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阻挡层

阻挡层

阻挡层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9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63860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现代材料动态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五届宝钢学术年会、2013年海峡两岸平坦化技术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研讨会等;阻挡层的相关文献由335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玉岭、王辰伟、张卫等。

阻挡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3860 占比:99.89%

总计:164048篇

阻挡层—发文趋势图

阻挡层

-研究学者

  • 刘玉岭
  • 王辰伟
  • 张卫
  • 荆建芬
  • 姚颖
  • 徐强
  • 王坚
  • 王晖
  • 蔡鑫元
  • 卞锦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连军; 刘建军; 潘国峰; 曹静伟; 夏荣阳
    • 摘要: 当技术节点降低至32 nm及以下时,为了缓解电阻-电容(RC)延迟导致的铜(Cu)互连器件可靠性差的问题,急需寻找新的阻挡层材料。与钽(Ta)相比,钴(Co)具有更低的电阻率、更小的硬度、与Cu更好的粘附性、在高纵横比沟槽中能实现保形沉积等优点。因此,Co成为取代Ta的有前途的衬里材料而被堆叠在氮化钽(TaN)阻挡层上。Co的引入可以降低阻挡层厚度和简化工艺过程。然而,当技术节点降低至10 nm及以下时,金属线宽度接近甚至小于Cu的电子平均自由程。由于侧壁和晶界处电子散射的增加,Cu的电阻率开始急剧增加。与Cu相比,Co的电子平均自由程更低且可以在阻挡层更薄的情况下工作。因此,Co成为替代中段制程(MOL)中接触金属W和后段制程(BEOL)中互连金属Cu的绝佳候选材料。Co的引入势必需要与化学机械抛光(CMP)以及CMP后清洗等相兼容的工艺。然而,与多层Cu互连Co基阻挡层CMP以及Co互连CMP相兼容的抛光液作为商业机密一直未被公开。同时,学术界对Co的CMP也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文就Co作为Cu互连阻挡层和互连金属的有效性及可行性进行了系统论述,重点综述了Co基阻挡层和Co互连CMP的研究现状,讨论了不同化学添加剂对材料去除速率、腐蚀防护、电偶腐蚀和去除速率选择性的影响。同时,本文对Co CMP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Co基阻挡层以及Co互连CMP浆料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况志祥; 马燕; 徐晨辉; 孔栋; 冯波; 樊希安
    • 摘要: Bi_(0.4)Sb_(1.6)Te_(3)热电材料和金属电极之间的阻挡层是热电器件稳定服役的控制性因素,本文以不同温度下退火后的高致密Ni箔和Bi_(0.4)Sb_(1.6)Te_(3)合金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扩散焊连接法在Bi_(0.4)Sb_(1.6)Te_(3)表面制备Ni层作为Ni/Bi_(0.4)Sb_(1.6)Te_(3)电极接头的阻挡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阻挡层进行物相分析,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观察和分析电极接头的界面形貌与元素分布。结果表明,在700°C退火后的Ni箔具有优良的防扩散效果,扩散厚度为9μm,用700°C退火后的Ni箔与Bi_(0.4)Sb_(1.6)Te_(3)扩散焊结合,获得13.19 MPa的结合强度。随Ni箔的退火温度升高,Ni/Bi_(0.4)Sb_(1.6)Te_(3)界面裂纹明显改善,这是由于随Ni箔退火温度升高,Ni与Bi_(0.4)Sb_(1.6)Te_(3)之间的晶格失配得到改善,从而使Ni层与Bi_(0.4)Sb_(1.6)Te_(3)的连接性能提高。
    • 摘要: 专利申请号:CN201811154054公开号:CN109181207A申请日:2018.09.29公开日:2019.01.11申请人:台州学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钼-锑溴化氧化石墨烯改性ABS复合阻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利用Sb-Mo/Br-RGO与ABS熔融共混制备获得ABS纳米复合阻燃材料,Sb-Mo/Br-RGO均匀分散在ABS基质中,石墨烯纳米片彼此连接形成阻挡层,可以明显提高ABS的阻燃性能,同时提升材料的抗拉强度,尤其当Sb-Mo/Br-RGO的添加量达到5.0wt%时,可以产生致密的残炭,材料遇到火焰或热流时,可有效抑制热量传递和隔离氧气,从而延缓传热以及热解挥发物逸出,大大提高阻燃性能,且抗拉强度可达68.4MPa。
    • 王晓铖; 曹菲; 南泽昊
