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3届东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论坛
第3届东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论坛

第3届东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1-07-16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会

会议文集:第3届东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针对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需要,由我国从事心血管病防治和临床研究的22名专业人员共同编写了《中国心血管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根据国内外过去发表的有关资料,重点采用国内的循证医学证据,对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简要介绍《指南》的有关内容。
  • 摘要:201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南)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局,高血压联盟(中国)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共同组织近百名专家,历时两年,多次讨论,集思广议,认真修订而成。是一部具有中国特点的高血压预防治疗指南。本文对其部分修订要点进行解读:一,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和防治状况;二,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三,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重要内容解读,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沿用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的,没有变化。保持稳定,有利于广大医生掌握和应用。
  • 摘要:高血压并发心律失常大多表现为发作性、短暂性,其危害性在于引起患者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当心律失常频繁严重发作时,或者出现高危甚至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如高危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将危及生命,应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介入治疗予以预防和控制。目前认为,有效降压和逆转心脏重塑是治疗高血压伴心律失常的基础。因此首要的目标是降压,将血压降至较为理想的水平。在降压的同时力争逆转心房和心室的不良重构。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节律控制、心率控制和抗凝治疗三个方面。
  • 摘要:长期以来,关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是保持在高水平还是降至较低水平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也是历届高血压年会及脑卒中年会中讨论的主要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叙述:急性期脑卒中后降压治疗要根据脑血流及颅压状况决定;急性卒中降压治疗的起始时间和目标血压;对于急性脑卒中降压利弊不同观点的认识;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获益的证据。
  • 摘要: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HUA)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上密切相关,具有共性。高血压与HUA之间的关系得到人们的关注。HUA作为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往人们仅重视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和肾尿酸结石形成等的诊断与治疗,现代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血尿酸升高是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因此,应充分认识HUA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重要性和危害性,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
  • 摘要: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高血压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循证医学证据表明β阻滞剂具有明确的降压疗效和心血管保护作用。荟萃分析显示,阿替洛尔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对心血管事件患病卒和病死率的影响不如其他降压药物,因此,一般不建议将其作为降血压治疗的首选用药。武断地将阿替洛尔的研究结论推广到所有的β阻滞剂是缺乏科学证据的。鉴于s阻滞剂对心血管系统明确的保护作用,在获得进一步研究证据之前β阻滞剂仍可作为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选择,尤其适用于有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快速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及心力衰竭的患者。
  • 摘要:高血压左室重塑是心脏对血流动力学负荷增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心脏长期高负荷工作环境下维持心脏排血量的代偿机制,其结果是导致左心室几何形状的改变或出现左心室肥厚(LVH)。高血压引起的LVH通常表现为左心室壁厚度的增加,伴有或不伴有左心室腔的扩大。循证医学研究已经证明,LVH是各类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是贯穿所有心血管事件可变性的风险因素,积极有效地降压和降脂治疗,无疑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心血管病死率和总死亡率。然而我国仅10%的合并血脂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能够达到治疗目标,需要采用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整体危险的方式,加强对血压与血脂的干预,构筑防治心血管事件的全面防线。由于高血压与血脂异常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所以控制血压与血脂异常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将产生更多的效益。
  • 摘要: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据估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至少200万人。与心肌梗死比较,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而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传统危险因素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近年来,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己知降低Hcy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补充叶酸,可以合用或不合用维生素B12或维生素B6。
  •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中BMI大于28人群占59.64%,成为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研究证实,BMI每增加3,男女性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分别增高50%和57%;体重每增加3.7kg,男女性高血压发病危险分别增高35%和38%。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直接关系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目前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8.90%, 25.33%和4.32%,明显低于全国以及美国2000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水平。
