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术中监测

术中监测

术中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901151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暨北京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专家委员会2010年北京神经外科年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等;术中监测的相关文献由819位作者贡献,包括乔慧、许百男、余新光等。

术中监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01151 占比:99.97%

总计:901400篇

术中监测—发文趋势图

术中监测

-研究学者

  • 乔慧
  • 许百男
  • 余新光
  • 刘淑玲
  • 卜博
  • 周定标
  • 李群喜
  • K·科卡
  • L·M·利特瓦克
  • 刘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颖; 王莹; 姚霞
    • 摘要: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64例听神经瘤手术患者,均行听神经瘤切除术,术中给予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方式为自由描记肌电图、激发肌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手术室护士对电生理监测全程协助参与;分别在患者术后第1天、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4例患者术后1例死亡,术后6个月随访面神经功能Ⅰ级18例、Ⅱ级19例、Ⅲ级9例、Ⅳ级6例、Ⅴ级2例、Ⅵ级9例。结论:神经电生理术中监测很大限度保留了面神经功能,同时对设备的连接、接地的确实、电干扰的排除、皮肤软组织的保护等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 彭紫薇; 唐振刚
    • 摘要: 神经外科手术充满风险,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实时监测神经系统功能完整性,被认为是降低脑缺血性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但由于目前用于术中监测的预警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尚偏低,术后仍有部分假阳性、假阴性病例存在,影响术中外科医生操作及术后患者预后转归。为此,探索脑组织缺血耐受神经电生理监测新方案,完善预警标准,对给予手术医生个体化的指导具有重要价值。
    • 许洋洋
    • 摘要: 目的 探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心外科手术并行术中TEE监测的143例患者,比较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与TTE联合TEE的诊断符合率,总结术前TEE的补充诊断及对术式的影响,总结术后即刻TEE检查的异常结果及外科处理.结果 与手术结果对比,术前TTE检查,完全符合率为86.71%,TTE联合TEE诊断后,完全符合率提高到9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EE检查补充诊断16例,包括瓣膜赘生物4例,卵圆孔未闭4例,房间隔缺损2例,房间隔膨胀瘤+卵圆孔未闭1例,右冠窦瘤破入右室1例,左心耳血栓+二尖瓣机械瓣瓣架血栓1例,二尖瓣生物瓣瓣周漏1例,左心耳血栓1例,左房多发肿瘤1例,其中8例改变手术方案;术后即刻TEE评估手术效果,11例再次进行外科干预处理.结论 术中TEE既能在术前补充诊断,提高诊断符合率,影响手术方案的决策,又能在术后即刻评估手术效果,及时发现异常并指导外科补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宋婉晴; 岳红丽; 陆瑜; 吴蓓; 于芸; 闫合燕; 崔伟华
    • 摘要: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EV1000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住院转归的相关性,了解TBI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特点及EV1000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2月—2019年12月于全身麻醉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TBI患者35例.根据去骨瓣前后(分别用0、1表示,将0、1置于相应血流动力学指标后以区分)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将患者分为MAP低常组与MAP正常组、心率(heart rate,HR)高常组与HR正常组、心指数(cardiac index,CI)低常组与CI正常组、每搏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低常组与SVI正常组、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低常组与SVRI正常组,分别分析去骨瓣前后不同血流动力学指标不同分组间患者入院及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ore,GCS)的差异.单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入院及出院GCS的相关性.结果 去骨瓣前,各指标的不同分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O低常组与MAPO正常组、CIO低常组与CIO正常组、SVRIO低常组与SVRIO正常组出院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RO高常组出院GCS低于HRO正常组(P<0.05),SVIO低常组出院GCS低于SVIO正常组(P<0.05).