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证治规律

证治规律

证治规律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6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64963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环球中医药、江西中医药、山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二次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等;证治规律的相关文献由653位作者贡献,包括章浩军、张建英、乔磊等。

证治规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64963 占比:99.60%

总计:65224篇

证治规律—发文趋势图

证治规律

-研究学者

  • 章浩军
  • 张建英
  • 乔磊
  • 张明
  • 杨胜林
  • 聂坚
  • 范文东
  • 陶晓华
  • 付春梅
  • 周冉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小雨; 郭锦晨; 朱喜英; 朱茂萍; 潘垒; 高兵; 刘龙民
    • 摘要: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新安王氏内科中风病的证治规律。方法 依照“十二五”《中医内科学》第3版中风病标准收集整理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中有关中风的病案,总计录入252例,建立王氏中风病医案数据库,并对其中的证候和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得到药物频次、证候频次及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以及各类证型与药物的关联结果。结果 所用药物频次前5味为豨莶草、当归、远志、黄芪、牡蛎,证候频次前5位为脉濡弦、舌强言蹇、麻木、头晕、口舌歪斜,证型频次前3位的中风证型为风阳上扰证、肝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结论 新安王氏内科对于中风的典型证候有与之相应的单味药和药对,并且中风各证型均有关联药物。证候与药物之间的各种关联体现了新安王氏流派以肝肾为本,培补肝肾、益气活血通络为核心的独特用药特色。
    • 吕瑞民; 李吉; 乔美君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杂表现。
    • 赵玉珂; 陆峰
    • 摘要: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我国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经标准西医治疗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但死亡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此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变机制复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临床症状不突出,诊治因此更加困难。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理念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或中医特色疗法对其整体功能进行调节,或许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中医学将辨证论治和整体与局部、病证结合,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变症状特征,中医药的参与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整理中医防治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该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等方面进行阐释和总结,做如下叙述。
    • 张君合; 潘赐明; 荆玉斐
    • 摘要: 背景干姜配附子是仲景经方的经典药对之一,临床使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常有回阳救逆之功效。目的 探讨《伤寒论》对干姜、附子证治分布规律与量效关系。方法 分析《伤寒论》中附子、干姜两味中药的气味及其在不同方剂中的证治规律、配伍特色和量效关系。结果 治疗的前12位(频次≥2)症状由多到少依次是:下利(8次)、呕(7次)、发热(4次)、烦(4次)、厥逆(4次)、脉微(4次)、腹痛(2次)、脉沉(2次)、小便不利(2次)、咳(2次)、头痛(2次)、身疼痛(2次)。在《伤寒论》中,干姜使用24方(次),十两1方;三两9方;二两5方;一两半3方;一两5方;六铢1方。附子23方(次),其中六两1方;一两1方;三枚2方;两枚2方;一枚17方。两者配伍使用12方,用以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结论 干姜、附子的临床应用广泛,剂量不同,其作用亦不同。仲景在治疗疾病时,其方中干姜、附子的单用剂量、配伍关系、随证加减等,极重视人体阳气,值得临床治疗患者时借鉴。
    • 郑鑫卓; 李尚点; 刘丹; 徐春军
    • 摘要: 目的:基于异病同治的中医治则,挖掘关幼波教授在肝病诊治中的辨证及遣方用药特点,探索关幼波教授辨治肝病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关幼波教授治疗肝病的医案,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关联分析等,总结关幼波教授辨治肝病的常见证候及相应治法、用药等规律。结果:关幼波教授辨治肝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脾、胆、肾,病性以虚、湿、热、瘀为主;常见中医证候有肝胆湿热证、气虚血滞证、气血两虚证、肝郁血滞证、阴虚血热证、肝肾阴虚证等;治法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痰、补气养血、活血解毒、舒肝解毒、滋补肝肾等;关联分析所得常用药对8对、中医证候-中药组合10类。结论:关幼波教授辨治肝病重视正邪关系,多从湿、热、瘀、虚着手,辨证时主张十纲辨证、正邪兼顾,治疗上重视调理气血、中州当先、活血化痰等。