    • 摘要: 随着微电子器件特征尺寸进一步缩小,传统的铜互连阻挡层技术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为解决传统铜互连阻挡层技术阻挡扩散性能弱的问题,铜合金自形成阻挡层技术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Cu(V)/SiO2/Si多层膜体系为研究对象,实现Cu(V)合金薄膜制备参数的优化设计。通过体系界面特性和电学特性的分析得出,溅射气压、溅射功率和靶基距这3个制备参数的变化对铜合金薄膜性质及合金体系的阻挡性能均有明显的影响。且当溅射气压为0.5 Pa、溅射功率为90 W、靶基距为60 mm时,制备的铜钒合金薄膜经退火后会自形成最优阻挡层
    • 史安然; 周宇轩; 沈云; 张伟; 叶迎华; 沈瑞琪
    • 摘要: 界面层的反应性是纳米含能复合薄膜(RMFs)制备中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纳米RMFs的反应性能。为了研究纳米Al/CuO RMFs在半导体桥上集成后的电爆性能,采用磁控溅射工艺制备了Al/CuO含能半导体桥(Al/CuO-ESCB)和Al/Cu/CuO含能半导体桥(Al/Cu/CuO-ESCB),研究了Cu层作为阻挡层对Al/CuO-ESCB电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Cu阻挡层可以缩短ESCB的临界激发时间,增加ESCB的燃烧时间。
    • 朱绍宽; 宋娅; 龙翔; 欧阳全胜; 邵姣婧; 石斌
    • 摘要: 通过将共沉淀法制备的钙钛矿型氧化物镧掺杂锡酸钡(LBSO)与多壁碳纳米管(MCNT)混合均匀,制成浆料,并利用刮涂法将其涂布在商业隔膜Celgard 2500(PP)表面构筑阻挡层,获得改性隔膜(LBSO/MCNT/PP)。基于该改性隔膜的锂硫电池在0.1C下具有高达1 433 mAh·g^(-1)的初始放电比容量,1C时300次循环后每圈容量衰减率为0.114%;当电流密度提高到3C时,仍具有764 mAh·g^(-1)的放电比容量,表现出优良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该阻挡层能够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
    • 杨堃; 孙小岚; 韩冬宁; 赵栋; 罗建
    • 摘要: 以HEDP(羟基乙叉二膦酸)作为铝合金阳极氧化的电解液对合金进行处理,可以显著提升零件的防腐性能,有助于在海洋条件下使用。通过正交试验并结合单因素试验确定了HEDP阳极氧化的最佳工艺参数:HEDP浓度0.3 mol/L,温度20~30°C,电流密度0.83 A/dm^(2),氧化时间60 min,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膜层结构的影响。根据最佳工艺参数阳极氧化膜的形貌分析得出阻挡层的厚度,并与硫酸阳极化阻挡层进行了厚度对比。
    • 王旭; 顾明; 廖锦城; 宋庆峰; 史迅; 柏胜强; 陈立东
    • 摘要: 热电元件的界面高温稳定性是决定热电器件服役性能和应用前景的重要因素,而阻挡层和热电材料之间的界面扩散和界面电阻则是评价热电元件高温稳定性的主要标准.为了进一步提升P型碲化铋热电器件的界面稳定性,本研究采用高通量筛选的方法选定适用于P型碲化铋的Fe阻挡层材料.通过一步烧结的方法制备了Fe/P-BT的热电元件,并系统研究了高温加速老化实验下的Fe/P-BT的界面微观结构的演变和界面电阻率的稳定性.在老化过程中,Fe/P-BT的界面连接良好且Fe-Sb-Te的三元扩散层的成分基本不变.扩散层厚度与时间的平方根成线性关系,生长激活能为199.6 kJ/mol.Fe/P-BT的界面电阻率较小且随着老化时间延长缓慢增大,在350°C老化16 d后仍然低于10μ?·cm2.基于界面扩散动力学的寿命预测表明Fe可以用作Bi0.5Sb1.5Te3热电元件的阻挡层材料.
    • 南泽昊; 曹菲; 王晓铖
    • 摘要: 为了找到合适的掺杂元素来制备半导体Cu互连结构,本文研究了Cu(V)/SiO2/Si体系以及Cu(V-N)/SiO2/Si体系.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Cu(X)/SiO2/Si体系,并对其微观结构、界面特性、电学特性等进行研究.在500°C退火后,在Cu(X)/SiO2/Si体系界面上发现有V元素的的析出,并且没有观察到明显的Cu和Si的互扩散现象,与纯铜相比热稳定性好,电阻率得到一定的改善.在引入N元素后,薄膜组织结构有一定的改善,并且在热稳定性和电阻率方面表现更优异.因此,在Cu中引入V元素以及氮化物的掺杂制备半导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摘要: 专利申请号:CN201810934638公开号:CN109119494A申请日:2018.08.16公开日:2019.01.01申请人:蚌埠兴科玻璃有限公司;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发明公开一种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铜钼合金背电极,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杂质阻挡层、金属导电层与硒阻挡层;杂质阻挡层为硅氧化物、硅氮化物、硅氮氧化物、Ti、Zr、Cr、V、Nb、Ta或Ni;金属导电层为Cu或Cu合金;硒阻挡层为单阻挡层或复合阻挡层,单阻挡层为钼、氧化钼或氮化钼,复合阻挡层由钼、氧化钼、氮化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层叠构成;采用磁控溅射在衬底上依次沉积各个结构层即完成制备;在以铜或铜合金为金属导电层的背电极中引入杂质阻挡层与硒阻挡层,杂质阻挡层能够阻止衬底中的杂质向铜铟镓硒薄膜光吸收层扩散;硒阻挡层能够阻止硒元素向金属导电层的扩散,避免了硒和金属导电层之间的反应,确保金属导电层的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