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颅内压监护

颅内压监护

颅内压监护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2219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健康研究、浙江创伤外科、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2013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等;颅内压监护的相关文献由44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本瀚、陈忠平、仪立志等。

颅内压监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1.3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2219 占比:98.60%

总计:12392篇

颅内压监护—发文趋势图

颅内压监护

-研究学者

  • 王本瀚
  • 陈忠平
  • 仪立志
  • 何伟文
  • 刘政委
  • 姜启周
  • 尹夕龙
  • 李经纶
  • 李镜荣
  • 裘五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安军; 伍国锋; 任思颖; 王丽琨; 秦冠南; 毛远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立体定向微创3针穿刺术清除颅内血肿及控制颅内高压的方法.方法 收集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量为30~70 mL的145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108例).研究组纳入控制术前流程"同意手术至穿刺"时间1 h左右(<2 h)的病例,采用脑立体定向微创(2针)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同时将带有引流管的颅内压(ICP)传感器探头置入血肿对侧侧脑室前角(第3针)内监测并调控颅内压;对照组纳入术前流程"同意手术至穿刺"时间≥2 h的病例,采用脑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单针,设为对照1、2组;2针,设为对照3组),将无引流管的ICP传感器探头置入血肿的上外侧边缘或血肿对侧侧脑室前角内监测颅内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血液清除量,并分析术后颅内压监测值、穿刺针存留时间及血肿残余血液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研究组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颅内压控制良好;术中平均清除血肿量(19.62±5.17)mL,术后平均颅内压(7.36±2.17)mmHg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颅内压值均较高,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低;术后2~5 d研究组颅内压值逐步降低,波动较小,分别比较两组术后5 d颅内压值(P<0.05).研究组穿刺针存留时间较短,拔针时残余血液量较少,与对照1组、2组比较,P<0.05;与对照3组比较,研究组能更好地调控颅内高压,改善预后.研究组入院后1周和2周NIHSS量表评分、术后生存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大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控制手术前流程时间在1 h左右,实施脑立体定向微创2针穿刺清除颅内血肿的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能有效清除颅内血肿,控制颅内高压,减轻脑损害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 郭徐华; 陈炜毅; 沈峰
    •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颅脑疾病患者术后加强颅内压监护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于 2019 年 08 月 --2020 年 08 月纳入的 40 例颅脑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普通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患者是否行颅内监护进行分组,包括常规组(未 进行颅内压监护)、研究组(常规颅内压监护),各 20 例。观察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术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近期总体疗效、远期疗效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 NIHSS 神经功能评分、ADL 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研 究组并发症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相较于术后未进行颅内监护者而言,颅脑疾病患者实施开颅手术之后加强颅内压监护,有利 于临床早发现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时给予对症护理,以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其脑功能,值得引起临床重视并大范围推广普及。
    • 门东海
    • 摘要: 目的:分析微创手术结合术后颅内压监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4月因高血压脑出血于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手术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颅内压监护)、微创组(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与传统组(传统开颅术).对比三组临床疗效、各项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微创组与传统组(P<0.05);观察组脱水药物剂量与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微创组与传统组,脱水药物使用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微创组与传统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微创组与传统组(P<0.05).结论:微创手术结合术后颅内压监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该治疗模式的应用可明显提升患者术后康复速度,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袁士翔; 王楷; 周正南
    • 摘要: 目的 研究用两点定位法及自行设计的定位穿刺仪作脑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并结合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脑内血肿患者30例临床资料,均使用两点定位法及自制定位穿刺仪进行微创血肿穿刺,同期自入颅内压监护探头,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0±5) min,术后立即复查CT,引流管置入方向准确,22例(73.33%)的患者血肿清除大于50%,术后2~3d内血肿清除超过95%的患者达28例(95%).术后1个月,GOS 5~4分20例(66.67%),无一例死亡;术后6个月,GOS评分5~4分25例(83.33%).结论 用两点定位法及自行设计的定位穿刺仪作脑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配合颅内压监护的使用,思路简洁、操作简单、快捷,成本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恢复好,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王良伟; 邵雪非; 吴永; 许勇; 涂祝新; 徐光斌; 潘晶晶; 唐琳俊
    • 摘要: 目的:评估颅内压监护装置联合渐进性稳定性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芜湖市第二人民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其中采用颅内压监护装置介导渐进性稳定性减压术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标准骨瓣减压术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10天颅内压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变化,术后6个月GO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压监护装置辅助下采用渐进性稳定性减压术可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通过颅内压监护装置的辅助使术后治疗达到可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能更准确地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提供诊疗方案.
    • 张利花
    • 摘要: 目的 对颅内压监护下行腰大池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临床护理路径选择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6月1日—2018年6月30日期间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6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在颅内压监护下行腰大池引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81)与观察组(n=81),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疾病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在颅内压监护下行腰大池引流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有效率,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值得推广.
    • 李鑫; 王凡; 刘少波; 谢志敏; 谷万春; 黄红星
    •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开颅联合颅内压监护治疗双侧额叶损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将84例双侧额叶损伤患者按半随机原则分为采用改良手术方式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冠状切口双额部开颅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42例患者.术后30 d给患者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评分;术后3个月给患者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GOS评分4~5分者为预后良好,1~3分者为预后不良.结果 术后30 d治疗组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开颅联合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治疗双侧额叶损伤,能减轻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改善预后;并且符合目前精准化治疗原则.
    • 丁德胜
    •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应用.方法 按照纳排标准选取我院时间段为2017年1月—2019年12月内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双盲法分为两组,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另外60例作为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颅内压监护,并根据患者颅内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剂量、并发症发生率数据表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并且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临床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 贾丽媛
    • 摘要: 总结了21例手术清除颅内血肿使用颅内压监护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是开颅清创术后使用颅压监护仪监测颅内压变化,通过监测颅内压的变化情况以及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认为做到科学严密的观察以及完善的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 刘杰
    • 摘要: 目的:研究颅内压监护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及其护理价值.方法:将基线资料的时间段选择在2018年03月份--2019年09月份之间,于我院展开治疗的脳出血患者109例为对象,以随机数表的方式展开分组,观察组中有55例患者,展开综合护理干预,比较组中有54例患者,展开基础护理干预,比较组间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中的总满意例数50例,不满意例数5例,满意度是90.91%(50/55);比较组中的总满意例数为42例,不满意例数12例,满意度是77.78%(42/54).观察组数据明显高于比较组,P<0.05,呈现临床不均衡性.结论:颅内压监护具有方法简便,创伤小和测压直接、准确的优势,在护从而达到更优的护理质量,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