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足畸形

足畸形

足畸形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儿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3869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上海针灸杂志、中国骨伤、中华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六届COA国际学术会议等;足畸形的相关文献由574位作者贡献,包括吉士俊、孙开来、左世平等。

足畸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0 占比:1.2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3869 占比:98.68%

总计:14055篇

足畸形—发文趋势图

足畸形

-研究学者

  • 吉士俊
  • 孙开来
  • 左世平
  • 李剑锋
  • 李国通
  • 秦泗河
  • 刘金祥
  • 张建中
  • 张德文
  • 杜世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光春
    • 摘要: 我的儿子琼尼降生时,他的双脚向上弯弯着,脚底靠在肚子上。我是第一次做妈妈,觉得这看起来很别扭,但并不知道这将意味着小琼尼先天双足畸形。医生向我们保证:经过治疗,小琼尼可以像常人一样走路,但像常人一样跑步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
    • 张洪剑; 杨华清; 章耀华; 杨云; 韩庆海; 彭爱民; 夏和桃
    • 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个体化手术治疗青少年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治疗的青少年马蹄内翻足患者351例(454足),Dimglio分型均为Ⅲ型及以上,均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个体化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评分及优良率。结果本组患者随访(30±6.9)个月。患者治疗后ICFSG评分为(6.65±4.68)分,明显低于治疗前(36.11±9.05)分,差异有显著性(t=18.791,P=0.000)。其中优292足,良112足,可42足,差8足,优良率88.99%。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个体化手术治疗青少年马蹄内翻足疗效明确,针对不同年龄、发病原因以及足畸形情况的马蹄内翻足患者,需要权衡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畸形的特异性,针对性的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能保证治疗效果,特别是降低畸形的复发率和避免矫枉过正出现相反的畸形。
    • 王养发; 吕阳; 刘军; 潘建科; 管建豪; 陈海云
    •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Chevron截骨与Scarf截骨治疗外翻(hallux valgus,H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检索有关Chevron截骨与Scarf截骨治疗外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发表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3月.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其外翻角(HVA)、术后跖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角(DMAA)、 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AOFAS)及术后并发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457只患足,其中Chevron组236只患足,Scarf组221只患足.Meta分析结果 显示:Chevron组HVA优于Scarf组[MD=-1.18,95%CI(-2.25,-0.10),P=0.03],但两组术后IMA[MD=-0.12,95%CI(-0.54,0.30),P=0.57]、DMAA[MD=0.78,95%CI(-0.72,2.29),P=0.31]、AOFAS[MD=-1.27,95%CI(-5.24,2.70),P=0.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6,95%CI(0.28,1.54),P=0.34].结论 Chevron截骨术与Scarf截骨术治疗外翻在IMA、DMAA、AOFA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方面疗效相当,而在矫正HVA方面,Chevron截骨术优于Scarf截骨术,而且Chevron截骨术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
    • 田文
    • 摘要: 上个世纪,王澍寰院士在《先天性手畸形》一书的前言中写到:“……国内已发表的有关手部先天畸形的文献不多,杂志上偶见有个别病例报导,尚未见有专著问世……”[1]。当时,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年诊疗先天性手部畸形约100例左右,且局限于多指、并指等一些较为简单的病种;诊断基本为形态学诊断;治疗方法简单、粗浅,多数畸形的病因不清楚或无法确定。如今,先天性手部畸形的数量、种类、复杂程度、治疗方法,特别是病因学研究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
    • 周颖; 王波; 孙祥水
    • 摘要: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包括一系列运动及姿势异常的综合征,常合并有足部畸形及功能障碍,是目前导致儿童残疾及生活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根据患儿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注射、外科手术等治疗及康复训练对足功能的维持、患儿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 武竞衡; 田光磊; 田萌萌; 陈山林