  • 摘要:2010年大型试验英国斯堪迪纳维亚心脏终点试验血压降低组(ASCOT BPLA)回顾性分析对长时BPV与靶器官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显示CCB+ACEI治疗组与阿替洛尔+利尿剂组相比,两组平均血压无显著差异(2.7vs.1.9mmHg ),但CCB十ACEI治疗组冠脉事件获益提高13%,卒中事件获益提高23%。表明独立于平均血压之外,减轻血压变异性可降低卒中及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血压变异是卒中风险的强预测因素。这与既往抗高血压治疗及卒中二级预防大型研究如MRC实验、UK-TIA实验结果一致。同时,荟萃分析显示,不同类药物降低血压变异性的的作用不同。利尿剂优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及beta受体阻断剂,而钙通道阻断剂(CCB)优于其他一切药物。与其他降压药物相比,CCB及利尿剂仅能轻度降低血压,却可使卒中风险显著下降,且这种作用不依赖于平均动脉收缩压。BPV在高血压的诊断、风险预测、治疗决策和药物选择中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受诸多因素影响,血压时刻在波动。当血压调节功能发生异常,则会出现各种异常的血压波动。体位改变对血压波动的影响最为明显也研究得最多,临床很常见的直立性低血压被公认为与跌倒、晕厥、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等密切相关。而体位性高血压相对发生率较小,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直立性低血压。但近来研究表明,体位性高血压同样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有着密切联系。由于致病机制的不同,体位性高血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波动特点,另外,体位性高血压可见于多种疾病,所以它是一个较复杂的临床现象,探明其病理生理机制对于维持理想平稳的血压,减少血压波动所产生的靶器官危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近年高血压药物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多数情况下需终生服药且尽管采用充分药物治疗,部分患者血压仍不能得到满意控制,新近一些非药物治疗手段不断出现,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主要有呼吸调控仪、颈动脉窦刺激器、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
  • 摘要: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治疗的主要目标为最大程度地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对于高危高血压患者,如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如果患者可以耐受,血压还应降至更低。要想达到降压目的,通常一个药物是不够的。大多数的临床研究显示,血压控制达标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才能达到,其中2/3的高血压病人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来有效控制血压,对于有多种疾病合并的(如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需要2-4种药物或更多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越来越多的医生推荐强化降压治疗方案,早期使用联合降压治疗方案将有利于及早控制血压,从而达到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发病和病死率的治疗目标。
  • 摘要:高血压急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常见临床现象,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从简化临床诊断及治疗选择的角度建议推广离血压急症的概念。高血压急症的临床表现各异,但均有血压急剧升高,同时出现靶器官急性损害的临床特点。诊断的关健应是确认靶器官急性损害的证据。高血压急症治疗应依据不同靶器官损害而不同。早期诊断、及早干预。其中,采取紧急措施保护靶器官是治疗高血压急症的关键所在。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急症患者,通常需要选用静脉降压药物,并遵循个体化、小剂量开始、依据降压目标值调整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的快速平稳降低血压,以更好保护靶器官,改善高血压急症预后。最好是在ICU的密切监护下,使用易于控制的静脉降压药,立即降低血压以预防和停止进行性终末器官损害。
  • 摘要:利尿剂用于治疗高血压的历史已经超过50年。由于其良好的疗效和性价比,增强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效力,并且可降低高血压相关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至今仍是高血压治疗中获得广泛推荐的一线用药。根据国内三甲医院门诊的问卷调查结果,受访医生中仅有12%在使用利尿剂进行降压治疗,我国高血压人群日益增长,治疗率和控制率还很低,这种状况令人关注。本文旨在阐明对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正确认识以及如何合理的使用。
  •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对高血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今随着老龄人群的不断增多,老年高血压发病率急剧增加,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及致残率、病死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老年高血压的研究和治疗,毋庸置疑成为老年医学研究的首要课题之一。然而,迄今对老年高血压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和依据。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诊治水平,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与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邀集有关专家,撰写完成了专家共识,对未来老年医学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和脉压大;血压波动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晨峰高血压现象;并发症多。
  • 摘要:本文从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诊断性评估;高血压分类与分层;高血压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叙述,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国两次较大规模高血压患者抽样调查,近年来,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明显进步,但仍分别低于50%、40%和10%。农村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经济欠发达地区低于较发达地区。
  • 摘要:根据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过程,美国2001年和我国2007年的指南均按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慢性心力衰竭提出了新的“阶段分级”,将从只有心力衰竭危险因素到终末期心力衰竭的全过程分为A, B, C, D共4个阶段,从而提供了从“防”到“治”的全面概念。高血压已是心力衰竭发展的A或B阶段;舒张性心力衰竭常见于高血压,尤其伴左室肥厚者,舒张性心力衰竭常先于收缩功能障碍之前发生,后期可合并出现;高血压伴心力衰竭即是属心力衰竭发展的C或D阶段,其治疗与慢性心力衰竭一样。
  • 摘要:如将代谢因素作为一个独立的致病因子,则由其导致的高血压将构成临床高血压的主体,大中血管内皮损害将是其基本病变。许多研究证实多种干预可改善内皮功能或修复损伤的内皮。因此,如血压升高确由代谢异常所致,则可通过控制代谢危险因素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从理论上讲这类高血压是能有效防治的,特别是在发病的早期。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介绍:代谢紊乱是高血压高发的主要驱动力;代谢性高血压巳成为高血压的主要类型;代谢性炎症可能成为高血压新的启动机制;代谢性高血压干预面临的挑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