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吞咽功能

吞咽功能

吞咽功能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119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0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1029004篇;相关期刊381种,包括医疗装备、护理学杂志、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吞咽障碍高峰论坛、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等;吞咽功能的相关文献由2836位作者贡献,包括窦祖林、刘莉、陈静等。

吞咽功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0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9004 占比:99.89%

总计:1030119篇

吞咽功能—发文趋势图

吞咽功能

-研究学者

  • 窦祖林
  • 刘莉
  • 陈静
  • 周敏
  • 王娜
  • 邵秀芹
  • 任雪璞
  • 卫小梅
  • 孙洁
  • 张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华晓琼; 李彦杰; 李斯锦; 张淑芹; 刘昊源; 丁慧敏; 赵楠楠
    • 摘要: 背景: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线栓法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用的经典模型,新近研究表明,化学损毁吞咽中枢疑核也能造成大鼠表现吞咽功能障碍,但其造模成功率、临床相似性、可调控性仍不确定。目的:观察线栓法与化学损毁法两种不同造模方法对大鼠模型的吞咽功能改变,探究能较完整表现与人类相似的吞咽障碍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线栓组15只,化学损毁组15只,线栓组以线栓法短暂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制备左侧卒中脑缺血模型,化学损毁组以鹅膏蕈氨酸化学损毁疑核造成大鼠吞咽障碍模型。记录各组大鼠每周存活数、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在造模后第2,7,14,30天时采用生物信号采集器及张力换能器检测大鼠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及吞咽次数,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延髓吞咽中枢疑核处病理学形态变化,ELISA法观察各组大鼠血清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和化学损毁组相比,线栓组大鼠死亡率在第2,7天显著降低(P0.05),且线栓组最终死亡率明显低于化学损毁组(40%,73%,P0.05);与正常组相比,第14天后2个造模组大鼠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均减少,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均延长,吞咽次数均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2个造模组大鼠的延髓处均较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延髓处炎症细胞均明显增多;线栓组和化学损毁组相比,病理性改变不明显;④提示无论是线栓法和化学损毁疑核法都可引起大鼠吞咽功能改变;线栓组的死亡率在造模后的所有时间段内均低于化学损毁组,从模型最终的成功率而言,线栓法短暂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大鼠模型更具复制意义。
    • 陈文媛; 吴美雅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的吞咽功能、脑血流情况。结果治疗2周、1个月后,两组的SSS、MMAS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的SSS、MMAS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压积与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的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压积与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可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其脑血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胡娜
    • 摘要: 目的探讨吞咽治疗仪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在促进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吞咽治疗仪干预,比较两组吞咽功能、进食能力、生命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 d后,两组SS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FOI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 d后,两组SWAL-QOL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SWAL-QO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治疗仪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吞咽功能与进食能力,预防其出现并发症,从而提高其生命质量。
    • 华锋凯; 玉铭; 龚献莲; 莫秀献
    • 摘要: 对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吞咽障碍的筛查与评估、进食护理干预的关键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护理人员更好地实施评估及饮食干预提供参考。
    • 夏鸿清; 夏少敏
    • 摘要: 目的探讨吞咽治疗仪联合针刺治疗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及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上饶市广丰区中医院收治的86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吞咽治疗仪联合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生命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活力、生理职能与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治疗仪联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认知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及生命质量,并可降低患者肺部感染、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 卓新凤; 梁榕; 罗丽华; 张伟林; 庞玉雁; 韦梦茹
    • 摘要: 目的探讨V-VST法评估法在颅脑全麻手术后患者的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本院行颅脑全麻手术的99例患者随机分成A、B、C组,每组各33例。A组、B组、C组分别采用V-VST法、洼田氏法、传统方法对组内患者术后吞咽功能进行评估,进而选择适合的食物性质与容量。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最早进食的时间,手术结束至术后第一天的进食总量、热量、蛋白质总量及术后发生肺炎率。结果A组和B组术后最早的进食时间均较C组早(P0.05)。结论采用V-VST法可以更有效地评估颅脑手术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并在术后早期提供更有益于患者快速康复的饮食方案。
    • 蒋蕾; 谈雅琼; 赵旭东
    • 摘要: 目的:分析吞咽-摄食康复管理对改善脑外伤后吞咽障碍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84例脑外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吞咽-摄食康复管理,评估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两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8.10%)高于对照组(6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氧饱和度降低≥3%、发音异常、刺激性呛咳等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摄食康复管理可有效改善脑外伤后吞咽障碍病人吞咽功能,降低误吸风险。
    • 刘袁颖; 窦艳仙; 李哲贤; 武德梅
    •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对吞咽功能及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假rTMS联合针刺治疗,治疗组予以rTMS联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试验等级、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评分、表面肌电图信号(sEMG)(最大振幅和吞咽时限)、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FOI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P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P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EMG最大振幅高于治疗前,且吞咽时限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sEMG最大振幅高于对照组,且吞咽时限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和NSE水平低于治疗前,治疗组NIHSS评分和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rTMS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以改善吞咽功能,提高皮质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 梁婷
    • 摘要: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分别开展常规护理与延伸护理.以吞咽功能、神经功能、护理满意度为指标评价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在进行人为的干预后发现,观察组的饮水实验分值要低于对照组,且饮水实验的分值(P0.05)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分值要低于对照组,且神经功能分值(P>0.05)要比干预前(P<0.05)低.而无论是饮水实验分值还是神经功能分值,在进行人为的干预之前两组分值都没有明显的差距变化,具有统计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开展延伸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神经功能,对患者预后恢复有积极意义.
    • 方红群; 唐红; 张鑫; 尤莉; 程红岩
    • 摘要: 目的研究基于纤维内镜吞咽功能评估(FEES)指导下的摄食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60例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因吞咽障碍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给予两组患者常规的神经康复训练和吞咽功能训练。根据改良容积-黏度测试结果,选择能够安全吞咽时液体的体积和稠度带管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摄食训练;在FEES指导下通过选择安全进食的食物性状和一口量、指导吞咽技巧和代偿方法等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直接摄食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评分,记录两组拔除胃管时间和胃管拔除率、肺炎发生率等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评分均值显著改善〔(5.33±0.48)分vs.(3.67±0.51)分,P<0.001)〕,干预期间肺炎发生率显著降低(6.7%vs.36.7%,P=0.005),拔除胃管时间减少〔(15.24±3.21)天vs.(19.36±3.58)天,P=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治愈率和显效率总和较对照组提高(66.7%vs.53.33%,P=0.329)、胃管拔除率升高(86.7%vs.73.3%,P=0.19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EES指导下的直接摄食训练可有效保证患者进食安全,并改善其吞咽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