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管内介入

血管内介入

血管内介入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5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6838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大家健康(下旬版)、家庭保健、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6山东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首届中国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论坛、首届甘肃省神经病学萃英论坛暨2015年甘肃省神经病学年会等;血管内介入的相关文献由690位作者贡献,包括贾宗毅、贾罗琦、E·D·爱泼斯坦等。

血管内介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6838 占比:99.62%

总计:57056篇

血管内介入—发文趋势图

血管内介入

-研究学者

  • 贾宗毅
  • 贾罗琦
  • E·D·爱泼斯坦
  • G·约翰逊
  • J·巴斯
  • J·温赖特
  • M·L·洛索多
  • M·莫莱
  • 朱青峰
  • 王进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炜; 张换立; 高超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脑血管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8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136)和观察组(n=144)。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凝血功能、脑血管血流参数及术后1个月血管再通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有利于改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管血流状态,提升其血管再通率,且对凝血功能无不良影响。
    • 常嵘; 赵蕊; 张进巧
    • 摘要: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运用于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药物,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指标,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行为认知(NCSE)、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均高出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NCSE评分、ADL评分高出对照组,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在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中效果显著,可促进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改善神经功能与认知能力,并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唐荣武; 刘俊; 裴玉春; 徐剑峰; 刘阳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长期疗效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分析80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随访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随访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早期结果、术后随访结果、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早期结果显示单纯弹簧圈(GDC)栓塞37例,支架结合单纯GDC栓塞治疗43例,术后载瘤动脉血管均畅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48例,Ⅱ级22例,Ⅲ级10例,治疗有效率为87.50%(70/80);术后随访5年结果显示随访期间动脉瘤复发10例,复发病例中2例再出血,5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恢复良好,5例采取继续随访观察,在随访过程中无患者死亡。78例患者机体功能完全恢复,且在随访期间未见患者神经功能损伤;2例发现轻度神经功能损伤,但患者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良好。术后5年后栓塞Roymond分级Ⅰ级69例,Ⅱ级10例,Ⅲ级1例,治疗有效率为98.75%(79/80);颈内动脉(ICA)管径(D)较术前均有所增宽、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患侧大脑中脑动脉(MCA)搏动指数(PI)、PSV、脑血管反应性(CVR)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控制安全性,长期随访患者能获益。
    • 程魏; 张杰; 宋照明; 朱云扬; 杨兴宇; 孟嘉皓; 严泽亚; 尤万春; 王中
    • 摘要: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预后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开颅夹闭治疗组105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组161例。统计两组的一般资料、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患者个人史、动脉瘤特征、术后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均预后良好(均P>0.05),开颅夹闭术后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更高(均P0.05)。结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接受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均预后良好,开颅夹闭术后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血管内介入,但两种治疗方式均预后良好。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与开颅夹闭治疗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后循环动脉瘤、脑梗塞、肺部感染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年龄不应作为开颅夹闭的相对禁忌症。
    • 张在行; 温昌明; 孙军; 高军; 陈笛; 汪宁; 刘义锋; 王彦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信号素7A(Sema7A)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8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治疗前1 h及治疗结束后第3天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积分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疗效。治疗前1 h及治疗结束后第3天检测GFAP、中性粒细胞计数和Sema7A水平。根据临床疗效结果将临床总有效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将无效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结果8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41例、显著进步20例、进步9例,无效10例。总有效70例,总有效率为87.50%,无效率为12.5%。在治疗前、治疗后,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GFAP、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积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5)。血清GFAP、中性粒细胞计数与NIHSS积分呈正相关(P<0.05),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P<0.05);Sema7A水平与NIHSS积分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GFAP、中性粒细胞计数和Sema7A水平影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血清GFAP、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升高不利于预后,而Sema7A水平升高有利于临床疗效及预后。
    • 祝传海
    • 摘要: 据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其中约有450万人死于中风。导致患者中风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血栓阻塞。目前, 心血管疾病的除血栓手术一般采用血管内介入式微创手术,但是由于传统机械导丝具有固定端头,在复杂血管网络中巡航能力差。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教授王柳和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导师赵选贺教授提出一种磁控导丝机器人的概念,在导丝的端头里面嵌入微尺度的磁性颗粒。这样导丝会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灵活地偏转它的端头,快速巡航复杂血管网络,做到精准快速的除血栓操作。
    • 贾志青; 樊玉香; 贾瑾尧; 刘晓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应用血管内介入联合通脑饮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荥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86例AC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西医组(n=43)、中西医组(n=43)两组,西医组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中西医组在西医组基础上加用通脑饮。评定两组治疗2周后疗效及治疗3个月预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中西医组总有效率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0,P<0.05)。治疗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2周后中西医组均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IGF-1水平均明显增高,血清NSE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2周后中西医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高于西医组,血清NSE水平明显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中西医组预后良好率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5,P<0.05)。结论对ACI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联合通脑饮治疗的效果较佳,可明显减轻中医症状及神经功能损伤,有效调节血清IGF-1、NSE水平,显著改善预后。
    • 刘俊中; 毛立武; 时伟玉; 郭广涛; 王圣杰; 王天玉
    • 摘要: 探讨多模式磁共振(MR)选择指导下超时间窗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治疗效果。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104例,其中46例发病时间为>6 h(>6 h组),58例发病时间≤6 h(≤6 h组),两组均在多模式MR选择指导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90 d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24 h、48 h、7 d NIHSS评分,治疗后72 h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以及两组预后情况[血管再通良好、颅内出血、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治疗后90 d,>6 h组总有效率67.39%,≤6 h组为81.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72 h、7 d 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而>6 h组与≤6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hs-CRP、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血管再通良好、颅内出血、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超时间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在多模式MR选择指导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 易豪; 康权
    • 摘要: 肝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肝病的首选治疗,活体肝移植很好地解决了供体不足的问题。门静脉并发症是儿童肝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和外科技术、供受体门静脉直径不匹配等相关,门静脉并发症早期多无临床症状,常由彩超发现,血管造影证实;晚期常表现为门静脉高压症状,治疗上以控制门静脉高压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由于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广泛运用于临床之中。
    • 易永杜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2d填写《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得出证候要素,运用统计分析,得出该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 本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要素为内凤,为64频次;血瘀次之,为27频次;而阴虚出现频次最少,为8频次.治疗后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要素为内风,为47频次;血瘀次之,为35频次;而阴虚出现频次最少,为8频次.其中内风证、血瘀证治疗前后出现频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介入手术可能增加血瘀证、火热证,手术后的治疗应注重活血化瘀,同时适当清热、息风、化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