去骨瓣后,各指标不同分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1低常组与MAP1正常组、HR1高常组与HR1正常组、SVRI1低常组与SVRI1正常组患者入院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1低常组入院、出院GCS低于CI1正常组(P<0.05),SVI1低常组入院、出院GCS低于SVI1正常组(P<0.05),HR1高常组出院GCS低于HR1正常组(P<0.05).MAPI低常组与MAPI正常组、SVRI1低常组与SVRI1正常组出院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性别、年龄后,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去骨瓣前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否异常与患者入院GCS无关联;去骨瓣前HR升高和SVI降低与患者出院GCS降低有关,HR高常组和SVI低常组出院GCS分别低于相应指标正常组3.76分、2.73分(P<0.05);去骨瓣后SVI降低与患者入院GCS低有关,SVI低常组患者入院GCS低于正常组3.09分(P<0.05).去骨瓣后HR升高、CI降低和SVI降低与患者出院GCS低有关,HR高常组、CI低常组、SVI低常组患者出院GCS分别低于相应指标正常组3.77分、3.14分、4.52分(P<0.05).结论 TBI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个体差异大,变化复杂.术中高HR、低SVI及去骨瓣后低CI与患者住院期间转归存在相关性,提示EV1000血流动力学监测对TBI患者很必要.
    • 税敏; 吴丹; 吴安石
    • 摘要: 脊柱侧凸是一种脊柱三维畸形,随病情进展可明显影响患者心肺功能、活动能力,出现脊髓受压甚至瘫痪.严重脊柱侧凸常需手术矫正,而脊柱侧凸矫正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出血多,甚至需分期手术.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系统先天性疾病.故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管理难度较大.文章结合新近研究进展,剖析脊柱侧凸患者低体重、困难气道、肺功能受损等特点,以及常见脊柱松解、胸廓成形、脊柱截骨矫形、切口深部感染清创等手术特点,阐明困难气道处理、术中监测、通气策略、容量管理、术后镇痛等围手术期管理重点,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李文琦; 李军; 刘琨; 张红伟; 施丹伟; 游慧超
    • 摘要: 目的 总结初次开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本院初次开展CEA术中TCD监测的方法,分析监测效果,总结经验与教训.结果 本组共实施CEA术中TCD监测34例,监测失败2例(5.9%),均为消毒铺巾后TCD图像消失,其他32例均能及时向手术医师及麻醉师通报颅内血流情况.32例患者中,阻断颈内动脉后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下降超过50%者11例(34.4%);开放颈内动脉后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超过基础值1倍者1例(3.1%);开放颈内动脉时TCD监测显示颅内微栓子事件者9例(28.1%).结论 术前做好个性化评估,术中妥善固定头架并做好实时监测记录,与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是确保初次开展CEA术中TCD监测顺利进行的关键.
    • 姚磊
    • 摘要: 【视频简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 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心血管超声新技术,其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监测的应用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本视频重点讲解了TEE术中监测的主要任务、操作流程、术前和术后需要评估观察的内容及TEE常用切面,对二尖瓣反流和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反流和关闭不全的TEE评估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术中常见人工瓣的病理状态进行了介绍,以期为临床及超声医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 王奉淼; 张海兵; 曹美香; 夏卫东; 李文帅; 李庆民; 张信芳; 张全忠
    • 摘要: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脑电图(EEG)多模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行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术中采用SSEP和EEG多模态监测,当任一监测方法或两种方法均出现显著变化时给予升高血压、尽快完成手术减少阻断时间、滴注依达拉奉、术中转流等措施处理.结果 当阻断颈动脉后,监测出现显著变化16例,给予升高血压后13例恢复,2例加快手术进度,滴注依达拉奉,1例采用术中转流.术后24 h内未出现卒中,1例因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障碍于术后1周死亡,余24例术后1个月mRS评分,0分15例,1分8例,3分1例.分别将SSEP监测和EEG监测、SSEP监测和SSEP+EEG多模态监测、EEG监测和SSEP+EEG多模态监测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其P值分别为0.791、0.008、0.031.结论 SSEP和EEG多模态监测优于单一监测,可准确评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脑血流量和氧供,准确判断术中低灌注,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恢复灌注,降低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