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量效关系

量效关系

量效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1篇、会议论文109篇、专利文献131968篇;相关期刊407种,包括环球中医药、吉林中医药、上海针灸杂志等; 相关会议75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暨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第六届学术会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国际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年医院药学分会学术年会暨世界中联中药专业委员会2014年国际学术会议等;量效关系的相关文献由259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伟、赵林华、朱向东等。

量效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1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109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31968 占比:99.37%

总计:132798篇

量效关系—发文趋势图

量效关系

-研究学者

  • 张伟
  • 赵林华
  • 朱向东
  • 傅延龄
  • 徐国良
  • 唐于平
  • 樊俐慧
  • 段金廒
  • 仝小林
  • 于同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同月; 宋斌; 雷烨; 李修洋
    • 摘要: 经方作为中医传承的精华一直被人们所沿用,但要提高临床疗效,药物用量亦是重中之重。历来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的说法。历代医家关于量效关系都有其认识,仝小林院士在继承经典的同时发展了独特的方药用量策略,系统的阐明了量与效的关系及临床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仝小林院士以经典名方为基础,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与实验相结合,为临床合理选择剂量、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这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中医药现代化,提高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走向国际市场,都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
    • 宋子威; 王暴魁
    • 摘要: 临床辨证、用药均为求疗效,中药处方是辨证思路的呈现形式,最终处方药味数量可多可少,药性可有毒或无毒,药量可大可小,不应因忌惮处方限制而牺牲疗效,亦不可因中药药量的模糊性而盲目追求疗效,大意用药。辨证用药是决定疗效的关键,药味、药量当随证而定。医者应致力于审慎辨证,充分了解药性,使药与证相合,精准用药,以最合适的药味、药量达到最理想的整体疗效。
    • 刘华; 李晓亚; 范小会; 崔伟锋; 范军铭
    • 摘要: 目的:运用FAS和PPS两种数据集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不同剂量的温胆生脉汤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探讨证、量、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剂量温胆生脉汤组和小剂量温胆生脉汤组,每组36例。常规剂量组给予温胆生脉汤(柴胡、黄芩、党参、麦冬、五味子、法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合欢皮、夜交藤、酸枣仁、远志、龟板、甘草片)温服;小剂量组中药用量是常规剂量组的1/6~1/5。药物由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颗粒剂药房统一配制。两组均1 d 1剂,分早晚2次以温开水冲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2周、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FAS数据集分析显示,常规剂量温胆生脉汤组痊愈6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28%(33/35);小剂量温胆生脉汤组痊愈1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0.59%(24/34)。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夜醒次数、醒后感觉分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总睡眠时间、醒后感觉分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两种剂量温胆生脉汤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均有较好疗效,均可降低Spiegel睡眠量表积分,改善程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小剂量方药对失眠特定阶段或特殊类型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 丁佳璐; 包科颖; 王邦才
    • 摘要: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王邦才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四十余年,在潜研典籍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充分注重黄连的量效关系,随证施量,合理配伍,治疗痞证、泄泻、消渴等证,屡获良效。现撷验案三则,以飨同道。一、清热消痞,健胃助运黄连,大苦大寒,用量过大,易伤胃败胃。
    • 郝建伟; 薛春宜; 曹永长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灭活疫苗不同抗原含量对仔猪感染的保护作用。测定不同浓缩倍数PEDV感染性病毒粒子数和病毒粒子总数,用不同浓缩倍数抗原分别制备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利用ELISA抗体检测方法、中和试验、ELISPOT方法测定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产生情况,筛选合适抗原含量疫苗进行仔猪免疫并测定抗体,利用攻毒试验研究浓缩疫苗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当抗原含量达8×10^(6) pfu·mL^(-1)以上时,灭活疫苗能有效刺激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以2 mL含8×10^(6) pfu·mL^(-1)抗原的灭活PEDV疫苗免疫仔猪可抵抗PEDV攻毒引起的腹泻及连续排毒,相较于总病毒粒子数,感染性病毒粒子数与抗体产生呈显著相关(r=0.9981),中和效价与仔猪保护呈显著相关性(|r|=0.9747)。PEDV灭活疫苗可以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其中感染性病毒数量是提升抗体水平的关键因子,抗体滴度作为一项体液免疫的指标是判断免疫保护的重要参考。
