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开颅手术

开颅手术

开颅手术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7篇、会议论文89篇、专利文献678629篇;相关期刊626种,包括浙江创伤外科、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医药前沿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七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开颅手术的相关文献由495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保国、袁素、罗志伟等。

开颅手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7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8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78629 占比:99.68%

总计:680825篇

开颅手术—发文趋势图

开颅手术

-研究学者

  • 王保国
  • 袁素
  • 罗志伟
  • 董建平
  • 顾伟红
  • 刘斌
  • 刘运生
  • 张磊
  • 李蓉
  • 杨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兴
    • 摘要: 在医院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题:“医生,这个手术风险高不高?”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很高,手术风险很高”,然后医生会描绘一串“惊心动魄”的风险。这是医生故意在推卸责任吗?当然不是!那么,你肯定很好奇,手术风险是如何评估的?我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开颅的”,我就以开颅手术为例给大家讲讲。
    • 王淇民; 乔卿均; 郭晓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介入与开颅手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n=40)与开颅组(n=40)。实验组行神经介入治疗,开颅组行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情况及疾病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开颅组的72.50%(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开颅组的25.00%(P<0.05)。实验组疾病复发率2.50%,低于开颅组的20.00%(P<0.05)。结论与开颅手术相比,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患者可提高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 在开颅手术中,把一种由2μm大小的电极点组成的新型柔性电极放到大脑上,医生就能精确地分辨出大脑的神经核团、皮层功能区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大脑功能、降低手术致残致死概率。这种新型柔性电极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斯坦福大学和天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发,未来可应用于脑机接口等领域,帮助瘫痪患者康复,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3月25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期刊上。
    • 战祥青; 陈正君
    • 摘要: 目的研究充分减压法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莒县中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充分减压法开颅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治疗效果、颅内压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GO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GO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颅内压水平、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充分减压法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效果显著,预后效果改善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脑血管调节功能,并且降低了病死率,具有较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 张丹梅; 袁丽; 朱琪
    • 摘要: 目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某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2021年6月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共纳入778例开颅手术患者,121例发生术后颅内感染,发病率为15.5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幕下手术、脑室引流时间≥3 d、使用明胶海绵≥3片、出血量≥300 mL、切口脑脊液漏是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5.408+0.833×(幕下手术)+0.083×(脑室引流时间)+1.059×(使用明胶海绵)+0.456×(出血量)+2.821×(切口脑脊液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颅内感染的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验证准确率为86.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为0.814~0.878。结论幕下手术、脑室引流时间≥3 d、使用明胶海绵≥3片、出血量≥300 mL、切口脑脊液漏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术后颅内感染的预测效果较好。
    • 陈音汁; 周明川; 钟贞; 侯章梅; 刘小艳; 周玉兰; 贺容
    • 摘要: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SI)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调查2020年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分析开颅手术SSI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使用2021年上半年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203例开颅手术患者中SSI发病率为17.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项因素是开颅手术SSI的独立影响因素:围手术期使用H2受体阻断剂、使用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患有糖尿病,手术时间≥180 min。建立SSI风险预测模型(AUC=0.818),其评分截点值为3.5,≥3.5分时SSI发病率高,验证准确率为85.19%,验证效果好(χ2=24.279,P<0.001)。结论开颅手术患者SSI发病率较高,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保护性使用H2受体阻断剂能降低SSI;手术时间长、患有糖尿病和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SSI独立的危险因素。以其SSI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开颅手术SSI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高。
    • 石晓梅; 杨帆; 张丽; 赵爱林
    •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在缩短颅内肿瘤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中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19年12月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所有颅内肿瘤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试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术前健康宣教早期下床活动的方法及益处、戒烟戒酒、呼吸功能锻炼、饮用蛋白粉、缩短禁食禁水时间、术前2 h补充葡萄糖、床旁电脑学习及责任护士讲解血栓的预防、基础疾病的管理、便秘的管理及心理疏导;术后采用非阿片类镇痛、控制恶心呕吐、尽早拔出导尿管、缩短术后进食进水的时间、水电解质的管理。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结果:试验组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3.73±1.37)d,术后出院时间为(3.96±1.39)d;对照组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5.74±2.11)d,术后出院时间(6.73±2.78)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可以明显缩短颅内肿瘤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减少住院时间。
    • 李岩; 王小慧; 张久祥; 白延成; 李慧明; 白晓光; 曾毅
    • 摘要: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麻醉诱导前滴鼻、麻醉诱导前开始至手术结束持续静脉泵注对开颅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择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开颅手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右美托咪定滴鼻组(A组)、右美托咪定静脉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50例。A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滴鼻,B组从麻醉诱导前15 min开始至手术结束持续小剂量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μg/(kg·h),C组在麻醉诱导前不给予右美托咪定,三组患者全身麻醉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以Ricker镇静-躁动评分评估患者苏醒期躁动水平,并比较各组患者苏醒期咳嗽分级。观察各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包括麻醉诱导前(T0)、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时(T1)、呼之睁眼时(T2)、拔管时(T3)和拔管后2 min(T4)5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比较各组患者停药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苏醒期最大躁动评分及苏醒期咳嗽分级与A、C组相比显著降低(P均0.05),三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苏醒期缺氧、苏醒期喉痉挛、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等围术期并发症。结论 与麻醉诱导前不给予右美托咪定和麻醉诱导前右美托咪定滴鼻相比,麻醉诱导前开始至手术结束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控制患者苏醒期躁动和呛咳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反应,且其苏醒期最大躁动评分和苏醒期咳嗽分级更低。
    • 张龙; 刘保国; 肖罡; 黄斌; 钟兵; 张能; 田硕
    • 摘要: 目的 探究双微导管交替栓塞技术治疗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以提高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水平。方法 选取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1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96例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观察组采用双微导管交替栓塞术,随访临床及影像学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复发率、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6、0.844,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ADL评分和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P<0.05)。结论 双微导管交替栓塞技术治疗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效果明显,预后良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 李鹏飞; 黄军华; 罗云; 单培德
    • 摘要: 目的研究微创软通道手术联合尿激酶溶解引流与开颅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疗效。方法60例手术治疗的老年HIC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软通道手术联合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对照组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气管切开率、术后6个月死亡率、存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天血肿缩小至10 ml以下6例,第2天15例,第3天27例,2例因血肿增大脑疝改开颅手术,1例术后因社会原因放弃治疗。ICU治疗时间0~7 d,平均ICU治疗时间(2.3±1.57)d。7例出现严重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术。住院时间4~60 d,平均住院时间(33.8±8.73)d。术后6个月存活25例,死亡5例。存活患者ADL分级Ⅰ级7例,Ⅱ级6例,Ⅲ级6例,Ⅳ级4例,V级2例。对照组术后第1天血肿缩小至10 ml以下26例,第2天25例,第3天25例,4例因术后再出血血肿增大二次开颅手术,2例因社会原因放弃治疗,2例术后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死亡。ICU治疗时间3~17 d,平均ICU治疗时间(7.5±3.17)d。15例出现严重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术。住院时间3~103 d,平均住院时间(43.3±20.9)d。术后6个月存活19例,死亡11例。存活患者ADL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4例,Ⅳ级5例,V级5例。观察组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死亡率、再出血率、气管切开率低于对照组,存活患者ADL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软通道手术联合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老年HICH临床效果显著,明显好于开颅手术,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