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显微外科技术

显微外科技术

显微外科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8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224751篇;相关期刊370种,包括浙江临床医学、河南外科学杂志、实用手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4年江西省第八届中西结合骨伤学术年会、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全国周围神经学术会议暨东北地区第三届手外科学术会议等;显微外科技术的相关文献由3751位作者贡献,包括巨积辉、侯瑞兴、谭海涛等。

显微外科技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8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24751 占比:99.44%

总计:226020篇

显微外科技术—发文趋势图

显微外科技术

-研究学者

  • 巨积辉
  • 侯瑞兴
  • 谭海涛
  • 金光哲
  • 韦平欧
  • 刘跃飞
  • 李永廉
  • 穆广态
  • 康志学
  • 杨克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德洪; 史洪成; 易类; 王允; 苏国柱; 李扬斯
    • 摘要: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拇指再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指导拇指再造手术修复11例拇指缺损患者,其中9例切取拇甲瓣与第二趾组合移植拇指再造,2例离断指足部异位寄养二期回植再造拇指。术前患者双手及足部行CT扫描,根据3D打印模型进行手术方案设计。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再造拇指均成活。术后6个月再造指长度、周径及甲廓形态基本与正常指体一致,指端感觉功能S39指,S3;2指。1例Ⅵ度缺损术后出现虎口挛缩,经再次Z字成形虎口开大手术修复。术后6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优7例,良4例。结论结合3D打印技术对拇指缺损患者进行拇指再造,术前可精细化设计,提高拇指再造精准性,术后效果良好。
    • 黄天宇; 周鑫; 曾媛; 吴健; 杨林; 邹永根; 杨杰翔
    • 摘要: 目的比较足内侧动脉皮瓣与腕横纹皮瓣应用于手指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手指缺损患者40例(男30例,女1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分别行足内动脉皮瓣术和腕横纹肌皮瓣术。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级:外观评分,感觉评级,TAM评级。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外形评分,足内侧动脉皮瓣组与腕横纹皮瓣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评级,足内侧动脉皮瓣评分优于腕横纹皮瓣组(P0.05)。结论修复手指缺损患者应用足内侧动脉皮瓣较腕横纹皮瓣具有感觉优势,但两者在外观和功能恢复上无明显差别。
    • 邓盼; 徐云钦
    • 摘要: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Gustilo IIIC型胫骨开放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应用Masquelet技术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Gustilo IIIC型胫骨开放骨缺损患者18例。实施分阶段治疗方案,第一阶段常规行骨与软组织清创、血管神经及肌腱组织修复术,骨折断端行外固定架固定,骨缺损处使用骨水泥spacer填充,局部VSD创面覆盖引流,病情稳定后二期行皮瓣手术修复创面。第二阶段行骨水泥spacer取出、自体骨取骨植骨术,第二阶段距第一阶段皮瓣修复术后时间约为7~12(8.3±1.5)周。所有患者至少随访1年以上。记录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并使用踝关节功能Iowa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术后获得20~28(24.2±2.0)个月,皮瓣均完全成活。18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约为5~8(6.0±0.9)个月。仅有3例出现>1 cm的肢体短缩。在最后的随访中,踝关节功能Iowa评分为83(71,88)分,优良率为88.9%。结论应用Masquelet技术结合显微外科技术能有效治疗Gustilo IIIC开放性胫骨远端骨缺损。
    • 王跃; 苗峰; 李文涛; 唐阳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后再植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18年6月-2020年6月,对6例6指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采用多重静脉吻合重建血运方式进行原位再植。结果 再植组织块完全成活5例,1例部分坏死,经清洁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患者对手指外观及功能感觉恢复均较为满意。结论 对于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重建血运方式进行原位再植,成活后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蔡飞宇; 程二林;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 摘要: 目的 探讨拱顶石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2015年2月至2020年12月,采用拱顶石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共24例(男14例,女10例),其中手部缺损18例(掌侧13例,背侧5例),足部缺损6例(足底3例,足背3例)。缺损位于关节部位共7例。缺损面积为1.0 cm×1.5 cm~3.0 cm×5.5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0 cm×2.0 cm~4.5 cm×8.0 cm。术后根据缺损部位和面积选择性固定患肢2~3周。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6~24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皮瓣表面平整,与周围皮肤无色差,皮瓣表面触觉灵敏,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高。结论 拱顶石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并发症少,能满足手、足部软组织的外观和功能需求,是可靠的皮瓣修复方式。
