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手术夹闭

手术夹闭

手术夹闭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1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802457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临床医学、中国老年学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2006山东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脑血管病大会等;手术夹闭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璇、王志刚、王维兴等。

手术夹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02457 占比:99.98%

总计:802600篇

手术夹闭—发文趋势图

手术夹闭

-研究学者

  • 丁璇
  • 王志刚
  • 王维兴
  • 石祥恩
  • 周国胜
  • 周文科
  • 张新中
  • 王成伟
  • 冀勇
  • 吴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慧敏; 张增梅; 郭付有; 杨芳
    • 摘要: 目的 自行设计制作动脉瘤夹车,并评估其在临床中的可应用性.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参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巡回护士为对照组,2020年4-6月参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巡回护士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库房取用动脉瘤夹的方法 ,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动脉瘤夹车取用动脉瘤夹.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取用单个动脉瘤夹的时间、使用动脉瘤夹车前后动脉瘤夹的丢失率.结果 观察组取用动脉瘤夹的时间及动脉瘤夹的丢失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脉瘤夹车的应用缩短了巡回护士取用动脉瘤夹的时间,减少了动脉瘤夹的丢失,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 杨国军; 马丽琼; 吴建; 夏平; 哈米提·库尔班; 卢小健
    •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不同时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方法: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分为超早期手术组(发病至手术时间0.05).出院时超早期组GOS评分5分28例,4分6例,≤3分6例;早期组5分28例,4分5例,≤3分7例;两组出院时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超早期组39例,GOS评分5分29例,4分5例,≤3分5例;早期组38例,GOS评分5分30例,4分3例,≤3分5例;两组出院后6个月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对术前Hunt-HessⅠ~Ⅲ级患者进行GOS评分,超早期组33例中5分29例,4分3例,3分1例;早期组35例中5分30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对术前Hunt-HessⅣ级患者进行GOS评分,超早期组7例中4分2例,3分2例,2分2例,1分1例;早期组5例中3分2例,2分1例,1分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中有2例术前动脉瘤再次破裂.结论:超早期手术尽早夹闭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可减少术前动脉瘤再破裂的发生,预后与早期手术无明显差异.
    • 宋艳群
    •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颅内脑动脉瘤患者应用手术夹闭治疗以及血管介入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9年11月—2020年12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应用血管内介入法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手术夹闭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统计结果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2.11±0.84)h、住院时间(11.87±2.05)d、术中出血量(87.92±6.99)mL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5、10.388、36.779,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相比,研究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4.18±1.67)ng/mL、血髓鞘碱性蛋白(6.54±1.47)μg/mL、S100B蛋白水平(0.64±0.24)ng/mL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06、10.460、4.559,P<0.05);与对照组预后良好率相比,研究组89.47%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6,P<0.05);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研究组7.89%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式可以显著提升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效果,其整体临床指标改善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因此安全性更高,适合深入探究与推广使用.
    • 连烨; 金晓; 张秀卿
    •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影响夹闭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及对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6-10—2020-02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夹闭治疗的动脉瘤患者177例,术中动脉瘤破裂者32例,未破裂者145例;记录患者治疗前的一般临床指标:性别、年龄、伴随的基础疾病和动脉瘤的位置;应用CT血管成像模型和计算流体学方法获取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预测动脉瘤破裂的临床价值.结果 动脉瘤破裂组患者的动脉瘤最长径(14.7±5.2)mm和AR(1.6±0.7)均显著高于动脉瘤未破裂组[(12.5±4.7)mm、(1.3±0.5),P<0.05];动脉瘤破裂组NWSSM值(0.57±0.10)显著低于动脉瘤未破裂组(0.89±0.13)(P<0.05),动脉瘤WSSGA(12.14±4.13)Pa/m和LSQR 0.35(0.15~0.86)显著高于动脉瘤未破裂组(P<0.05).动脉瘤最长径、AR和NWSSM为影响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对动脉瘤破裂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动脉瘤最长径、AR和NWSSM为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动脉瘤破裂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于召虎; 葛玲玲; 贺西亮; 辛涛
    •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0年4月来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按照病床的单双号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与试验组分别应用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总结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91.6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RS评分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相当,临床中可以按照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形态以及大小、分级等做好手术方案的个性化选择与调整,提高整体手术效益.
    • 严澎; 魏立平; 李文波; 张耀慧; 庞红立; 李元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A组行介入栓塞术,B组行手术夹闭法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免疫功能、预后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1d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高于B组,预后情况优于B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廖一凡; 贾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ICA)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新诊断的ICA患者82例,按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对照组行手术夹闭治疗.观察不同时间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变化,比较两组预后优良率、动脉瘤残留率和动脉瘤复发率.结果 末次随访,观察组预后优良率(87.80%,22/41)高于对照组(53.65%,2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6,P0.05).结论 与手术夹闭治疗相比,血管内栓塞治疗ICA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姜文彬
    •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比较.方法:对象选取为9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研究选取患者均在2017年8月到 2019年 8月时间段,采用盲选法将患者平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9,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与对照组(n=49,开颅手术夹闭治疗),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取得的成效.结果:观察组为 79.59%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61.22%预后良好率(P<0.05).结论: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与手术夹闭治疗方式比较,前者效果更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