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γ-谷氨酰转肽酶

γ-谷氨酰转肽酶

γ-谷氨酰转肽酶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1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3284篇;相关期刊285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肝脏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学术年会暨首届中医肿瘤临床创新与标准化论坛、世界中联第六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第十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等;γ-谷氨酰转肽酶的相关文献由1521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忠、徐虹、周治等。

γ-谷氨酰转肽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4 占比:1.3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3284 占比:98.66%

总计:33736篇

γ-谷氨酰转肽酶—发文趋势图

γ-谷氨酰转肽酶

-研究学者

  • 姚忠
  • 徐虹
  • 周治
  • 张显
  • 徐美娟
  • 杨套伟
  • 饶志明
  • 韦萍
  • 倪润洲
  • 殷志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车磊
    • 摘要: 目的:分析雷替曲塞+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对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癌胚抗原(CEA)水平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晚期HC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A、B组,各45例。A组采用雷替曲塞+吉西他滨治疗,B组采用奥沙利铂+吉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GT、CEA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1、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总生存率(OS)。结果:治疗后,两组GGT、CE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B组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1年PFS(66.67%)、OS(77.78%)均显著高于A组的37.77%、53.33%(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HCC效果及对患者血清GGT、CEA的下调作用均显著优于雷替曲塞联合吉西他滨,可显著改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1年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重视。
    • 刘玉洁; 王喆; 毛倩; 管佩霞; 朱高培; 王晓璇; 冯佳宁; 王素珍; 石福艳; 李志强; 吴东妮; 杨文艳
    • 摘要: 目的:基于纵向体检数据,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6年至2019年连续在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人员的体检资料。以随访期内是否发生MS将研究对象分组,未发生者为非MS组,随访1 a确诊MS者为MS1组,随访2年确诊者为MS2组;MS确诊后终止观察,不再随访。比较随访期内不同基线年龄非MS组与MS组的血清GGT水平;以lgGGT为因变量,纳入MS发病状态(发病为1,未发病为0)、性别(男为1,女为0)、基线年龄、GGT测定时间(2016、2017、2018、2019年分别取值1、2、3、4)及其与MS发病状态的交互项,构建多水平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血清GGT水平与MS的关联性。结果:多水平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随访时间(β=0.009,P=0.036)、MS发病状态(β=0.279,P<0.001)、基线年龄(β=-0.002,P<0.001)及其与MS发病状态的交互效应(β=-0.006,P<0.001)、性别(β=0.214,P<0.001)及其与MS的交互效应(β=-0.169,P=0.001)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与MS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β=0.016,P=0.287);MS组男性lgGGT低于女性。结论:即使血清GGT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当其纵向升高时,提示机体可能已存在代谢紊乱;通过血清GGT水平纵向变化趋势可以预判机体代谢功能状态,提早发现MS。
    • 邸亮; 丁兢; 赵晓飞
    •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γ-谷氨酰转肽酶(GGT)、GG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GGT/ALT)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40例PHC患者作为PHC组,同期同院40例肝硬化(LC)患者作为LC组,常规体检的4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3组研究对象血清AFP、PIVKA-Ⅱ、GGT、GGT/ALT水平以及不同临床特征PHC患者各项血清指标差异性,分析4项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PHC组患者血清AFP、PIVKA-Ⅱ、GGT、GGT/ALT水平均明显高于LC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Ⅱ期>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PIVKA-Ⅱ、GGT、GGT/ALT检测联合诊断对PHC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4项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血清AFP、PIVKA-Ⅱ、GGT、GGT/ALT在PHC患者中呈现出高表达,联合检测应用于PHC诊断,操作简单、敏感度高,能够实现对患者疾病早期检出及疾病分期、肿瘤大小的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张光兵; 杨万双; 曾维艳; 徐显兵; 唐思; 罗隽; 邱芳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变化及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CIN)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行PCI的病人275例,根据是否发生CIN将病人分为非CIN组(252例)和CIN组(23例)。比较两组病变程度、治疗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即刻、24 h、48 h、72 h TBIL和GGT水平变化;分析TBIL和GGT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BIL和GGT对早期预测PCI术后CIN发生风险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CIN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BIL和GGT与非C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IN组(P<0.05)。两组PCI术后即刻、24 h、48 h TBIL水平明显降低,GGT水平明显升高(P<0.05);CIN组术后72 h TBIL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GGT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TBIL与GGT呈负相关(P<0.05);TBIL预测PCI术后CIN发生的临界值为11.2μmol/L,GGT预测PCI术后CIN发生的临界值为27.1 U/L,二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7,大于独立预测的AUC(TBIL为0.718,GGT为0.795)。结论 PCI术后TBIL水平降低,GGT水平升高,二者是PCI后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对PCI术后早期CIN发生风险有重要预测价值。
    • 李小成; 周芳芳; 刘学武
    •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衢化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为冠心病组,另择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Cys-C、Hcy、γGT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Cys-C、Hcy、γGT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与低危组相比,高危组和中危组血清TC、TG、HDL-C、Cys-C、Cys-C、γGT水平较高,且高危组高于中危组,而HDL-C水平较低,且高危组低于中危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血清Cys-C、Hcy、γGT水平均升高(均P<0.01)。Cys-C、Hcy、γGT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495、0655、0.728,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Hcy、γGT均为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均P<0.05);Cys-C、Hcy、γGT均可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AUC分别为0.753、0.886、0.932,灵敏度分别为81.00%、72.00%、92.00%,特异度分别为64.17%、86.67%、91.84%。结论Cys-C、Hcy、γGT均可作为判断冠心病狭窄程度的独立标志物。