    • 摘要: 目的:分析170例巨指(趾)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70例巨指(趾)患者的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情况、受累指(趾)的分布及特征、X线及病理检查结果,对基因检测的1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巨指(趾)的发病与性别和地理分布无明显相关关系.多指(趾)受累是单指(趾)发病的3.9倍,两指(趾)受累多于三指,且多为相邻指(趾);巨指中,中指受累最为多见,其次为示指、拇指;巨趾中,以第2、3趾最多.进展型巨指(趾)多于静止型,且多为出生后即发现.病变的巨指多发生在正中神经支配区(79.4%),并伴有脂肪浸润,称之为神经区域定向性巨指.巨趾多发生在足底内侧神经支配区(89.1%),脂肪浸润不明显伴有神经增粗,称之为脂肪瘤病性巨趾.仅17例巨指(趾)合并并指(趾)畸形.掌、跖骨肥大仅见于进展型巨指(趾).12例患者进行PIK3CA基因检测,10例发现基因突变结果阳性,受累组织中基因突变水平在7%~27%.在收集的病变组织检查中,脂肪组织中突变率最高,其次是皮肤和神经组织.患者携带的PIK3CA基因突变均未在患者自身的外周血检测出来.结论:巨指多发生在正中神经支配区,主要累及中指、示指,并伴有正中神经脂肪浸润;巨趾多发生在足底内侧神经支配区,以第2、3趾多见.神经区域定向性巨指(趾)多发生在手部,而脂肪瘤病性巨指(趾)多发生在足部.巨指(趾)患者中检测到的PIK3CA基因突变率高达83%;受累脂肪、神经及皮肤组织均为理想的基因检测组织来源.
    • 杨华清; 章耀华; 杨云; 韩庆海; 赵殿钊; 杨启昌
    • 摘要: cqvip:各种原因导致的马蹄内翻足是常见运动系统畸形,可由先天性、创伤或感染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栓系综合征、脑性瘫痪、遗传性感觉运动神经病等造成。婴幼儿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Ponseti方法作为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保守治疗方案已普遍在临床应用[1]。而对于许多延误治疗或是治疗失败、复发的程度较重、僵硬型的马蹄内翻足,则必须需要外科手段的干预。基于张力-应力法则的Ilizarov技术,通过缓慢的组织牵伸,治疗过去难以解决的足踝畸形,已成为临床治疗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的重要方法[2-3]
    • 杨华清; 张鸿悦; 章耀华; 杨云; 姚建祥
    • 摘要: cqvip: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复杂骨性软组织畸形,大多数是先天性或神经源性的,小部分也可由创伤导致。除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外,脑性瘫痪、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栓系综合征、腓总神经损伤、腓骨肌萎缩症等诸多原因都可导致马蹄内翻足的发生。马蹄内翻足的成因复杂,类型多样,不同发病原因和类型的马蹄内翻足都有各自畸形表现和病理特点[1]。临床治疗时,明确马蹄内翻足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畸形采取不同的外科治疗策略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 及松洁; 黄野; 唐竞; 杜辉; 邵宏翊; 姜旭; 周一新
    • 摘要: 目的 分析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前足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类风湿前足畸形21例(36足)的患者资料,均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进行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8~75)岁,平均(63.6±6.0)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0FAS)拇指-跖趾关节评分及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分别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足负重位的拇外翻角(HVA)和第一、二跖骨间角(IMA).结果 21例(36足)平均随访(39.2±5.1)个月,无不愈合,切口感染,足趾坏死等并发症.A0FAS评分、VAS评分、HVA及IMA度数,术前分别为(81.6±9.1)分、(8.4+1.1)分、37.2° ±7.5°、16.9° ±2.7°,末次随访时为(84.25±2.87)分、(1.9±0.9)分、14.4°±2.0°、11.1°±1.7°.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0FAS评分,优7足,良23足,可6足,优良率为83.3%(30/36).结论 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前足畸形效果肯定,能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 陈露; 陈伟; 田晓菲
    • 摘要: 目的 探讨趾列切除治疗儿童巨趾症的临床效果及其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趾列切除治疗巨趾症患儿手术前后足部尺寸变化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趾列切除指征(1项或多项):(1)跖骨累及;(2)前足肥厚明显;(3)伴有并趾;(4)进展型巨趾;(5)受累足趾序列靠后;(6)患儿及家属强烈要求切除趾列.术后随访24~40个月.采用跖骨间宽度比和跖骨扩散角来评价患足的严重程度及手术前后的尺寸变化.采用巨趾调查问卷评价临床效果.根据临床结果分析前述趾列切除指征对儿童巨趾症的适用性.手术前后跖骨间宽度比以M(P25,P75)表示,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分析;手术前后跖骨扩散角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儿15例(15足),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7~66个月,平均22个月;右足5例,左足10例.因跖骨受累切除趾列者9例,其中1例伴有并趾畸形;因前足增厚严重切除趾列者1例;因受累趾顺序靠后切除趾列者1例;因伴有并趾畸形切除趾列者3例;因患儿及家属强烈要求切除趾列者1例.15例中,第2趾列切除者8例,第3趾列切除者5例,第2、3趾列同时切除者2例.共有4例进展型巨趾.15例患儿术后足部体积均较术前明显缩小,跖骨间宽度比从1.14(1.07,1.29)降至0.91(0.84,1.01)(P=0.002),跖骨扩散角从(33.27±8.13)°降至(15.25±8.54)°(P<0.01).所有患者术后左、右足均可穿同码鞋,其中9例不需鞋垫,其余6例患足较对侧正常足稍大,正常足侧需穿鞋垫.术后巨趾调查问卷评分为(9.2±0.8)分.结论 趾列切除能最大限度缩小患足体积,达到较好的功能及外观重建效果.前述趾列切除指征对儿童巨趾症适用性良好,巨趾症患儿可根据患足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及特点、患儿和家属的意愿选择趾列切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