    • 孔繁福
    • 摘要: 目的:手部类肿瘤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效果研究.方法:将我院2019.01-2020.02这期间收治的20例手部类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照手术方式差异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进行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70.00%、25.00%,实验组患者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95.00%、0,组间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部类肿瘤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效果效果显著,相较于传统手术治疗方式而言,其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减少复发率,值得推广使用.
    • 宋凯凯; 张锴; 贾龙
    • 摘要: 背景:一直以来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虽然显微外科技术能很好地恢复损伤神经的连续性,但是由于周围神经组织存在分化程度较高、再生能力较低的特点,使得神经修复效果仍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周围神经损伤微环境尚无统一定论,常用的修复方式众多.目的:对周围神经损伤微环境及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式进行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64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peripheral nerve injury,microenvironment,microsurgical technique,small gap bridging”,中文检索词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微环境,显微外科技术,小间隙套接法”,最终选择5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与结论:①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神经再生通道的建立、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激素调节等微环境变化已被证实是影响周围神经修复的重要因素;②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具备替代临床常用的传统神经外、束膜的可行性.
    • 宋凯凯; 张锴; 贾龙
    • 摘要: 背景:一直以来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虽然显微外科技术能很好地恢复损伤神经的连续性,但是由于周围神经组织存在分化程度较高、再生能力较低的特点,使得神经修复效果仍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周围神经损伤微环境尚无统一定论,常用的修复方式众多。目的:对周围神经损伤微环境及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式进行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64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peripheral nerve injury,microenvironment,microsurgical technique,small gap bridging",中文检索词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微环境,显微外科技术,小间隙套接法",最终选择5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神经再生通道的建立、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激素调节等微环境变化已被证实是影响周围神经修复的重要因素;②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具备替代临床常用的传统神经外、束膜的可行性。
    • 赵媛媛; 窦义臣; 余欣; 孙希光; 宋良松; 龚洪洋; 郑昌艳; 路来金
    • 摘要: 目的 探讨手部血管源性肿瘤的发病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9年6月经手术治疗且有明确病理诊断的837例手部血管源性肿瘤发病特点.结果 手部血管源性肿瘤以良性肿瘤多见,恶性肿瘤较罕见;软组织肿瘤多于骨组织肿瘤;以血管瘤最为多见,其次是血管球瘤和血管炎性肉芽肿.结论 手部血管源性肿瘤应早发现、早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显微外科技术可广泛用于其治疗,可有效避免复发.
    • 莫勇军; 谭海涛; 杨克勤; 许林; 罗翔; 陆俭军; 梁旭权; 谭霄; 植宁喜
    • 摘要: 目的 探讨增强现实(AR)技术在实施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胫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下肢胫骨与软组织缺损9例,术前先对双侧小腿进行CTA扫描,获得胫骨缺损的DICOM数据,通过虚拟手术辅助技术,将设计的腓骨皮瓣及其血供模型图像导人Sina软件,运用AR技术将虚拟腓骨皮瓣信息投影叠加到患者小腿供区体表,进行精准定位下手术.本组实施腓骨皮瓣游离移植切取,皮瓣面积6.0 cmx4.0 cm~12.0 cmx6.0 cm,切取腓骨长度6.0~13.5 cm,修复下肢胫骨缺损长度5.0~12.5 cm,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x3.0 cm~10.0 cmx4.5 cm.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腓骨皮瓣成活情况及修复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术后腓骨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等并发症发生,供区及受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8~12个月,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修复部位外形不臃肿;腓骨与胫骨连接端在3~5个月开始出现骨痂形成,8~12个月时骨性愈合良好,未见骨吸收及骨不连,无螺钉松动或脱落等情况;受区小腿无疼痛症状,站立及行走自如,负重功能接近正常.依照Enneking系统评分:平均27分;优7例,良2例.结论 AR技术应用于腓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骨缺损辅助手术,临床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