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热还原

碳热还原

碳热还原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806篇,主要集中在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1篇、会议论文77篇、专利文献342739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66种,包括2016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与节能减排研讨会、第二届铜渣综合利用技术专题研讨会暨项目对接会、2013年川渝蓉粉末冶金学术交流会等;碳热还原的相关文献由198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斌、戴永年、徐宝强等。

碳热还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1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7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42739 占比:99.83%

总计:343317篇

碳热还原—发文趋势图

碳热还原

-研究学者

  • 杨斌
  • 戴永年
  • 徐宝强
  • 刘大春
  • 郁青春
  • 马文会
  • 曲涛
  • 吴道洪
  • 蒋文龙
  • 李亚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洋; 张建良; 袁骧; 刘征建; 李飞; 郑安阳; 李占国
    • 摘要: 对铁酸锌非等温碳热还原反应动力学及其还原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还原后的铁酸锌团块物相分析(XRD)对其碳热还原的物相转变过程进行了解析,950°C时出现FeO_(0.85)·xZnO无定型物质,此时Fe^(3+)被还原成Fe^(2+).探讨了铁酸锌碳热还原过程转化率与转化速率的关系,该还原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二阶段的转化率变化最大(0.085~0.813).最后,通过等转化率法和主曲线拟合法对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铁酸锌碳热还原第二阶段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第二阶段的平均活化能为362.16 kJ·mol^(–1),且该阶段活化能为331.01~490.04 kJ·mol^(–1),变化较大,说明这一阶段发生的反应较为复杂,且各反应之间的活化能差异明显,二级化学反应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控速环节,并确定了第二阶段的主要控速方程.
    • 黄凯; 邢鹏飞; 魏冬卉; 王勃; 周仕博; 都兴红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硅灰的经济价值并减少环境污染,首先对硅灰回收利用制备硅铁合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及其热力学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炉内发生的反应过程,并将冶炼温度确定为1700°C;然后向硅灰中添加Fe粉及石油焦并经碳热还原反应成功冶炼出Si含量为34.85%的硅铁合金。合金成分主要是Fe和Si,且成分均匀、结构清晰。证实了硅灰碳热还原法制备硅铁合金的可行性,结果可为实现硅灰固废的回收利用提供一条新的工艺路线。
    • 王储; 文明; 洪汛海; 郭靖
    • 摘要: 利用高能球磨机和微波烧结炉研究机械活化对Nb_(2)O_(5)微波碳热还原的影响,对不同球磨时间、不同加热温度下Nb_(2)O_(5)的还原情况进行分析。使用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失重率等手段研究了Nb_(2)O_(5)的还原情况和微观组织形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烧结温度下,Nb_(2)O_(5)的失重率随球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球磨20 h,1200°C微波烧结时,可将大部分Nb_(2)O_(5)还原成NbC,并在球磨30 h,1400°C微波烧结时,成功制得金属铌。机械活化可以加快Nb_(2)O_(5)微波碳热还原的进程,降低反应温度。
    • 洪汛海; 文明; 王储; 郭靖
    • 摘要: 目前铌资源的研究大多处于常规加热阶段,因为能耗高、冷中心等问题无法广泛推广。微波加热技术是一种新型加热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冷中心等问题。借助微波马弗炉将铌精矿碳热还原反应与微波加热相结合,探究还原温度、配碳比及保温时间对铌精矿金属化率的影响,以及金属颗粒的成长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在碳热还原反应中优于常规加热,在微波加热下,还原温度为1100°C、保温30 min、配碳比为1时,金属化率达到94.84%;1000°C时NbC开始生成,1100°C时铌钛产物主要为(Ti,Nb)C,1300°C时,钛的产物主要以TiC形式存在。
    • 赵剑波; 马东来; 吕学明; 游志雄; 郑永兴; 吕学伟
    • 摘要: 采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Na_(2)CO_(3)作用下硅镁质型红土镍矿非等温碳热还原的动力学规律,确定了主要的动力学参数,查明了还原过程的物相变化。结果表明:添加Na_(2)CO_(3)可降低碳热还原开始温度约250°C,并加速碳的气化反应;碳热还原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α=0~0.15)、中期阶段(α=0.15~0.60)和衰变阶段(α=0.60~1.0)。初始阶段的活化能随着还原反应的进行由223 kJ/mol快速下降到76 kJ/mol,受二维扩散控制;中期阶段活化能先增加后降低,该阶段受化学反应控制;衰变阶段主要发生FeO及Fe_(2)SiO_(4)的还原反应,活化能由184 kJ/mol缓慢减小到132 kJ/mol,随后又增加到173 kJ/mol,该阶段受化学反应控制。与无添加剂相比,添加Na_(2)CO_(3)后极大地促进了红土镍矿的碳热还原,降低了整个过程的活化能。
