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化率
金属化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7篇,主要集中在冶金工业、矿业工程、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970331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金属矿山、宝钢技术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2016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与节能减排研讨会、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中国废钢铁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学术会议等;金属化率的相关文献由636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志成、薛逊、吴道洪等。
金属化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70331篇
占比:99.98%
总计:970550篇
金属化率
-研究学者
- 曹志成
- 薛逊
- 吴道洪
- 张建良
- 沈峰满
- 郭汉杰
- 李永麒
- 韩跃新
- 高鹏
- 刘征建
- 姜鑫
- 朱荣
- 杨绍利
- 王欣
- 郑海燕
- 郭亚光
- CAO Zhi-cheng
- WU Dao-hong
- 任中山
- 孙永升
- 宋文刚
- 李林
- 李艳军
- 王敏
- 姜涛
- 孙瑜
- 董越
- 薛向欣
- 赵增武
- 赵红全
- 刘润藻
- 刘立伟
- 刘红召
- 周兰花
- 孙贯永
- 尹海生
- 张忠平
- 张捷宇
- 张旭
- 曹耀华
- 曾令军
- 朱仁良
- 李俊翰
- 李国峰
- 李守军
- 林金嘉
- 柏凌
- 王平
- 王永威
- 赵沛
-
-
洪汛海;
文明;
王储;
郭靖
-
-
摘要:
目前铌资源的研究大多处于常规加热阶段,因为能耗高、冷中心等问题无法广泛推广。微波加热技术是一种新型加热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冷中心等问题。借助微波马弗炉将铌精矿碳热还原反应与微波加热相结合,探究还原温度、配碳比及保温时间对铌精矿金属化率的影响,以及金属颗粒的成长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在碳热还原反应中优于常规加热,在微波加热下,还原温度为1100°C、保温30 min、配碳比为1时,金属化率达到94.84%;1000°C时NbC开始生成,1100°C时铌钛产物主要为(Ti,Nb)C,1300°C时,钛的产物主要以TiC形式存在。
-
-
-
张春静;
郭稳
-
-
摘要:
目前现状是金属化球团主要由电炉消耗,电炉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渣量增大、渣碱度偏低、出钢时间变长、电耗及石墨电极上升等问题,提升金属化球团质量不仅能够降低工序成本,且由于金属化球团含碳,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电炉冶炼周期和能源消耗,降低废钢熔点,有利于促进电炉的冶炼过程。
-
-
-
杨陶;
高鹏;
刘崇;
解成成;
刘纲;
张剑
-
-
摘要:
为充分利用高炉粉尘中的Fe、C等有价资源,对高炉粉尘还原提锌过程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与分析,并以烧结除尘灰、高炉重力灰和高炉布袋灰为主要原料进行还原提锌试验。结果表明,随还原温度的升高或配碳量的增加,球团的金属化率和脱锌率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为得到最佳的金属化率、脱锌率,应控制球团的还原温度为1200°C、碳氧摩尔比为1.40。
-
-
谷张涵;
柴先义;
李新;
吴宝国;
李志平;
徐其言
-
-
摘要:
以巴西铁矿粉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单一变量方法,以金属化率和黏结比为评价指标,研究还原温度、线速度、还原时间及矿粉粒径等工艺因素对巴西铁矿粉流态还原的影响,确定铁矿粉还原的最佳方案.采用扫描电镜表征还原后铁矿粉的表面形貌,分析铁矿粉黏结机理.结果表明:常压下还原巴西铁矿粉的最佳操作参数为还原温度1023 K、线速度0.6 m/s、还原时间50 min、矿粉颗粒粒径范围[0.15,0.18)mm;铁矿粉黏结的主要原因是生成的铁晶须相互勾连,导致颗粒团聚引起失流.
-
-
郑占一;
齐凤升;
刘中秋;
李宝宽
-
-
摘要: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并以收缩核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转底炉内燃烧、烟气流动、气体与冶金粉尘球团传热传质及冶金粉尘球团化学反应的全耦合数学模型,计算了中径36 m的转底炉内流场、温度场及冶金粉尘球团内铁氧化物的还原反应,重点分析了球团内部各种铁氧化物浓度及球团的金属化率.采用文献中球团在高温硅钼炉内进行的还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本文工况下,经过一个工作周期(25 min),炉膛内烟气流速随流动方向逐渐增大,转底炉中径处球团温度为1416.7 K,铁的浓度由3477.50 mol/m3增长至9719.94 mol/m3,冶金粉尘球团的金属化率最高可达90.85%,平均金属化率为81.42%.