    • 高原; 呼兴华; 卢芬萍; 丁辉; 李耀辉; 许建秦
    • 摘要: 目的:探索"酒伤"所致内伤湿病的证治规律。方法:搜集并整理中华医典(5.0)、中国知网(CNKI)、大医医学搜索、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酒伤"相关医案,将医案进行规范处理后,建立"酒伤"内伤湿病数据库,将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借助软件分析系统,剖析"酒伤"内伤湿病医案中的常见疾病、主要证型、治则治法、常用药物、常用药物组合。结果:纳入医案共101则,涉及证型30种,82种症状,11种舌象,治则治法63种,中药212味;常见疾病为泄泻(16)、呕吐(9)、咳嗽(7)、黄疸(6)、胃痛(5)、呕血(5)等;症状以大便次数多(19)、大便稀(19)、呕吐(17)、食少(16)、咳嗽(12)、头昏(11)、发热(11)为主;舌象中舌质以淡白舌(34)、红舌(30)、淡红舌(12)为主,舌苔以白腻苔(21)、黄腻苔(16)、薄白苔(12)为主;证型以湿浊内盛(29)、脾胃阳虚(21)、痰湿蕴肺(19)、湿郁化热(11)、肝失疏泄(8)、脾肾阳虚(7)为主;常见药物为茯苓(56)、白术(32)、甘草(31)、半夏(27)、陈皮(22)等;关联分析得出频数较高的药物组合为"白术-茯苓"(24)、"半夏-茯苓"(22)、"甘草-茯苓"(20)、"陈皮-茯苓"(17)、"半夏-陈皮"(14)。结论:关于"酒伤"所致内伤湿病,历代医家立足中焦气机升降,囊括三焦祛湿基本治法,尤以温阳祛湿、清热利湿、淡渗利湿、理气化湿、降逆止呕、芳香化湿、健脾益肾等为主。
    • 张建英; 李丽萍; 聂坚; 梁玲
    • 摘要: 清末民国时期云南名医沈士真所著的《中医理法针药全书摘要》第三十九章对头痛进行了专篇论述。对《黄帝内经》中散在的关于头痛的论述,按照头痛证治规律、六经头痛、外感头痛、厥头痛、其他主症伴发头痛的顺序加以系统分类整理,并分别补充以详实的针法、灸法及取穴、内治外治方药及具体用法、随症加减等,体现了沈氏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尊崇和丰富的针灸用药经验,对中医临床诊治头痛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马小俊; 陈澈; 王全年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中华医典》中所包含的先秦至民国产后抑郁治疗的相关文献挖掘及研究分析,探索产后抑郁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产后抑郁的临床治疗提供文献学依据。方法 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数据库,检索古籍中与产后抑郁相关的文献,利用python 3进行关联分析并利用Gephi建立复杂网络,并对其进行挖掘和数据处理,分析中医历代医家治疗产后抑郁的用药规律。结果 纳入医案516个,方剂232首,药物共计156种,使用药物总次数共2005次。按性味归经对药物进行分析,发现性温(1046次)、味甘(1332次)、归于心经(1023次)的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关联分析得到核心药对22对、药组20组、药团4项。基于关联分析结果,通过Gephi 0.9.2软件运算,得到核心药物40味。关联分析得到人参-甘草、甘草-半夏-茯苓、茯苓-陈皮-甘草-半夏等可能为治疗产后抑郁的核心药对、核心要组及核心药团。分析核心药物网络,总结得出以八珍汤、丹栀逍遥散、甘麦大枣汤、二陈汤、柏子养心汤、天王补心丹、独活寄生汤为代表的产后抑郁治疗方药和以补益气血法、疏肝解郁法、养心安神法、燥湿化痰法、补心益肾法、益气镇惊法、补益肝肾法为代表的常用治法。结论 古代医家治疗产后抑郁的方剂主要以补益为主,常用八珍汤、丹栀逍遥散、甘麦大枣汤、二陈汤、柏子养心汤、天王补心丹、独活寄生汤等方。
    • 李云虎; 田凤艳; 王春勇; 李东; 李焕芹
    • 摘要: 目的:通过对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证治规律。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门诊的85例柴胡桂枝干姜汤病例资料所记录的舌象、脉象、症状以及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分别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结果:频数排前10位的症状分别是夜寐不安、畏寒、口干、喜热食、大便溏薄但头汗出、胸胁胀满、脘痞、入睡难和疲乏,症状聚类分析显示喜热食但头汗出、大便溏薄之间的关联性最强,其次为夜寐不安、口干和畏寒;弦脉出现频率最高占70.6%,舌淡白、苔薄白为最常见的复合舌象占35.3%;病位与病性证素聚类分析显示脾胃与阳虚的关联性及胆与热的关联性较强,多兼有痰湿、停饮而阴虚少见。结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以阳(气)虚为主是本方证的病机特点,胆热脾寒是本方最常见的病机形式,常兼有痰湿、停饮。
    • 柳树英; 俞小艳; 王雨榕; 周伟; 石丽丽; 王晓萍; 罗向霞(指导)
    • 摘要: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温阳法的辨证要点及用药规律。方法:以“温阳法”“医案”“中医”“中药”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及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5中有关温阳法的医案;各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6月30日;采用模糊检索方式,以保证查全率,同时进行二次引用参考文献查询;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3.0)分析温阳法的辨证要点及用药规律,总结核心处方,挖掘新处方。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400篇,收录医案635条,涉及方剂631首、中药672味、症状1108个;“温阳法”治疗的高频疾病为水肿、不寐、心悸、泄泻、胸痹;高频证型为脾肾阳虚;高频治法为益气温阳、温阳散寒;主要症状有怕冷、乏力、肢冷、纳差、气短等;高频药物为茯苓、桂枝、白术、黄芪、炙甘草、制附子、当归、党参、干姜、甘草等,药物主治以补虚为主。结论:应用“温阳法”的高频证型、高频症状和核心药物、核心处方均体现了历代“温阳法”治疗相关病症的组方原则以“益气温阳”为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