    • 钟谷平; 李骥; 廖远行; 盛建文; 谢萍; 范惠珍
    • 摘要: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联合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在恶性胆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接收的38例恶性胆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7)采取ERCP下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术,观察组(n=21)实施ERCP下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术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及γ-谷氨酰转肽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41%,观察组为4.7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为41.18%,观察组为9.5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胆管肿瘤临床治疗过程中结合光动力疗法与ERCP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碱性磷酸酶及总胆红素水平,而且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并发症及毒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 唐亚琴; 卿仁强; 杨松; 朱薇; 樊芮娜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清载脂蛋白B(ApoB)、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住院治疗的PHC患者(43例)和良性肝病患者(58例),均行MRI检查,并采集肘部外周血,检测血清ApoB、γ-GT水平,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MRI联合血清ApoB和γ-GT在PH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与良性肝病组比较,PHC组病灶处转运常数K^(trans)值、速率常数K_(ep)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比(V_(e))升高(P<0.05);与良性肝病组比较,PHC组血清ApoB水平降低,γ-GT水平升高(P<0.05);动态增强扫描MRI灌注参数K^(trans)(≥0.32min^(-1))、K_(ep)(≥1.21min^(-1))、V_(e)值(≥0.39%)和血清ApoB(≤0.98g/L)、γ-GT(≥60.94U/L)联合检测AUC为0.860(95%CI为0.778~0.943),分别高于单一检测AUC(P<0.05);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MRI、血清ApoB和γ-GT及联合检测符合率分别为78.22%、65.35%、72.28%和79.21%,与单一检测比较,联合检测符合率、灵敏度均有提高。结论MRI联合血清ApoB、γ-GT对PHC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检测,可为PHC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朱依伊; 孙威; 张玲; 王越晖
    • 摘要: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对老年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衰患者57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线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等信息。根据GG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升高组(>60U/L,174例)和正常组(399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GGT与B型利钠肽(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院内死亡率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对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老年住院心衰患者GGT水平与BNP、NYHA心功能分级、院内死亡呈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GGT对住院老年心衰患者院内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5,约登指数0.562,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76.2%。结论老年住院心衰患者GGT水平与其心功能及院内死亡相关。
    • 黎妮; 黄裕林; 马世河
    • 摘要: 目的分析血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联合[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碱酯酶(CHE)](GCR)比值在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9例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绘制受试特征者工作(ROC)曲线探讨血Tim-3和GCR在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分期和肝纤维化分级中的价值。结果109例CHB患者中,G140例、G230例、G326例、G413例;S144例、S232例、S320例、S413例。CHB患者肝脏炎症不同分期血Tim-3和G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581,P=0.002;F=12.495,P=0.013);其中G2期患者血Tim-3为(16.09±3.57)ng/L,GCR为(1.04±0.29),高于G1期患者的(14.28±2.43)ng/L和(0.86±0.17),G3期患者血Tim-3为(18.65±4.81)ng/L,GCR为(1.26±0.38),高于G2期患者(P<0.05),G4期患者血Tim-3为(21.14±5.92)ng/L,GCR为(1.41±0.47),高于G3期患者(P<0.05);绘制ROC曲线分析发现,Tim-3和GCR均可预测肝脏炎症(≥G2)、(≥G3)和(G4)(P<0.05),但以Tim-3和GCR联合曲线下面积(AUC)最大(P<0.05)。CHB患者肝脏纤维化不同分期血Tim-3和G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165,P=0.008;F=11.388,P=0.018);其中S2期患者血Tim-3和GCR高于S1期患者(P<0.05),S3期患者血Tim-3和GCR高于S2期患者(P<0.05),S4期患者血Tim-3和GCR高于S3期患者(P<0.05);绘制ROC曲线分析发现,Tim-3和GCR均可预测肝脏炎症(≥S2)、(≥S3)和(S4)(P<0.05),但以Tim-3和GCR联合曲线下面积(AUC)最大(P<0.05)。结论TIM-3和GCR均可预测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升高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不同分期患者,尤以两者联合效能最高。
    • 王三刚; 陈亚垚; 汪银银; 熊李阳; 王小革
    •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105例老年CHF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随访,随访终点为心力衰竭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根据GGT水平将患者分为GGT正常组(n=47)和GGT升高组(n=58)。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明确影响CHF患者出现复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同GGT正常组相比,GGT升高组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更高(P<0.05);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和C-反应蛋白更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P<0.05)。CHF患者GGT水平与BNP(r=0.502)、NT-proBNP(r=0.389)、C反应蛋白(r=0.546)和NYHA分级(r=0.357)显著正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年龄(HR=1.05)、NYHA心功能分级(HR=5.22)、左心室射血分数(HR=3.29)、NT-proBNP(HR=1.71)及GGT(HR=1.50)是CHF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Kaplan-Meier曲线提示,GGT升高组中位无终点事件时间显著短于GGT正常组(P=0.03)。结论血清GGT水平与老年CHF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GGT升高是老年CHF患者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