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社会与环境、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3113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理论、世纪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2006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暨第11届中国工业设计年会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相关文献由15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旭芳、周运江、沙丹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113篇
占比:99.49%
总计:23231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研究学者
- 刘旭芳
- 周运江
- 沙丹
- 王明安
- 黄顺基
- 丁丽
- 万书平
- 乌尼日
- 任瑞刚
- 伍光良
- 何为
- 何林
- 侯惠勤
- 党刘拴
- 冯婉玲
- 刘丽红
- 刘亚翠
- 刘大椿
- 刘宪
- 刘帅
- 刘恒山
- 刘新玲
- 刘晓翠
- 刘晓艺
- 刘栋
- 刘玉高
- 刘经纬12
- 刘金硕
- 刘雯雯
- 刘靠山
- 包大为
- 华章琳
- 华章琳1
- 叶竹青
- 吴伯田
- 吴恒友
- 吴爱民
- 吴茵茵
- 周义澄
- 周海军
- 周鑫
- 唐婉莹
- 姜炫
- 孟丕
- 孟丕1
- 孟宪忠
- 宁智斌
- 宋娟娟
- 宋开元
- 宋春丽
-
-
董兴华;
何为
-
-
摘要: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生存、发展和福祉。面对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其与时俱进的生态、人工和系统自然观当代形态,以实践性、批判性、辩证性与历史性等特征,以生物多样性具有先在性、社会自然双重属性、与人类的共生性等观点,以生命共同体立场、系统思维、辩证方法力促多边合作共赢的实践向度,以生产生活、观念制度、科学技术等改革创新寻求高质量的绿色发展路径,为实现人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共进、和谐共生提供了丰富深刻的理论资源和实践遵循。
-
-
李婉露
-
-
摘要:
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而来的,是人对生态的破坏,以及自然对人的报复,这一现状亟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破解之道。而最为首要的,就是厘清当代生态现状,发出生态环境的当代召唤;然后,辨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含的三重理论逻辑,进而阐发其中的三重现实意蕴,以实现理论观照现实的目的,让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生态环境的背景下继续绽放出光芒,指导现实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
黄旭
-
-
摘要:
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虽然自然观理论没有在某本著作中进行完整的叙述,但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树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概念的多维内涵、理论地位的认识尤其重要。在当今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
郭子娜
-
-
摘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自然界辩证发展规律的揭示以及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论述,对于“自然”的体悟和解读,是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和关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自然的规定性具有相互关联的三重意蕴,首先自然是作为物质前提的客观实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作为人的对象世界而存在,具有对象性;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达成人与自然和解的人本自然,具有人本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全程贯彻着鲜明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它启示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认识国家发展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
-
赵洪武
-
-
摘要: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诞生以及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我国先后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新哲学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座谈会等相关研究组织,对自然辩证法展开了具体学习和宣传。直至1956年,自然辩证法在我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并在之后中国场域中取得了较大的学术发展以及社会效益。文章结合《自然辩证法概论》一书,就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展开探讨。
-
-
野松雅;
朱哲
-
-
摘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又蕴含着独特的价值意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唯物论维度下所倡导的人与自然间的良性关系、认识论维度下所力证的实践在与自然和解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历史观维度下所推崇的化解危机的现实方案。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包含着自身特有的价值涵蕴,其通过对现代化主体提出新关怀,对现代化发展方式进行新谋划以及对现代化方案实行新规划,体现了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旨归、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的价值追求以及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愿景。
-
-
简荣玉
-
-
摘要: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马克思指出两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经济与认知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生态保护也越发重视。为满足现实需要,我国提出了绿色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我国实现有效率的、环境友好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及人与人的辩证关系三方面出发,阐述绿色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而尝试提出实现绿色发展的方法,以实现我国经济、生态、社会的良好、协调、有序发展。
-
-
王晨旭
-
-
摘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社会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生选修课程,帮助硕士研究生"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着它具有突出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教育功能,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
-
-
刘靠山
-
-
摘要:
在生存论视角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对古希腊哲学整体主义自然观、近代哲学机械自然观、现代哲学科学主义自然观和人本主义自然观的变革.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立足人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分析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在肯定自然的客观性的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实践基础上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科学的自然观.它确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的共生的,是在社会中动态统一的,从而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变革.同时,它为处理当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正确指导,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指明了方向.
-
-
刘帅
-
-
摘要:
在生态意识被人们越来越重视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也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为生态文明培养更多的人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长期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辩证性等鲜明的特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源泉.因此,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立足点,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
-
-
曹雁飞;
韩春明
- 《2006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暨第11届中国工业设计年会》
| 2006年
-
摘要:
文章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工业设计的目的。对于当代的许多商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从人类生存的根本需求出发,将这些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这些社会问题的根结所在。文章分析了在当代的工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严重的问题,从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的基本原理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这些基本原理来解决和协调工业设计过程中的人、产品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找到解决这些严重社会问题的根本办法,为工业设计的研究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