    • 王勃; 周同; 丁旭; 郭志铖; 庄艳歆; 高帅波; 邢鹏飞
    • 摘要: 为回收利用硅灰,将硅灰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了SiC粉体。研究不添加切割废料时温度(1550、1650、1750、1850°C)对冶炼效果的影响。在较优冶炼温度基础上,研究了切割废料添加质量(分别为硅灰添加质量的5%、15%、25%、35%、50%)对制备碳化硅粉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冶炼温度为1750°C,此时产物中SiC含量为92.47%(w);切割废料最优加入量为硅灰添加质量的25%,得到的产物中SiC含量为95.36%(w)。切割废料加入量为硅灰添加质量的25%时,显著提高了产物中SiC的纯度,对实现两种固废共同回收利用,环境保护以及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周超杰; 张磊; 赵飞; 贾全利; 刘新红; 钟香崇
    • 摘要: 以锆英石、硼酸和炭黑为原料,在流通氩气气氛中于1500°C煅烧制备ZrB_(2)-ZrO_(2)-SiC复合粉体,研究了保温时间(分别为3、6和9 h)和添加剂AlF_(3)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0.5%、1.0%、1.5%、2.0%和2.5%)对合成产物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将锆英石在流通氩气气氛中于1500°C碳热还原可制备ZrB_(2)-ZrO_(2)-SiC复合粉体;ZrB_(2)、ZrO_(2)呈粒状,SiC呈纤维状。2)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ZrB_(2)的量逐渐增多,m-ZrO_(2)和SiC的量均逐渐减少,非氧化物ZrB_(2)、SiC、ZrC的总量逐渐增多。3)与未添加AlF_(3)的试样相比,添加0.5%(w)AlF_(3)的试样中m-ZrO_(2)量显著减少,ZrB_(2)的量显著增多,SiC的量有所减少;但随着AlF_(3)添加量从0.5%(w)增加到2.5%(w),m-ZrO_(2)的量逐渐增多,ZrB_(2)的量逐渐减少,SiC的量变化不大;AlF_(3)的适宜添加量应为0.5%(w)。
    • 张晓雪; 罗立群; 王洪阳
    • 摘要: 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对铜渣碳热还原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及铅锌脱除规律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铅锌脱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铜渣中的铅主要赋存于玻璃体中,而锌主要分布在铁橄榄石相中。碳热还原过程中焙烧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均促使铜渣中主要物相铁橄榄石分解为金属铁和二氧化硅固溶体,同时有效提高铅锌脱除率。铅脱除率与铁还原度间的线性关系较差,而锌脱除率与铁还原度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这主要是因为铅锌在铜渣中的存在形式不同。
    • 赵光琪; 刘建国; 孔鑫; 陈超; 刘佃磊
    • 摘要: 提升厨余垃圾厌氧反应器运行稳定性和物料产甲烷潜能是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手段。本研究选取赤泥、废铁泥、污水厂污泥和废木料为原料,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得到3种碳热还原铁基生物炭复合材料:碳还原赤泥(BC-ZVI1)、碳还原铁泥(BC-ZVI2)和碳还原芬顿污泥(BC-ZVI3),研究其作为添加剂对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与同类研究中常见的单独添加生物炭(BC)和零价铁(ZVI)相比,其中两种复合材料添加对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BC-ZVI1的促进效果最佳。在有机容积负荷(以VS计)为14.07 g/L,接种比I/S为1:2,BC-ZVI1投加量(以VS计)为0.4 g/g的条件下,BC-ZVI1组甲烷产率(以VS计)达到310.66 mL/g,比甲烷活性(以VS计)达到14.17 mL/(g·d),分别比单独添加BC和ZVI组提高36.57%、51.79%和64.77%、78.91%。BC-ZVI1对体系pH的缓冲、氨氮的去除以及丁酸向乙酸转化的促进作用是其促进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的主要原因。
    • 文明; 刘雅琦; 王笑南
    • 摘要: 针对白云鄂博铌精矿利用工艺的成本高、过程复杂、能耗大的特点,引入微波场,考察温度对铌精矿还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形貌及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场中铌精矿碳热还原反应机理属于三维扩散,动力学方程为y=1-(2/3)α-(1-α)^(2/3),表观活化能E_(a)=131.654 kJ/mol,微波加热相对于常规加热具有加快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活化能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