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闭术
夹闭术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25360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等;夹闭术的相关文献由94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晓川、张世明、冉启山等。
夹闭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5360篇
占比:99.87%
总计:225649篇
夹闭术
-研究学者
- 孙晓川
- 张世明
- 冉启山
- 包金锁
- 周文科
- 夏湘平
- 姚声涛
- 孙志刚
- 张海涛
- 李兵
- 李刚
- 李江安
- 李科琴
- 王中
- 王云丽
- 王伟
- 秦军
- 肖华
- 赵兵
- 雷军荣
- 鲁晓杰
- 于春泳
- 付锐
- 何明方
- 侯树爱
- 侯浩波
- 刘宏
- 刘峥
- 吕胜青
- 吴婷
- 吴政俊
- 吴松
- 吴桂美
- 吾太华
- 周幽心
- 周政
- 孟雷
- 季卫阳
- 张光恋
- 张小军
- 张新中
- 张海峰
- 张睿
- 彭晖
- 徐嘉
- 惠品晶
- 文远超
- 曹培成
- 曹艳玲
- 曾文胜
-
-
陈伟涛;
陈志毅;
黄浩铭
-
-
摘要: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均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开放动脉瘤夹闭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使用等量生理盐水进行处理。比较两组手术结束时脑氧代谢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七氟醚用量,以及拔管前循环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结果在手术结束时,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脑灌注压和脑氧摄取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七氟醚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管前心率慢于对照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改善脑灌注,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有利于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提高手术安全性。
-
-
冯永辉
-
-
摘要:
目的对比夹闭及栓塞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栓塞组(n=51)和夹闭组(n=51),夹闭组予以夹闭术治疗,栓塞组予以栓塞手术治疗。对比2组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情况及术前及术后6个月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Baethel指数(BI)评分变化。结果栓塞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夹闭组短,切口长度较夹闭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栓塞手术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切口长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
-
宋磊;
宋仁兴;
秦时强;
王增武
-
-
摘要: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开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9年收治的35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30例,未破裂动脉瘤5例。29例实施夹闭手术,6例实施包裹手术。结果术后死亡3例,其余32例随访1~2年,依据GOS分级,恢复良好19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5例。结论开颅手术是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有效的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
-
仇尤佳;
王紫兰;
陈周青;
顾枫;
谈心;
王世鑫;
王伟;
朱昀;
王中
-
-
摘要: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量表,及影像学资料如动脉瘤部位、大小以及瘤颈宽度。术前使用Mimics 21.0医学影像控制系统三维重建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模拟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测量动脉瘤两侧大脑后动脉分叉角度、动脉瘤直径以及动脉瘤颈与后床突的距离。术后即刻行CT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方式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预后,GOS评分1~3分为预后较差,4~5分为预后较好;影像随访采用门诊复查CTA,明确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或复发。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5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小脑上动脉瘤1例,动脉瘤均高于后床突。所有患者动脉瘤经眶上外侧入路完全夹闭。术后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肌力下降4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脑梗死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GOS评分4~5分5例(预后较好),GOS评分3分2例(预后较差);门诊CTA复查均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无复发。结论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复杂且并发症多,眶上外侧入路作为一种改良入路可尝试用来夹闭破裂及未破裂后循环动脉瘤,可能适用于高于后床突、Hunt-HessⅠ~Ⅲ级且位于鞍后的动脉瘤。
-
-
彭俊强;
赵文元;
陈劲草
-
-
摘要: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夹闭术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LGIA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0年在复合手术室行球囊辅助夹闭术治疗的32例LGIAs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共32个LGIAs,其中大型动脉瘤(直径15~25 mm)22例,巨大型动脉瘤(直径≥25 mm)10例。32例中,23例球囊放置在颈内动脉近心端,9例放置在动脉瘤颈部;11例因术中造影示动脉瘤颈残留而调整动脉瘤夹位置,2例术中造影示载瘤动脉狭窄而调整动脉瘤夹位置,8例扩张球囊后动脉瘤并没有很好的解除压力而反向抽吸血流后成功夹闭;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或近完全闭塞率是100%。5例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量在400 ml以下,没有发生很严重的出血。术后13例出现短期神经功能障碍,6例表现出长期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GOS评分4~5分14例,1~3分18例。2例失访,2例死亡,剩余28例随访3~25个月(中位数12.5个月),影像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和近完全闭塞27例(96.4%),1例复发;末次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3例,3~5分5例。结论 球囊辅助夹闭术治疗LGIAs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成功夹闭率高,病死率低,预后良好。
-
-
张丽艳;
吴晓月;
黄雪凤
-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9年7月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病人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中相关指标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动脉瘤所在的部位以及术后腰大池引流史的病人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动脉瘤所在的部位以及术后腰大池引流史是影响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动脉瘤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有术后腰大池引流史是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
-
-
王育胜;
陈泽鑫;
洪映标;
蔡洁波;
彭晖;
蔡跃豪
-
-
摘要:
目的 比较夹闭术与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短期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02—2020-06揭阳市人民医院62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其中2019-02—2019-10行夹闭术患者31例为夹闭术组,2019-11—2020-06行栓塞术患者31例为栓塞术组.比较2组手术的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生活质量.随访3个月~1 a,比较2组预后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栓塞术组手术和住院时间小于夹闭术组,栓塞术组住院费用、生活质量高于夹闭术组(P0.05).栓塞术组脑梗死发生率6.45%,脑血管痉挛发生率35.48%,脑积水发生率32.26%,总发生率70.97%;夹闭术组脑梗死发生率3.23%,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1.34%,脑积水发生率19.35%,总发生率64.52%;夹闭术组和栓塞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夹闭术和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短期疗效相当,但栓塞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对脑组织损伤较小,治疗费用较高.根据有无禁忌证、对开颅手术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个体化治疗.
