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清热燥湿

清热燥湿

清热燥湿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187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光明中医、吉林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第十三次中医药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学术交流会、山东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等;清热燥湿的相关文献由514位作者贡献,包括施洋、李旭东、杨志军等。

清热燥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5.9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187 占比:94.01%

总计:4454篇

清热燥湿—发文趋势图

清热燥湿

-研究学者

  • 施洋
  • 李旭东
  • 杨志军
  • 杨秀娟
  • 胡献国
  • 苏建东
  • 鲍恩东
  • 严轶东
  • 刘铁军
  • 刘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灵辉; 张喜奎(指导)
    • 摘要: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解方剂之代表方。全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升清降浊,疏利肝胆,和解少阳的功效。方中柴胡苦平升散,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苦寒降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柴芩相伍,升散清泄,解郁退热,为和解少阳的基本药对。半夏、生姜辛温,消痞化痰散结,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甘缓补虚,益气扶正。全方辛开苦降,寒热并调,攻补兼施。
    • 丁佳璐; 包科颖; 王邦才
    • 摘要: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王邦才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四十余年,在潜研典籍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充分注重黄连的量效关系,随证施量,合理配伍,治疗痞证、泄泻、消渴等证,屡获良效。现撷验案三则,以飨同道。一、清热消痞,健胃助运黄连,大苦大寒,用量过大,易伤胃败胃。
    • 谷红苹; 倪约翰; 康年松
    • 摘要: 中医里“浊”与“清”对立存在,一般以“清”为阳,“浊”为阴。“清”一般与“轻”连用;“浊”一般与“重”连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马伟明主任中医师认为:质地重浊而能沉降下气,性味滋腻而能滋填真阴,味苦性寒而能清热燥湿,味厚入络而能豁痰活血等归属浊药。若病久正气已伤,虚邪留恋,非重浊之品则邪恋不祛,投之则又恐伤正闭门;若正邪交争,纠结难解,祛邪怕伤正,扶正怕留邪。进退维谷之际,马老师以“浊药轻投法”方能徐图祛邪而不伤正气。轻投,存在五种含义:一为炮制矫性而存效,二为配伍增效并制弊,三为择药量少以减烈,四为少煎频服至病所,五为浸泡取汁防壅滞。笔者侍诊数载,自知此理高妙,撷取点滴,抛砖引玉。
    • 周一多; 易浩然; 贾明艳; 张全辉; 晏燕
    •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腹痛腹泻、便下黏液和脓血,并伴有里急后重感为主要临床症状,还有30%的患者伴有关节、肝胆、眼部等肠外表现[1],病变范围主要累及结肠、直肠。在临床上任何程度的轻中度UC,氨基水杨酸制剂都是首选的治疗方案[2],也可以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或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重度UC患者也可采用手术治疗[3]。但是以上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存在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治疗费用较高、患者依从性较差等。
    • 强睿; 吕文良; 姚子昂; 张丽丽
    • 摘要: 基于吕文良教授学术思想,探讨“三黄”组合思路及其在肝病中的应用。三黄组合由黄芩、黄连、黄柏组成,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癌等诸多肝脏疾病中。吕文良教授认为湿热内蕴、毒邪内积是肝病的关键病机之一,湿热、毒邪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无论病程长短,湿热、毒邪始终贯穿于其中。“三黄”味苦、气寒,具有清热燥湿,直折邪毒之功,靶向性强,兼顾三焦,药精效著,不论何种肝脏疾病或同一病种的不同阶段,凡符合三黄病机,皆可应用,拓宽了三黄组合的适用范围。并结合现代研究,为三黄组合思路在肝病中的应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 常明亮; 常炳文
    • 摘要: 病例1:患者姚某,女,30岁。2019年8月就诊主诉:自幼好发荨麻疹,约每年发作一次。2017年夏季户外旅游后,荨麻疹复发,多次西医就诊一直未愈,几乎每日午后风团大作,瘙痒异常,需开水烫洗方可短暂性缓解。诊见面目焮肿,全身风团密布,色红,恶风,脘腹隐痛,恶心,大便溏,舌质红,苔白腻,咽红,脉濡。治用清热燥湿、散风止痒,方用以厚朴10 g,苍术10 g,陈皮10 g,甘草10 g为主方的消疹汤,加蛇蜕10 g,苦参15 g,蚤休10 g以加强止痒、燥湿、清热熄风之力。
    • 郭利平
    •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换、养生意识增强及诊断方法的日新月异,以2型糖尿病就诊的人群不再以“三多一少”的消渴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肥胖、口甜、腹胀、甚至腹泻等“脾瘅”症状为主。“脾瘅”的基本病机为“内热中满、脾虚胃热”,经方葛根芩连汤具有清热燥湿,醒脾生津之功,应用于2型糖尿病早期的“脾瘅”患者临床效果显著,与单用降糖药物相比,联合用药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葛根芩连汤无论是药物单体还是汤剂本身,均可通过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肠道菌群、缓解并发症等途径控制血糖,缓解症状,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及通路并不明确。目前研究偏重炎症机制及对胰岛素病理的改善,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对调节肠道菌群、糖尿病并发症及其他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
    • 郭旭光
    • 摘要: 1湿疹1.1双黄蜜粥方验方:黄连15g,黄芩10g,大米60 g,蜂蜜适量。用法:前2味水煎取汁,加入大米煮成粥,加蜂蜜拌匀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用。功效:清热燥湿。适用于急性湿疹。1.2湿疹蜂蜜方验方:蜂蜜适量。用法:将蜂蜜放入杯中,加适量水溶化,调匀涂敷患处,每日2~3次。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疹。
    • 蒲昭和(点评)
    • 摘要: 取花椒20克,放入200毫升食用白醋内,浸泡3天后备用。使用时取棉签蘸花椒醋浸液搽足癣创面后,再用鸡蛋清外涂在上面,每日3次,连续外搽外涂2~3周即可治愈。四川彭州胡佑志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糜烂性足癣俗称“湿脚气”,为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其主要表现为: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流黄水,或红肿溃烂蜕皮等。中医治疗以清热燥湿、温化止痒等为主。
    • 安玉秋; 王惠娟
    • 摘要: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集中药口服或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处方,运用统计软件对中药频率、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及聚类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41则处方、151味中药,使用频次居前十的为黄连、地榆、甘草、黄柏、白头翁、木香、黄芩、白芍、三七、白及;药味主要为苦、甘、辛;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脾、肺、胃、心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处方中常用药对以黄连-木香、黄连-黄芩、甘草-白芍、黄连-白芍等为主;中药聚类可分为4类。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用药药味多为苦、辛、甘,药性多以寒温并见,意在清热燥湿、健脾益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