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界面特性

界面特性

界面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3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71414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耐磨材料大会、2015中国光伏大会暨第十五届中国光伏学术年会、第26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等;界面特性的相关文献由101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榕生、张鹏程、任振华等。

界面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71414 占比:99.61%

总计:71693篇

界面特性—发文趋势图

界面特性

-研究学者

  • 李榕生
  • 张鹏程
  • 任振华
  • 曾宪桃
  • 葛宇杰
  • 周上祺
  • 干宁
  • 李天华
  • 杨艳玲
  • 汪明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淑敏; 杜林
    • 摘要: 海盐气溶胶(SSA)是海洋与大气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表面活性有机物是SSA界面有机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膜的组分和形态变化对SSA的物理、化学和光学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改变SSA的大气过程。将Langmuir槽与红外反射吸收光谱(IRRAS)技术相结合,从宏观角度和微观层面综合监测了表面膜的分子排布和构象信息。以水-气界面的硬脂酸/油酸和硬脂酸/反油酸复合组分单分子膜体系为例,研究了SSA界面上长链脂肪酸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探究了不饱和度和双键构型对复合膜界面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trans双键构型的反油酸,油酸分子在cis构型双键位置的弯曲和折叠致使其具有更大的空间位阻,这使得它在单分子膜的挤压过程中会更大程度地阻碍硬脂酸分子的紧密排列。
    • 屈永龙; 倪万魁; 牛富俊; 穆彦虎; 张猛; 金鑫
    • 摘要: 在寒冷地区,粗粒土是路基、土石坝等工程主要填料,也在高寒山区斜坡上广泛分布。寒区高铁路基冬季冻胀病害和高海拔斜坡春季滑塌灾害等的防治与评价,均与冻融作用下粗粒土的力学特性密切相关。在查阅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从本构关系、物理特性、力学性质和界面问题等方面对寒区粗粒土力学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引入不同新理论建立了考虑剪胀性、颗粒破碎性、非线性和冻融效应等粗粒土特殊性的本构模型;明确了粗粒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水理性、热物理和电学特性;基于大型直剪试验、大型三轴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等手段深入研究了不同因素水平和应力条件下常温和冻融粗粒土的抗剪强度、变形规律以及作用机制;探讨了粗粒土-结构界面、冻-融界面的剪切力学特性及其与斜坡稳定性的关系;并且针对目前研究现状,对寒区粗粒土力学特性研究进行展望分析。
    • 曹宇; 刘超颖; 赵耀; 那艳玲; 江崇旭; 王长刚; 周静; 于皓
    • 摘要: 硫硒化锑薄膜太阳电池因其制备方法简单、原材料丰富无毒、光电性质稳定等优点,成为了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硫硒化锑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0%,极具发展潜力.本文针对硫硒化锑太阳电池中n/i界面引起的载流子复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硫硒化锑太阳电池的界面特性会受到界面电子迁移能力和能带结构两方面的影响.界面电子迁移率的提高能使电子更有效地传输至电子传输层,实现器件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的有效提升.在此基础上,引入ZnO/Zn_(1–x)Mg_(x)O双电子传输层结构能够进一步优化硫硒化锑太阳电池性能.其中,Zn_(1–x)Mg_(x)O能级位置的改变可以同时调节界面和吸光层的能级分布,在Zn_(1–x)Mg_(x)O导带能级为–4.2 eV,对应Mg含量为20%时,抑制载流子复合的效果最为明显,硫硒化锑太阳电池也获得了最佳的器件性能.在去除缺陷态的理想情况下,双电子传输层结构硫硒化锑太阳电池在600 nm厚时获得了20.77%的理论光电转换效率,该研究结果为硫硒化锑太阳电池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 李扬; 李妍; 李栋; 王诗然; 张列兵
    • 摘要: 搅打稀奶油是一类可搅打起泡的水包油乳液。作为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搅打稀奶油可作为呈味物质赋予食品良好的感官特性,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首先介绍搅打稀奶油贮藏期内常见的失稳作用,包括乳析、聚集、聚结、部分聚结及奥氏熟化,并阐述界面特性及脂肪球间的交互作如何影响搅打稀奶油的稳定性;其次介绍搅打稀奶油的搅打过程,阐述结晶特性、界面特性和液相蛋白特性如何影响搅打特性。本文可为搅打稀奶油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罗欣; 李文; 李宏
