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初期,整个国家仍然处于巩固政权、抗美援朝的初创阶段,直到1957年南京总院范国声教授施行第一例JudtⅡ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成功,才令我国骨科界为之震动。嗣后,上海、北京跟进,陆续在全国开展人工关节置换,千方百计为病人重建关节功能。本文现就人工关节置换存在感染、松动、磨损、折断、骨折、骨吸收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 摘要:常见脊柱畸形脊柱侧弯,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一是由于发病率较高,国内普查达到1.06%,我国15岁以内的儿童达3亿多,其影响是很广的。二是脊柱侧弯可以使人体的躯干严重变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的正常发育生长,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丧失劳动力,所以防治脊柱侧弯是我国肢残康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中国的脊柱外科矫正工作;脊柱侧弯外科矫正装置的演进前路去旋转的脊柱侧弯矫正术;脊柱侧弯三维矫正法;生长中儿童脊柱侧弯的治疗;并对脊柱侧弯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进行综述。
  • 摘要: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十分常见,每年全世界要施行数量巨大的ACL重建术。交叉韧带不仅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还通过神经调控发挥动力稳定作用,交叉韧带重建不仅要恢复其静力稳定功能,还应尽旱恢复其神经调控动力稳定的功能。交叉韧带重建移植腱大致要经历缺血坏死、血管重建、细胞增殖和塑型成熟4个阶段,最终成为类似韧带的结构。这一过程主要由关节内组织细胞“爬行替代”重建的移植腱。笔者认为交叉韧带重建也应像骨折内固定一样遵循生物学原则,要特别注意保护局部原有的组织血供与神经支配,尽可能减少对关节内组织的干扰。尽量保留原交叉韧带残迹,由外向内建立骨隧道。因为无论自体、同种异体或人工韧带植入物都要被受区局部组织“爬行替代”才能长久替代原韧带的功能,若破坏受区局部组织过重势必迟滞“爬行替代”,易发生植入物松弛或断裂,导致重建术失败。
  • 摘要:随着医学基础、相关学科以及材料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脊柱外科的进步,为脊柱外科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发展机遇。在包括椎间固定部位、固定器材的选择、椎间植骨的部位的选择、椎管扩大的技术、脊柱矫形技术以及椎间活动的维持技术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多的新技术、新内植物临床应用的报道。特别是各种新型的内植物,诸如椎间融合铅在维持椎间高度、促进融合方面的优势、人工椎间盘、人工髓核在保持椎间生理活动度方面的优点、弹性固定技术在减少退变方面的好处等等,其设计理念均提出了很多进步的观点。但是,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上,许多突出的矛盾出现在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例如:是选用常规显露技术还是微创技术,是选用弹性固定技术还是坚强固定,是应用非融合技术还是360°融合技术,等等。如何在让人眼花缭乱的治疗措施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作者从医学最根本的原理说起,并提出应改变脊柱外科在临床工作中一些不正确的观点。
  • 摘要:目的:探讨异体皮质骨锚钉双排固定法修复肩袖损伤的价值。rn 方法:关节镜监视下,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锚钉双排固定法修复肩袖损伤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2~58岁,平均44岁。左肩9例,右肩7例。术前肩关节MRI造影(MRA)显示肩袖破损。按Bigliani肩袖损伤分类法,小撕裂6例,中度撕裂8例,大撕裂2例。关节镜下肩袖清理和肩峰成形后,采用带线异体骨锚钉植入肱骨大结节肩袖附着处,双根缝线垂直褥式缝合冈上肌腱,分别打结固定后,将缝线交叉牵引到在肱骨大结节预制的骨道处,将缝线穿入另一个骨锚钉孔内并击入骨道内。4根缝线交叉呈网状覆盖撕裂的冈上肌腱由骨锚钉固定。根据撕裂创面大小不同,选择骨锚钉植入数量。rn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得到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16例疼痛症状均消失,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术前(20.5±5.6)分,术后(33.4±5.8)分。优10例,良5例,可1例。术后肩关节稳定性良好,无锚钉拔出和复发病例。rn 结论:异体骨锚钉双排固定法修复肩袖损伤,镜下手术操作方便,骨锚钉嵌入固定牢靠,增加肩袖组织与骨创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肩袖愈合。骨锚钉生物固定,无异物存留,价格低廉。
  • 摘要:在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坚持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做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部分,临床医学骨科学如何实现自主创新,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无疑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任。本文就如何理解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等提出见解,与同道一起探讨。
  • 摘要:2008年“4·28”胶济铁路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国家军队紧急启动抢救预案,某院急救护理小组及时赶到现场参与抢救,并对1例股骨粉碎性骨折、多发肋骨骨折、创伤性休克病人进行长达20 d的特别护理。由于该病人年龄偏大、骨折部位固定困难,愈合时间长,以往患者愈合后常不可避免出现创伤性关节炎,造成患者髋关节功能丧失,因此,手术技术要求高,后续护理十分重要。笔者经过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创伤处理原则与康复指导、术后护理、引流管理等护理体会。
  • 摘要:Ilizarov生物学理论张力——应力法则:生物组织缓慢牵伸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其生长方式同胎儿组织一致,均为相同的组织分裂。其临床技术创伤小、易于调节、稳定性强,但周期长、并发症多。因此对护理要求很高。近年来Ilizarov外固定器延长下肢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对48例双下肢不等长的患者实施了伊利扎诺夫(Ilizarov)下肢胫腓骨截骨延长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预防与护理进行总结。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