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院内死亡

院内死亡

院内死亡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521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现代临床医学、中国急救医学、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10年第六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5年国际介入心脏病学术研讨会等;院内死亡的相关文献由54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文娴、孙志军、曹佳宁等。

院内死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9.3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1521 占比:90.37%

总计:1683篇

院内死亡—发文趋势图

院内死亡

-研究学者

  • 刘文娴
  • 孙志军
  • 曹佳宁
  • 李影
  • 王传合
  • 佟菲
  • 李志超
  • 韩苏
  • 何立芸
  • 郭丽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鲲; 朱佳佳; 郭雯; 康云鹏; 刘文娴
    • 摘要: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收缩压水平与院内死亡率的相关性,总结不同梯度血压与院内死亡相关性的特点,为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提供更多临床证据支持。方法:纳入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1667例。分析收缩压低、中、高三组患者临床指标、超声心动参数差异;绘制平滑曲线描述入院收缩压与院内死亡的趋势;采用GAM模型进行阈值计算;构建分段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入院收缩压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高收缩压组患者年龄更大(P=0.034),糖尿病(P=0.003)及高血压病患病率(P<0.001)更高,TC及TG水平更高(P<0.001;P<0.001),室间隔厚度及后壁厚度更大(P<0.001;P<0.001);低收缩压组血肌酐水平(P<0.001)显著高于中、高收缩压组,LVESD(P=0.014)及E/a比值(P<0.001)更大,LVEF更低(P<0.001)。整体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率为7.4%,其中低收缩压组(13.7%)显著高于中、高收缩压组(P<0.001)。绘制平滑曲线发现入院SBP与院内死亡率为“L”型曲线,采用GAM模型计算阈值为119mmHg。根据阈值进行两段Logistic回归分析,在入院收缩压<119mmHg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入院收缩压越低(OR=0.977,95%CI:0.956~0.997,P=0.028)、年龄越大、合并高血压、空腹血糖越高、LVEF越低增加院内死亡风险;在入院收缩压≥119mmHg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合并高脂血症,血肌酐水平越高,空腹血糖越高增加院内死亡风险。结论:以119mmHg为阈值分组,两组患者的入院收缩压与院内死亡相关性有差异:小于阈值时,入院收缩压与院内死亡呈现明显负相关;而大于阈值时,入院收缩压与院内死亡未呈现明显相关性。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入院收缩压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准确的危险分层,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干预方式。
    • 钱林
    • 摘要: 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由于肾脏功能不可逆转的衰退,使得ESRD患者体内代谢毒素累积、免疫紊乱,并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蛋白尿、尿毒素、高尿酸、钙磷代谢异常等危险症状,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导致患者院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ESRD患者主要采取血液透析的方式,我国也是以血液透析的治疗方式为主。作为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核心元件,血液透析膜对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透析器械相关行业的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创造出品质优良的血液透析膜,以为患者提供最好的生命保障,因此与血液透析膜相关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朱依伊; 孙威; 张玲; 王越晖
    • 摘要: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对老年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衰患者57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线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等信息。根据GG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升高组(>60U/L,174例)和正常组(399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GGT与B型利钠肽(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院内死亡率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对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老年住院心衰患者GGT水平与BNP、NYHA心功能分级、院内死亡呈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GGT对住院老年心衰患者院内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5,约登指数0.562,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76.2%。结论老年住院心衰患者GGT水平与其心功能及院内死亡相关。
    • 袁宏波; 陈大伟; 万辛
    • 摘要: 目的探讨病毒性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病毒性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AKI的危险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病毒性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88例病毒性肺炎患者,其中32例(8.2%)发生了AKI,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性肺炎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OR=3.59,95%CI 1.20~10.75,P=0.022),入院时发生呼吸衰竭(OR=3.80,95%CI 1.40~10.28,P<0.001),高血压病(OR=3.29,95%CI 1.18~9.16,P=0.023),糖尿病(OR=2.92,95%CI 1.01~8.45,P=0.048),白细胞计数(OR=1.14,95%CI 1.03~1.26,P=0.013),C反应蛋白(OR=1.02,95%CI 1.01~1.02,P=0.001),血红蛋白(OR=0.97,95%CI 0.95~0.99,P=0.01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病毒性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HR=1.07,95%CI 1.02~1.11,P=0.003),糖尿病(HR=3.52,95%CI 1.14~10.82,P=0.028),C反应蛋白(HR=1.01,95%CI 1.01~1.02,P<0.001),以及AKI(HR=4.1,95%CI 1.28~13.2,P=0.018)。AKI是病毒性肺炎患者院内死亡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毒性肺炎患者AKI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合并AKI的患者病死率也较高。AKI是病毒性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何微; 王传合; 谢嘉怡; 孙志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钠离子水平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低钠血症对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EF)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心内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心衰患者的住院资料,采用SPSS 22.0软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χ检验及logistic分析观察血清钠离子对心衰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影响。结果 我院心衰患者院内死亡率为3.3%,院内死亡组低钠血症发生率为31%,远远大于生存组(11.4%)。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钠离子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64,95%CI:0.932~0.998),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血钠水平越低院内死亡率及风险比越高。结论 血清钠离子是HFrEF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低钠血症显著增加HFrEF患者院内死亡风险。