    • 马瑞; 符文彬
    • 摘要: 灸量的控制是影响灸法疗效的核心因素,对于形成灸法的标准化、探寻疗效的最优化、阐述疗法的科学性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本文整理了近20年来研究者们依据时间、温度、操作方法、灸感等不同角度对构成灸量和灸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艾灸疗法的量效规律进行了初步总结。
    • 于同月; 赵林华
    • 摘要: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赤小豆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6~250 g,常用量为15~30 g,散剂的剂量为0.25~7.5 g,其作为药膳时应用剂量为50~250 g,但大剂量应用时多以去豆饮汤为主(用50~100 g时未标明服用时长及不良反应,250 g应用时早晚服用,连服3~5天,未标明具体服法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利水消肿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等,为10~250 g,作为药膳时应用剂量为50~250 g,服用方法多为去豆饮汤(用50~100 g时未标明服用时长及不良反应,250 g应用时早晚服用,连服3~5天,未标明具体服法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清热解毒治疗肠痈、皮肤病(湿疹、痤疮等),汤剂用量为9~30 g,散剂用量为0.25 g;健脾化湿除满治疗腹胀、溃疡性结肠炎、高脂血症等,汤剂为6~45 g,散剂为7.5 g;养血活血治疗不孕、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等,为20~45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水消肿常配伍薏苡仁;清热解毒常配伍连翘;健脾化湿除满常配伍槟榔;养血活血常配伍当归。
    • 李成龙; 张利达; 韩为; 计海生; 茅伟; 张鑫; 王颖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温针灸治疗主观性耳鸣(ST)的临床疗效,探究温针灸治疗ST的适宜灸量。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温针灸A组(29例)、温针灸B组(31例)、温针灸C组(30例)。3组患者均予甲钴胺营养神经基础治疗,并针刺患侧听会、翳风、风池、百会与双侧中渚、侠溪,听会、翳风分别行1壮、3壮、5壮温针灸。比较3组治疗前后耳鸣残疾量表(THI)评分、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气导平均听阈水平,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THI、TEQ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后,3组气导平均听阈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温针灸A组总有效率为69.0%(20/29),温针灸B组总有效率为87.1%(27/31),温针灸C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温针灸B组和温针灸C组总有效率优于温针灸A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ST疗效明确,可有效缓解耳鸣,改善听力损伤。不同灸量对疗效的影响较显著,温针灸治疗ST的适宜灸量建议为3壮。
    • 钟云青; 王秀峰; 但晓霞; 杨树栋; 王丽
    • 摘要: 目的:观察款冬花散对支气管扩张症痰热蕴肺证模型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款冬花散自身对照组、模型组、罗红霉素组、款冬花散干预组(低、中、高剂量),每组10只。采用绿脓杆菌液气管注入制备支气管扩张症动物模型。采用款冬花散干预2周后取材,观察肺组织形态改变、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三烯B4(LTB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肺组织LTB4、TNF-α、IL-8、IL-10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气道肺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BALF、肺组织的LTB4、TNF-α、IL-8、IL-10含量及mRNA表达增加(P<0.01)。款冬花散能降低气道肺组织炎症程度,减轻BALF中的LTB4、TNF-α、IL-8、IL-10水平,下调肺组织LTB4、TNF-α、IL-8、IL-10 mRNA表达,且以高剂量组较为明显(P<0.01)。结论:款冬花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支气管扩张症痰热蕴肺证模型大鼠气道炎症状态,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趋势。
    • 张君合; 潘赐明; 荆玉斐
    • 摘要: 背景干姜配附子是仲景经方的经典药对之一,临床使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常有回阳救逆之功效。目的 探讨《伤寒论》对干姜、附子证治分布规律与量效关系。方法 分析《伤寒论》中附子、干姜两味中药的气味及其在不同方剂中的证治规律、配伍特色和量效关系。结果 治疗的前12位(频次≥2)症状由多到少依次是:下利(8次)、呕(7次)、发热(4次)、烦(4次)、厥逆(4次)、脉微(4次)、腹痛(2次)、脉沉(2次)、小便不利(2次)、咳(2次)、头痛(2次)、身疼痛(2次)。在《伤寒论》中,干姜使用24方(次),十两1方;三两9方;二两5方;一两半3方;一两5方;六铢1方。附子23方(次),其中六两1方;一两1方;三枚2方;两枚2方;一枚17方。两者配伍使用12方,用以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结论 干姜、附子的临床应用广泛,剂量不同,其作用亦不同。仲景在治疗疾病时,其方中干姜、附子的单用剂量、配伍关系、随证加减等,极重视人体阳气,值得临床治疗患者时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