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脉溶栓

动脉溶栓

动脉溶栓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59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4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46442篇;相关期刊255种,包括中国民康医学、中国老年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3北京国际神经病学会议、第15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医学会航海医学分会高气压临床专委会暨全军医科委航海医学专业委员会高压氧专业组2011年学术会议等;动脉溶栓的相关文献由153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慎茂、李奋保、杨瑞民等。

动脉溶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4 占比:1.22%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6442 占比:98.74%

总计:47034篇

动脉溶栓—发文趋势图

动脉溶栓

-研究学者

  • 李慎茂
  • 李奋保
  • 杨瑞民
  • 吉训明
  • 吕美云
  • 张鹏
  • 王守春
  • 缪中荣
  • 周俊山
  • 姜建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万晓强; 雷波; 陈利; 吴嘉川; 张道宝; 陈舒; 吴虹刚; 游国亮; 郑念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和脑血管储备(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治疗的10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实施动脉溶栓与介入联合治疗,评估其治疗前后NIHSS评分、治疗疗效、脑血流动力和CVR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DVp和DVm均较治疗前下降,Vp、Vm明显增高,研究组改变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疗效分布及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PI明显下降、CVR明显增高,研究组改变更明显(P<0.05)。结论 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稳定缺血脑组织,有利于改善脑组织缺血状态。
    • 李乐
    • 摘要: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行DSA检查后直接行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对照组行传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6、24 h和14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14 d的Barthel(BI)指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行DSA引导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疗效显著优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减少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汝卫林; 孙晓瑞; 杨彬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流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瓦房店第三医院有限责任公司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动脉溶栓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机械取栓治疗,两组治疗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基线期、治疗后24 h的动脉血流状态,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两组颈总动脉、椎动脉及颈内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基线期,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快(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血清TGF-β1、VE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高(P<0.05);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残余狭窄率≤30%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个月内病死的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恢复血管再通,改善患者动脉血流情况和神经功能,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 霍晓川; 李晓青; 缪中荣;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介入质控专家委员会;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国家行动血管内治疗工作委员会
    • 摘要: 目的调查202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数量、分布及特点。方法通过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介入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调研及上报方式,对中国2020年开展AIS-EVT(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球囊成形、支架成形)的中心数量及AIS-EVT数量进行调查,分析年AI S-EVT治疗量50例以上和100例(高容量中心)以上中心的分布特点。结合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计算中国AIS-EVT中心及数量的人口分布情况。结合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及人均GDP情况,分析AIS-EVT数量和每10万人口AIS-EVT数量与各区域GDP和人均GDP的相关性。结果各区域质量控制中心上报2020年开展AIS-EVT的中心数量共862家,实施AIS-EVT共42183例。年治疗50例以上中心为275家,总计AI S-EVT数量达30855例,前六名为广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四川省、浙江省;年治疗100例以上的中心数量为126家,总计AI S-EVT数量达20642例,前六名为广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全国每千万人口AIS-EVT中心数量为6.11家,前六名为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省、四川省、北京市、天津市。每10万人口AIS-EVT数量平均为3例,前六名为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陕西省、广东省。各区域AIS-EVT数量与本地区的人口数量正相关(r=0.870,P<0.001),也与本地区GDP正相关(r=0.940,P<0.001);各区域每10万人口AIS-EVT数量与本地区人均GDP正相关(r=0.529,P=0.002)。结论2020年中国有862家的中心开展AIS-EVT,累计AI S-EVT数量超过4万例,每10万人口AI S-EVT数量为3例,比例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地区的GDP总量与AI S-EVT数量密切相关,AI S-EVT技术的人群覆盖情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AI S-EVT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下沉及均质化发展。
    • 腾国良; 张桂莲
    • 摘要: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桥接血管介入(桥接疗法)与直接介入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98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桥接疗法者53例(A组),接受直接介入治疗者45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 h的血管再通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神经功能,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两组患者90 d预后情况,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不良事件及临床结局。结果治疗后12 h,A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1.13%,明显高于B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直接介入治疗,桥接疗法治疗AIS具有血管再通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好、90 d预后良好率高等优势。
    • 刘崇; 刘亚婷
    • 摘要: 目的 分析血管内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取栓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结果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72 h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结果优于对照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血管内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效果显著,但会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
    • 蒋超斌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患者120例。在与患者或其家属商议后,将其分入动脉组、联合组、机械组,各组均有患者40例。给予动脉组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给予联合组患者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给予机械组患者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时间、病变血管血流分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脑血管再闭塞率及死亡率。结果:动脉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72 h和治疗后2周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取栓治疗均可改善神经功能,但其预后存在一定的差异。此病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能尽早疏通堵塞的脑血管,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并能更早、更大幅度地改善神经功能,且治疗后病变血管不易再次发生闭塞。
    • 陈曦; 尤梅桂; 田华; 陈潇怡; 林敏; 兰兴鹏
    • 摘要: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病因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早期溶栓治疗是被广泛认可且积极有效的主要治疗方式。而溶栓药物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FDA批准的唯一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但在临床使用中有诸多限制。近年来临床上关于溶栓治疗的研究发展迅速,本文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溶栓治疗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提供思路。
    • 王艳红
    • 摘要: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凝血功能、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具有溶栓适应症的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途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45例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凝血功能及炎症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14 d末的NIHSS评分分别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观察组TT、APTT、PIB、P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1β、hs-CRP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相比,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能够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凝血功能.
    • 李宗辉; 孔德丽; 崔松
    • 摘要: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和动静脉结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4月—2020年7月 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随机分作A、B、C三组,A组25例患者采用动脉溶栓治疗,B组25例患者采用动静脉结合 溶栓治疗,C组25例患者采用机械取栓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A组与B组的血管再通率相近,P >0.05,组间 数据无统计学差异;C组与A组的血管再通率相比明显更高,达到100.00%,P <0.05,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结 论:机械取栓治疗方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效果更加显著,可大力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