    • 张薇; 王贵佐; 王少纯; 杜洁
    •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中2014—2015年入住重症监护室(ICU)、诊断为APE患者的临床数据。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SII对APE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及其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59例患者,其中院内死亡41例(4.77%)。与院内存活组相比,院内死亡组的年龄更大,恶性肿瘤、机械通气占比、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Ⅳ(APACHEⅣ)评分及SII更高(P<0.05)。SII预测APE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95%CI 0.631~0.7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APACHEⅣ评分和SII为影响APE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II是APE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评估患者的短期预后。
    • 王凤华; 徐宁; 杨宁; 魏茂提; 宋昱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280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及再灌注时间与院内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序贯入院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以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将研究对象分为死亡组(49例)和生存组(275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年龄、舒张压(D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240 min的STE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是S-to-D时间≤240 min患者的4.92倍(OR 4.92,95%CI 1.31~18.50,P=0.018),DBP240 min的STE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是S-to-D时间≤240 min患者的3.07倍(OR 3.07,95%CI 1.03~9.13,P=0.044),到达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90 min的STE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是D-to-B时间≤90 min患者的3.84倍(OR 3.84,95%CI 1.22~12.10,P=0.021)。ROC曲线分析显示,S-to-D时间预测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67(0.538~0.796,P=0.046),D-to-B时间预测院内死亡的AUC为0.635(0.510~0.759,P=0.108)。结论 低DBP(DBP240min及D-to-B时间>90min)与患者院内死亡的发生显著相关。S-to-D时间对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作用强于D-to-B时间。
    • 轩大海
    • 摘要: 目的:观察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联合对其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120例老年AH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患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死亡组、存活组。比较两组血清HIF-1α、NT-proBN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AHF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HIF-1α、NT-proBN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老年AHF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120例AHF患者中,死亡34例(28.33%),设为死亡组,其余86例设为存活组;死亡组血清HIF-1α、NTproBN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0.05);ROC曲线显示,HIF-1α、NT-proBNP联合检测对老年AHF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高于单个指标检测。结论:血清HIF-1α、NT-proBNP高表达是老年AHF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且二者联合检测对其院内死亡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李其华; 易秋艳; 徐广纳; 韦红卫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院内死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1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血Hcy将其分为高Hcy组(Hcy>20.0 μmol/L,47例)和低Hcy组(Hcy≤20.0 μmol/L,263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院内死亡率及梗死相关动脉、冠状动脉病变情况。AMI患者直接PCI后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血Hcy对AMI患者直接PCI后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高Hcy组患者年龄大于低Hcy组,高血压发生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院内死亡率高于低Hcy组(P20.0 μmol/L的AMI患者直接PCI后院内死亡率较高,且其是AMI患者直接PCI后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 刘冰; 宿永康; 沈建; 焦阳; 侯小玲; 周强; 李影; 付振虹
    • 摘要: 目的探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急诊绿色通道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左主干急性闭塞引起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不同观察指标对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影响,并筛选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χ^(2)检验。多变量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22例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均为右优势型。死亡组患者无右冠提供侧支循环及术后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0~2级发生情况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例(85.71%)和1例(6.67%),5例(71.43%)和4例(26.67%);均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电话随访存活患者,其中20d后死于再次心肌梗死患者1例(4.54%),3个月后再次住院行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例(4.54%),分别于术后第4个月、第4年因左主干支架内再狭窄行介入治疗患者2例(9.09%),于术后第6年死于肺癌患者1例(4.54%),未出现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10例(45.4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心源性休克、无右冠提供侧支循环、术后血流TIMI 0~2级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右冠侧支循环是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P<0.05)。结论入院时发生心源性休克,无右冠提供侧支循环、术后血流TIMI 0~2级是接受急诊PCI治疗的左主干急性闭塞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右冠提供侧支循环是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