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管内栓塞

血管内栓塞

血管内栓塞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78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0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51083篇;相关期刊267种,包括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2013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第十二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等;血管内栓塞的相关文献由2187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廉亭、李铁林、段传志等。

血管内栓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0 占比:1.39%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51083 占比:98.50%

总计:51863篇

血管内栓塞—发文趋势图

血管内栓塞

-研究学者

  • 马廉亭
  • 李铁林
  • 段传志
  • 吴中学
  • 杨铭
  • 宋锦宁
  • 潘力
  • 刘守勋
  • 李宗正
  • 鲍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辰路; 田伟伟; 孙阳阳; 杨振兴; 黄德俊; 李宗正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颅内夹层动脉瘤(共24枚)的临床资料。单纯弹簧圈栓塞9例,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单纯双LVIS支架栓塞治疗1例,单纯WILLIS覆膜支架栓塞1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弹簧圈结合胶水栓塞4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16例,Ⅱ级3例,Ⅲ级2例;栓塞有效率为87.4%(19/21)。术后随访6个月~2年,复发1例,再次栓塞治疗;其余20例均无复发。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分1例,2分2例,1分4例,0分14例。结论对颅内夹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选择合适的栓塞治疗方式,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 秦显尧; 韩守孟; 魏恒; 田其; 王军民; 田道锋; 陈谦学; 李明昌
    • 摘要: 目的探讨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外科治疗的88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接受开颅夹闭术(夹闭组),30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组)。出院时、出院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夹闭组术后复查CT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复查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显影;术后发生颅内感染7例、肺部感染38例、脑积水5例、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51例(87.9%),预后不良7例;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50例(86.2%),预后不良8例。栓塞组1例术后即刻DSA显示瘤颈少许残留,6个月复查DSA发现瘤颈压缩,采用支架辅助栓塞,其余动脉瘤均致密栓塞;术后发生肺部感染5例、脑积水1例、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例;出院时预后良好26例(86.7%),预后不良4例;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29例(96.7%),预后不良1例。出院后6个月CTA或DSA复查显示88例动脉瘤均无复发。结论对于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都是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 申亚峰; 薛德友; 王艳; 焦德让
    • 摘要: 1病例资料46岁女性,因间断右眼疼痛10 d余入院。10 d前,右侧疼痛后出现右眼眶周围疼痛,伴视物模糊、右侧眼睑下垂、右侧眼球上视不能,外院诊断为痛性眼肌麻痹,予以激素、止痛药等治疗,症状稍缓解,仍反复眼痛发作,遂来我院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体格检查:双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应灵敏;右侧眼裂变窄,右侧眼球外展、内收受限。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血管造影见右侧横窦近似闭塞,右侧静脉硬脑膜动静脉瘘,由右侧颈外动脉多支小分支供血,静脉期可见海绵窦通过眼上静脉逆流,导致眼内压增高、眼肌麻痹。
    • 王涛杰; 朱炎; 叶明; 宋刚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眼动脉途径栓塞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6月经眼动脉入路使用Onyx18胶栓塞治疗的13例颅前窝底DAVF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9例,部分栓塞4例。术后2例发生视物模糊。术后6个月随访造影显示,13例均完全栓塞。结论经眼动脉入路使用Onyx18胶栓塞颅前窝底DAVF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张少杰; 白三莉; 刘洋; 赵曰圆; 杨铭; 潘力; 马廉亭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瘤腔和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8月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4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收集术前、术后即刻动脉瘤瘤腔和载瘤动脉处DSA数据的DICOM格式,导入OpenFOAM软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技术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参数包括壁面剪切力(WSS)、均一化WSS(NWSS)、WSS分布梯度(WSSG)、流线方向WSSG(SWSSG)、归一化压力(NP)、剪切力震荡指数(OSI)。结果24例(24个动脉瘤)应用24枚Enterprise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8例,Ⅱ级6例。栓塞后WSS、NWSS、NWSS最小值、WSSG、WSSG最小值均明显升高(P<0.05),WSSG最大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明显改变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使载瘤动脉被重建、血流被重构,瘤腔内涡流减少或消失,血流形式由复杂转向简单。这些作用有助于瘤腔内血栓形成。
    • 刘博; 袁浩; 尤延辉
    • 摘要: 目的总结直接暴露颈动脉穿刺栓塞治疗老年前循环未破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直接暴露颈动脉穿刺栓塞治疗的20例老年前循环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采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6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8例,Ⅱ级1例,Ⅲ级1例。术中未见血栓事件。1例术后7 d因并发脑血管痉挛并脑梗死,接受去骨瓣减压术,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其余19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术后6个月造影随访,19例Raymond分级Ⅰ级,1例Ⅱ级。结论对于部分特殊的老年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直接暴露颈动脉穿刺栓塞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方法。
    • 石晓勇; 汤朱骁; 麻江春; 孙虎; 沈峥; 万曙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血管内栓塞和脑室外引流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67例经血管内治疗的破裂动脉瘤,其中有61例行脑室外引流术,61例中有38例患者预后较好,23例预后不良。回顾性分析38例好转患者与23例预后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进行分析,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经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后初始ICP、每日术后引流液5个危险因素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每日术后引流液少和Fisher分级高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血管内栓塞和脑室外引流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GCS评分、Hunt-Hess分级高、Fisher分级高、术后初始ICP高、每日术后引流液少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经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每日术后引流液少和Fisher分级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郭建敏
    • 摘要: 目的: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C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的CA患者9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前术后致炎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术后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CA与开颅夹闭术相比,能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但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毛峰; 郑一枫; 陈如东; 于加省; 王煜
    • 摘要: 目的 探讨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4例幕上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4例切除术前行血管内栓塞,其余10例直接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Simpson分级1级切除1例,2级13例。术后1 d复查CT无术后出血。结论 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效果良好;术前栓塞治疗,可减少肿瘤血供,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
    • 邵东传; 吴钧; 高云; 苏平; 刘俊; 马钢; 普快荣; 岑键昌
    • 摘要: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DA-SICA)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运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8例DA-SICA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13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0例,Ⅱ级3例;单LVIS支架辅助栓塞15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均为Raymond分级Ⅰ级。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恶性脑肿胀,1例死于再出血。存活25例术后随访3~49个月,平均(26.5±2.5)个月;2例术后复发,再次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愈;其余23例术后3个月复查DSA无动脉瘤复发及载流动脉狭窄。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DA-SIC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选择,使用支架的数目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术后应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