    • 摘要: 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Zr_(52)Cu_(32)Ni_(6)Al_(10)非晶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分析Zr_(52)Cu_(32)Ni_(6)Al_(10)合金的微观结构和熔化温度,采用座滴法测试Zr_(52)Cu_(32)Ni_(6)Al_(10)合金熔体与W之间的润湿性,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表征润湿界面形貌和相组成。结果表明:连续升温过程中Zr_(52)Cu_(32)Ni_(6)Al_(10)合金熔体在W基片上的润湿角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润湿过程包括一次快速铺展和二次缓慢铺展两个阶段;在890°C、930°C和970°C保温30min后,Zr_(52)Cu_(32)Ni_(6)Al_(10)合金熔体与W基片之间的平衡润湿角分别为10°、7°和5°,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润湿性,且温度越高,润湿性越好;Zr_(52)Cu_(32)Ni_(6)Al_(10)非晶合金熔体与W基片之间为反应型润湿,随着润湿温度升高,界面反应加剧,界面处生成的白色富W-Zr颗粒相逐渐增多。
    • 罗锋; 陈文静; 罗照洋; 吴谊彬
    • 摘要: 以EA4T钢车轴为研究对象,利用铁基粉末Fe314对EA4T车轴进行激光熔覆再制造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热影响区的相组成,讨论了激光熔覆EA4T钢热影响区微观组织转变,并测试了界面区域合金元素分布和界面微观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熔覆EA4T钢热影响区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组织,在接近界面区域奥氏体匀质化和碳化物的溶解过程很不充分,晶粒粗大;在热影响区的细晶区,其微观组织主要为马氏体和少量索氏体组织,且呈一定的方向性;另外在激光熔覆工艺条件下,EA4T钢热影响区所经历的最高温度对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起决定性作用,在结合区位置合金元素出现突变,晶粒取向明显,热影响区的抗剪切强度增加,但压入率降低。
    • 傅田; 赵国际
    • 摘要: 通过真空熔炼制备Sn-9Zn和Sn-9Zn-0.1Cr(质量分数/%)合金钎料,并利用单辊法得到快速凝固态Sn-9Zn-0.1Cr合金钎料,研究了微量铬添加和快速凝固对钎料显微组织、润湿性能、耐腐蚀性能,以及钎料/铜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层在85°C时效过程中生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0.1%铬能够抑制Sn-9Zn合金钎料中富锌相的聚集并细化共晶组织,提高合金钎料的最大润湿力并缩短润湿时间,抑制钎料/铜焊点界面IMC层的生成以及在时效过程中的过度生长;快速凝固态Sn-9Zn-0.1Cr合金钎料中富锌相呈颗粒状弥散分布于β-Sn枝晶中,组织更加细小均匀,耐腐蚀性能显著改善,但界面IMC层在85°C时效过程中的生长速率相比于熔炼态合金钎料略有增大。
    • 杨振宇; 闫家凯; 段艳华; 乔鑫; 孔志豪; 徐兴凤
    • 摘要: 为了探究大米蛋白酶解产物中乳化性较好的关键组分,采用酸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限制性酶解大米蛋白,分析表面疏水性、二级结构、乳化活性及乳液稳定性以探究不同酶解产物结构特性和乳化特性的关系;筛选最优乳化特性样品后对其超滤分离得到10 kDa组分,通过界面张力、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粒径、微观结构及贮藏稳定性等指标,探究不同分子量肽的界面特性和乳液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胰蛋白酶酶解产物的得率最高;与大米蛋白相比,除水解度为6%的胰蛋白酶酶解产物外,其他酶解产物的表面疏水性均降低;酶解后β-折叠显著降低,蛋白结构更加舒展;胰2%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10 kDa组分界面张力较小,界面层较厚,具有较好的乳液贮藏稳定性,表明分子量较大的肽更能有效地稳定乳液。
    • 张启航; 李佳霖; 谌继明; 王长浩; 杨波; 张弛
    • 摘要: 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reduced activation ferritic/martensitic,RAFM)钢及钒合金被认为是未来核聚变反应堆第一壁的候选结构材料,性能各有优劣,可满足近中期应用要求.采用热等静压技术在温度800°C、等静压压强150 MPa和保温时间2 h下实现V4Cr4Ti合金和CLF-1钢的固态扩散连接,对其界面微观组织、元素扩散特征以及抗剪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LF-1钢在距离连接界面120μm区域内出现脱碳层,而V4Cr4Ti合金侧存在宽度约1.5μm的高硬脆碳化物层;V4Cr4Ti合金/CLF-1钢连接界面无缺陷,接头室温抗剪强度最高达238 MPa.断口分析表明,断裂发生于靠近V4Cr4Ti合金侧的高硬脆碳化物层,断口表现出整体韧性,局部脆性断裂的特征.
    • 雷栋; 孙继星; 邱磊; 支青云; 任兴慧; 杨永旭; 张学敏
    • 摘要: 高速动车组车顶高压电缆终端运行在间歇性冲击性负荷环境,电缆终端内部缺陷加速发展,易引发绝缘破坏。文中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开展陡波冲击试验对比研究使用前后的电缆终端界面特性,结果表明:电缆终端使用后应力管与绝缘管交界处绝缘缺陷明显,在陡波冲击电压下缺陷暴露。建立电缆终端的电—热耦合模型,计算分析电缆电场及热场分布性。在运行电压下,电缆终端应力层及绝缘层交界处存在电场集中、接头处热场畸变明显,二者成为电缆终端的绝缘薄弱点,在频繁电热冲击作用下会加剧绝缘破坏,引发绝缘事故。研究结果为电缆终端的优化设计及制作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