-
-
王玉晶;
刘海红
-
-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8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的差异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选择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4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医患纠纷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评分(92.1±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9.5±1.3)分,医患纠纷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9.52%,住院时间(8.9±0.8)d明显短于对照组(10.3±1.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肯定,双方都受益,值得推广使用.
-
-
马云;
杨倩;
孙丽娟;
马瑛
-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在ICU的护理管理.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颅内动脉瘤夹闭患者92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1例)和观察组(n=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ICU护理管理,经过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并发症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环境、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护理专业度及护理质量等指标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说明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护理中,使用ICU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出现率,同时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
吴玉璋;
赵岩;
李帆;
于圣平;
仝允逸;
杨新宇
-
-
摘要:
基底动脉尖破裂动脉瘤是神经外科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复杂疾病,选择介入手术还是开颅手术治疗该疾病目前仍存在争议.作者报道了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患者4例,均经颞下入路进行动脉瘤夹闭术.术中逐步分离滑车、动眼神经,分离大脑后动脉,探查至基底动脉,并夹闭动脉瘤.术后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伤,动脉瘤夹闭完全.破裂基底动脉尖动脉瘤采用经颞下入路的方式,手术视野清晰,解剖明确,可安全有效地夹闭动脉瘤.
-
-
曹军容
- 《2016年湖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囊性膨出,好发于颅内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破裂后可产生剧烈的头痛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常导致病人残疾或死亡.近年来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的开展,提高了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本文是我科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的92例动脉瘤夹闭术的护理体会.
-
-
肖华;
孙晓川;
夏湘平;
李刚;
范瑞明;
姚声涛
- 《贵州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全国脑血管病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通过与3D-DSA比较,探讨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观察疗效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间本院神经外科在显微镜下经翼点入路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均接受3D-CTA和3D-DSA随访的患者.有41例患者随访,44个夹闭动脉瘤纳入研究.以3D-DSA为参考标准,分别评价3D-CTA检查发现动脉瘤残留、复发,以及载瘤动脉狭窄、闭塞的灵敏性、特异性及阳性、阴性预测率. 结果:有1例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患者,3D-CTA及3D-DSA检查均发现动脉瘤残留,另外有1例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患者,3D-CTA及3D-DSA检查均发现载瘤动脉闭塞.余患者夹闭手术效果良好,未见动脉瘤残留及闭塞,在随访检查中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及载瘤动脉狭窄病例.3D-CTA评价动脉瘤残留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阴性、阳性预测率均为100%,准确性与3D-DSA一致. 结论:随着高分辨率CT的应用及先讲的软件技术的发展,3D-CTA能够作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的常规检查方法.
-
-
-
陆珊珊;
陈东亮;
张济源
- 《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护理.方法:对42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后进行密切监测,有效控制血压,及积极处理和预防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本组31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5例中度残疾,4例重度残疾,2例持续昏迷自动出院.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注意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是降低死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
-
-
-
王丽艳
- 《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颅内压增高症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危急重症,常危及患者生命,是致死、致残的直接原因,目前作为我科脑动脉瘤手术患者术后常规重点监测项目,也是临床上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颅内动脉瘤手术后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开颅手术等双重刺激更易导致患者颅内压增高.动脉瘤手术夹闭患者使用有效的有创颅内压监测和精心护理可及早发现颅内压变化,及时处理避免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可提高患者预后.本文总结了2013年3月—2014年7月在我科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并同时植入有创颅内压监护的围手术期患者32例,控制原发和继发颅内高压及时发现并纠正颅内低压对患者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搞好颅内压监测患者的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提高治疗水平均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本次观察围手术期患者中经有创颅内压装置的植入,及时发现颅内高压,及早发现颅内血肿,挽救了患者生命,提高了患者预后,降低了致残率。
-
-
-
-
夏小辉;
周昌龙;
孙晓川
- 《贵州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全国脑血管病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研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m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的不同处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对2006年6月到2009年12月收治的81例101枚UIA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0.2月.其中夹闭组19例19枚动脉瘤,介入栓塞组11例12枚动脉瘤,观察组53例70枚动脉瘤.影像学随访58例70枚动脉瘤,其中夹闭组14枚,介入栓塞7枚,观察组49枚. 结果:夹闭组均恢复日常生活,介入栓塞组2例轻度残疾,观察组死亡5例、中度残疾4例、轻度残疾1例.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影像学随访发现UIAs多为中小型(<10mm).夹闭组均完全夹闭,介入栓塞1枚大部分栓塞,观察组1枚瘤颈增大、2枚瘤体增大、破裂5枚,其中破裂动脉瘤均为小动脉瘤(<5mm).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 结论:UIAs多为中小型,其破裂往往发生在小型动脉瘤.UIAs处理方式还需进一步明确.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检出率的不断提高,将给动脉瘤的处理带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