-
-
-
张凯;
丁亚卓
-
-
摘要:
深度还原过程中铁颗粒粒度特征对后续分选指标有重要影响,以攀西地区某钒钛磁铁矿精矿为对象,通过单因素条件试验重点考察还原温度、还原时间、Na2CO3质量分数对铁颗粒长大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还原时间的延长及Na2CO3质量分数的增大,试样中还原铁含量增加,金属化率不断提高,铁颗粒大小不断增大.当还原温度为1000°C、还原时间为2 h、Na2CO3质量分数为15%时,还原铁含量为44.28%、金属化率为86.84%;在此还原条件下还原产品中+19μm粒级含量为53.29%,+53μm粒级含量达到了13.35%,进一步磨矿和磁选后金属铁的回收率可达93%以上.深度还原过程中铁颗粒长大经历了形核、长大、冷却三个阶段,最终还原形成的铁颗粒50%以上形成单体,剩余大量铁颗粒存在于矿物边缘或内部孔洞边缘,少量存在于矿物颗粒内部.
-
-
-
Liu Liwei;
刘立伟;
Zhao Libing;
赵礼兵;
Li Guofeng;
李国峰;
Li Chunnan;
李椿楠
- 《战略性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利用高峰论坛》
| 2020年
-
摘要:
以河北承德某铁品位为61.08%,TiO2品位为7.66%的钒钛磁铁精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钒钛磁铁精矿深度还原-磁选试验研究.考察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C/O摩尔比、CaCO3添加量对还原产物和分选指标的影响.在还原温度为1350°C、还原时间100min、C/O摩尔比2.5、CaCO3添加量为8%、磁选场强为85mT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全铁品位为87.19%、铁回收率为82.62%的磁性产品和TiO2品位18.76%、TiO2回收率为79.40%非磁性产品.由还原产物的金属化率与XRD分析得知,钛磁铁矿向铁氧化物、钛氧化物和金属铁的转化较难发生,适当增加CaCO3的用量,能促进钛磁铁矿向CaTiO3、铁氧化物和金属铁的转化.
-
-
-
ZHENG Hai-yan;
郑海燕;
SUN Yu;
孙瑜;
DONG Yue;
董越;
JIANG Xin;
姜鑫;
SHEN Feng-man;
沈峰满
- 《第一届河钢东大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试验室条件下钒钛磁铁矿配煤直接还原的特点,考察了还原温度、反应时间和配碳量对直接还原金属化率的影响,以及高温熔分的形貌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钒钛磁铁矿中Fe3O4先于FeTiO3被还原,采用直接还原可使铁优先还原为金属铁,钛仍以氧化物的形态存在;随着温度升高,球团金属化率均呈上升趋势,温度升高上升趋势减缓;反应时间控制在20min为宜,在C/O=0.9:1时,延长反应时间金属铁会被氧化.在C/O=1.1:1时,延长反应时间金属化率增加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铁连晶逐渐长大.
-
-
-
-
-
-
-
经文波;
李胜利
- 《2016年全国高炉炼铁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含铁冶金铜渣球团影响因素的直接还原炼铁实验,去掉NCP,提高焙烧温度,控制焙烧时间,有助于提高直接还原金属化率及还原铁粉品位和金属回收率.通过模拟72万吨铜渣直接还原针对高铁回收率、高品位和低料耗与低成本还原铁粉三种目标分析比较发现:单纯追求高回收率生产方式,料耗最大,效益不佳;生产高品位还原铁粉生产方式,铁回收率偏低,但效益最大;减少还原煤配比后对直接还原后DRI球团金属化率和金属回收率等影响不大;低料耗与低成本生产方式较经济,扩大炼铁资源应用范围和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适应国家节能减排要求,效益较好,实施意义重大.
-
-
孙昊延;
Ajala.A.A.;
王珍;
潘峰;
朱庆山
- 《2016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与节能减排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以直接还原-电炉熔分两步法短流程工艺综合利用钒钛磁铁矿资源为背景,结合钒钛磁铁矿自身、成分及矿相结构特性,对过程物相转变和杂质氧化物对钒钛磁铁矿气基直接还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依据理论和实验,分析了氧化还原过程中物相转变路径和元素分配规律,最终建立了还原势与平衡金属化率间的计算模型.同时利用预氧化方式调控物相强化还原,突破了原矿还原热力学限制,实现了中间产品金属化指标的优化提升,为钒钛磁铁矿两步法短流程工艺的节能提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最后对复合矿两步法短流程提取利用工艺进行了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