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脑血流

脑血流

脑血流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4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14409篇;相关期刊588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第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老年健康论坛等;脑血流的相关文献由386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筱毅、熊飞、刘洪臣等。

脑血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4 占比:8.51%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14409 占比:91.20%

总计:15799篇

脑血流—发文趋势图

脑血流

-研究学者

  • 王筱毅
  • 熊飞
  • 刘洪臣
  • 孟凡超
  • 吴伟文
  • 刘嘉
  • 张攀登
  • 杨弋
  • 梁志成
  • 秦明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文媛; 吴美雅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的吞咽功能、脑血流情况。结果治疗2周、1个月后,两组的SSS、MMAS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的SSS、MMAS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压积与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的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压积与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可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其脑血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许俊杰; 王宝祥; 朱东胜; 胡进
    • 摘要: 目的 探讨人重组Shh蛋白(SHH)信号通路对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后的保护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SHH组,每组各12只。大鼠MCAO模型制备采用线栓法制成,侧脑室注射外源性SHH蛋白激活SHH信号通路。神经功能依据Longa标准评分进行评价;采用TTC测定大鼠梗死体积;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记录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血流变化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测定VEGF和Ang-1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测定VEGF和Ang-1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和SHH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假手术组(P<0.05);SHH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SHH组大鼠梗死体积高于假手术组(P<0.05);SHH组大鼠梗死体积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SHH组大鼠脑血流值低于假手术组(P<0.05);SHH组大鼠脑血流值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SHH组大鼠VEGF和Ang-1相对表达量低于假手术组(P<0.05);SHH组大鼠VEGF和Ang-1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SHH组大鼠VEGF和Ang-1蛋白表达灰度值低于假手术组(P<0.05);SHH组大鼠VEGF和Ang-1蛋白表达灰度值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SHH信号通路可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降低梗死体积,通过上调VEGF和Ang-1表达促进血管新生。
    • 冯娅; 何小燕; 曾静; 陈静; 张薇
    •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治疗仪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脑血流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4月~2021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1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n=57)和对照组(n=57)。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进行吞咽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低频脉冲治疗仪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实验(KDWT)]评级、功能性吞咽功能(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评分、吞咽功能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吞咽造影检查评分[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脑血流、血清神经因子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实验评级、功能性吞咽功能评分、吞咽功能评分、吞咽造影检查评分、血清神经因子水平(NGF、BDNF)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s)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I)较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治疗仪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提高患者吞咽能力,改善其神经营养情况及脑部血流情况,降低不良结果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 程慧娴; 操良斌; 姚卫东; 郭文俊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体位对脑血管阻力及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7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T组)与对照组(R组),每组30例。试验组按术中体位需要调整为头低位(-30°),对照组为头高位并向左侧倾斜(30°)。采用无创多普勒超声测量,比较T_(1)(置入喉罩后5分钟)、T_(2)(气腹体位变化后即刻)、T_(3)(气腹体位变化30分钟)、T_(4)(关气腹体位恢复后10分钟)4个时间点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I)的差异,并对两组患者脑动脉血流量(CBFV)进行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T_(1)~T_(4)4个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RI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_(2)时,T组CBFV高于R组(P0.05)。在T_(3)时点,T组MAP高于R组(P<0.05);与T_(1)比较,在T_(2)~T_(4)时点,T组MAP增加(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中头低位可引起椎动脉和颈内动脉血管阻力指数及血流量增加。
    • 钱立锋; 金文杰; 朱鑫鑫; 杨帆; 占道伟; 徐颖梅
    •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9月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健侧M1区1 Hz,90%MT,总刺激数1200次,每次刺激持续时间为20 min的rTMS治疗;对照组采用假刺激,以上治疗共进行4周,每周干预5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上肢运动力指数(MI)及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治疗前后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EP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治疗组ME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周后治疗组上肢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周后治疗组M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周后治疗组TCD各项血流峰速度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r TMS配合康复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脑血流,操作简单,值得临床开展运用。
    • 宋璞; 张青山; 孙慧勤; 赵莉; 王倩楠
    • 摘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与依达拉奉结合治疗中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SVD)疗效及对脑血流、炎症小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有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中青年缺血性SVD患者62例,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n=31)、对照组(n=31)。常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观察组给予丁苯酞结合依达拉奉,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治疗1周、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认知功能评分(MoC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脑血流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炎症小体NLRP3有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中青年缺血性SVD患者予以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增加患者脑血流,改善脑血管储备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效果较为显著。
    • 王少琴; 刘丽彬
    • 摘要: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温通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下肢功能及脑血流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IS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温通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疗效、中医症候积分、下肢功能相关指标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78.05%)(P<0.05);两组患者主要中医症候积分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I和RI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Vs和Vm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温通针法中医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IS患者症状体征、下肢功能和脑血流水平。
    • 林尚奋; 王粤; 凌双; 高明霞
    • 摘要: 目的: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应用尼莫地平联合罂粟碱治疗对其脑血流及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70例SAH患者临床资料,按入院顺序将其分组,对照组(n=35例)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n=35例)采用尼莫地平联合罂粟碱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VS发生率(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P0.05)。结论:SAH患者应用尼莫地平联合罂粟碱治疗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患者脑血流速度,降低CVS发生几率。
    • 纪怡璠; 许静; 吕佩源
    • 摘要: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是临床较少见的多系统代谢病,其神经系统表现复杂多样,异质性高,易误诊、漏诊。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包括传统的结构成像及脑灌注、脑代谢等功能学评估,可为MELAS病灶的识别及病理生理解读提供重要信息,往往是促成诊断的第一手资料。现就多模态影像学在MELAS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加深对此病的认识和警惕。
    • 王文生·王月; 陈悦; 孙婷; 贾红娥
    • 摘要: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中风恢复期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脑血流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结果: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大脑平均动脉血流速度及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MCA、ACA、PCA平均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快(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大脑MCA、PCA平均动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S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联合康复治疗应用于中风恢复期患者有助于改善中医临床证候、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状况,降低神经功能缺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