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创伤骨折
四肢创伤骨折的相关文献在2014年到2022年内共计30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0465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中国农村卫生、医药前沿、中国医药指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等;四肢创伤骨折的相关文献由4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霞、张耀利、梁良等。
四肢创伤骨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0465篇
占比:99.78%
总计:140770篇
四肢创伤骨折
-研究学者
- 李霞
- 张耀利
- 梁良
- 王艳红
- 谭月姣
- 韦冬梅
- 丁斌
- 何一成
- 何伟福
- 刘晓磊
- 刘沛
- 周海荣
- 周程林
- 唐德钢
- 孙红超
- 康明明
- 张亚丽
- 普发德
- 李加明
- 李林勇
- 李海涛
- 李涛
- 杨元斐
- 杨笑宇
- 洪皎
- 王培
- 王旭超
- 王硕磊
- 白左明
- 纪婷
- 胡洪祥
- 蒋玉贵
- 贾楠
- 赵敏
- 邢犇
- 郭振业
- 郭浩
- 陆涛
- 陈地志
- 陈雪洁
- 马慧
- 高志军
- LI Xia
- 丁妮荣
- 万春飞
- 丛利华
- 严政
- 乔桂林
- 乔红梅
- 于启阳
-
-
张贵雨;
王敏娟
-
-
摘要:
目的研究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收治时间为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应用加压钢板治疗)和观察组(35例,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状况、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骨钙素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长、骨骼愈合时间更短,术中引流量、术中输血量更少,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升高、ADL、VA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Fugl-Meyer评分、ADL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钙素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14%)相比,观察组(2.86%)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治疗中,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效果理想,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推广可行性较高。
-
-
王太刚
-
-
摘要:
目的分析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与术后恢复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125.50±10.50)min、关节功能恢复时间(14.30±1.50)周、切口长度(14.50±1.05)cm短于对照组的(145.50±12.50)min、(18.20±1.60)周、(17.13±1.20)cm,术中出血量(355.50±30.50)ml、术后引流量(90.50±10.50)ml少于对照组的(455.80±35.50)、(170.50±20.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效果显著,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风险。
-
-
余汗青
-
-
摘要:
目的:分析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疗法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进行治疗方案的研究,采取随机分组研究,患者分别采用加压钢板(对照组)及带锁髓内钉内固定(观察组)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骨折愈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安全性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预后恢复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应用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治疗中,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好;且手术能够显著改善骨不连症状,引发的并发症较少,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效果显著。
-
-
谭智伟;
邓寿华;
李耀东
-
-
摘要:
目的:探讨四肢创伤骨折术后应用桃红四物汤治疗对患者肢体肿胀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和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且行手术治疗的四肢创伤骨折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治疗+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住院、肢体肿胀恢复及骨折愈合时间,肢体肿胀程度,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炎性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的住院、肢体肿胀恢复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肢体肿胀程度0级率高于对照组,Ⅱ级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FIB、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WBC、NEU%、CRP、ESR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创伤骨折术后应用桃红四物汤治疗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肿胀恢复,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炎症反应及血液高凝高黏状态,促进术后康复,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
-
邓大坪;
欧阳文明;
邱茂松;
黄庆;
王良
-
-
摘要:
目的:分析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取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0月保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实验组实施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围手术期指标、运动功能。结果:实验组手术疗效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且实验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运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
-
子树明;
王雄;
梁志民;
季佳庆;
顾峥嵘;
曹烈虎
-
-
摘要:
目的分析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结合植骨对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30例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患者,由于开展的治疗模式不同,将30例患者划分2个小组。对照组15例:实施锁钉加压钢板联合植骨治疗;实验组15例: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联合植骨。结果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指标与比对组互比,不存在差异性(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67%低于比对组40.00%(P<0.05)。结论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在临床中较为常见,选择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结合植骨方案对疾病干预效果确切,但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联合植骨方案可减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符合临床治疗需求,值得推广。
-
-
孙红超
-
-
摘要: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接受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手术情况、术前、术后2、4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四肢活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43%)较对照组(78.57%)高(P0.05).观察组引流量多于对照组,术中输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四肢活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较对照组(32.14%)低(P<0.05).结论 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效果显著,能改善手术情况和四肢活动情况,减轻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
-
-
蒋玉贵
-
-
摘要: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骨钙素(BGP)、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烟台山医院接收的6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30例采用加压钢板固定治疗,B组患者30例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BGP、EGF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BGP、EGF升高,B组高于A组;与术前比,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B组低于A组;两组患者ADL评分均升高,B组高于A组(均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中更具优势,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缩短骨折愈合进程,利于患者骨折恢复。
-
-
陈地志
-
-
摘要:
目的分析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采取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该院2017年4月—2020年2月骨外科的52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进行了观察,应用信封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n=26)应用动力加压钢板治疗,观察组(n=26)则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比两组骨折恢复效果、愈合时间、引流量、出血量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骨折恢复优良率为96.15%(25/26),对照组优良率是76.92%(20/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24.12±1.47)周,术后引流量(121.56±15.98)mL,术中出血量(204.65±82.53)mL,数据较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8、4.363、3.508,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数据是3.85%(1/26),对照组是26.92%(7/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2,P<0.05)。结论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采取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骨折愈合效果较好,且恢复较快,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荐。
-
-
陈建文
-
-
摘要:
目的:对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作用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确诊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带锁髓内钉治疗,随访12个月后,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发现,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针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与术后愈合时间,值得关注.
-
-
LI Xia;
李霞
- 《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观察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四肢创伤骨折患者90例并划分为2组,45例/组.一组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疼痛护理管理(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一组为观察组采用疼痛小组护理管理模式(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回顾性分析对照组常规疼痛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于2015年12月开始实施疼痛小组护理管理模式,对比2组的VAS评分优良率、药物使用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上述三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四肢创伤骨折患者应用疼痛小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使患者的急性疼痛感减轻,降低药物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