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速效养分

速效养分

速效养分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9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608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1年中国崇左蔗糖业发展大会、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EAM)国际会议、2009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学术研讨会等;速效养分的相关文献由106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世亮、柴仲平、丁阔等。

速效养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5 占比:9.5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608 占比:90.24%

总计:2890篇

速效养分—发文趋势图

速效养分

-研究学者

  • 刘世亮
  • 柴仲平
  • 丁阔
  • 侯彦林
  • 刘芳
  • 张艳
  • 王雪梅
  • 范富
  • 萨如拉
  • 陈波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田利; 杨小兵
    • 摘要: 5月是露地大樱桃果实生长的重要时期,是决定楼桃产量和品质的芳键时期,此时进行科学管理,对提高大櫻桃栽培效益非常重要。现将大樱桃5月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施促果肥。大櫻桃果实生长时间短,结果后对养分需求量大,生产中应在坐果后补充速效养分,以快速补充树体营养,保证结果所需养分,促进产量提高。
    • 袁在翔; 关庆伟; 李俊杰; 韩梦豪; 金雪梅; 陈霞
    • 摘要: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城市森林的生态系统构建和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以紫金山马尾松-栎树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Quercus variabilis, PQ)、马尾松-枫香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Liquidamabar formosana, PL)、朴树-糙叶树混交林(Celtis sinensis×Aphananthe aspera, CA)、栎树-枫香混交林(Quercus variabilis×Liquidamabar formosana, QL)和枫香纯林(Liquidamabar formosana, LF)等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林分下土壤质地、养分和速效养分等理化特征。结果表明:(1)混交林的土壤和枫香纯林相比,混交林的土壤pH值和土壤密度较低,含水率和粉粒比例较高。(2)马尾松-栎树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和朴树-糙叶树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高于或显著高于栎树-枫香混交林和枫香纯林,铵态氮质量分数则低于或显著低于栎树-枫香混交林和枫香纯林。(3)林分类型、土层深度、林分密度和林龄是影响紫金山土壤理化性质的关键因子。因此,由马尾松为先锋树种演替形成的马尾松-栎树、马尾松-枫香等针阔混交林与地带性朴树-糙叶树混交林都具有良好的土壤质地、养分状况及其可利用性。
    • 邱黛玉; 杜毛笑; 巫蓉; 任凤英; 陈垣; 胡芳弟
    • 摘要: 目的:以连作党参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索连作对党参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比轮作与连作茬党参根际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动态,以明确连作对党参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连作和轮作茬的土壤pH值变化不明显;收获期连作茬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轮作茬低9.46%,连作土壤中的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轮作茬低20.42%、17.63%和7.30%;收获期连作党参根际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及蔗糖酶的活性也分别较轮作茬低9.79%、4.51%、13.79%和23.72%。结论:党参连作过度消耗了土壤养分,降低了土壤中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含量,打破了土壤养分间的平衡;连作降低了土壤酶活性,影响了土壤养分的转化,从而间接影响了党参对养分的吸收,导致了党参的生长障碍。
    • 朱宣霖; 朱长伟; 陈琛; 李洋; 牛润芝; 姜桂英; 杨锦;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 摘要: 本研究以豫北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轮耕模式对不同深度土壤速效养分与可溶性有机碳结构特性的影响,以筛选适合豫北潮土的轮耕模式。本研究于小麦季实施5种不同的耕作模式, 3年为一个周期:1)连续旋耕(RT-RT-RT);2)深耕-旋耕-旋耕(DT-RT-RT);3)深耕-旋耕-条旋耕(DT-RT-SRT);4)深耕-条旋耕-条旋耕(DT-SRT-SRT);5)深耕-条旋耕-旋耕(DT-SRT-RT)。测定并分析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腐殖化程度、有机质分子量与聚合度、疏水组分比例、芳香化程度与分子量。结果显示,各处理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0~40 cm土层。相较于RT-RT-RT,轮耕处理对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DT-SRT-RT处理对各指标的影响最为突出,具体表现为DT-SRT-RT处理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层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P<0.05),最高增加17.8%、17.2%和19.6%。在0~40 cm土层中, DT-SRT-RT处理较RT-RT-RT最高增加了20.2%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P<0.05)、53.1%腐殖化程度和27.4%疏水组分比例(P<0.05)。DT-RT-SRT处理较RT-RT-RT处理显著增加20~30 cm土层芳香化程度与分子量(P<0.05),最高增加21.0%, 10~30 cm土层有机质分子量与聚合度显著降低36.7%(P<0.05)。土层深度与轮耕处理的单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均显著影响土壤速效养分和可溶性有机碳及其结构特性(P<0.05)。所有处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综上所述,相较于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条旋耕-旋耕模式(DT-SRT-RT)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可溶性有机碳的结构复杂性,推荐为豫北潮土区适宜的轮耕模式。
    • 陈婷; 李廷亮; 张晋丰; 刘洋; 王嘉豪; 吕卓呈
    • 摘要: 明确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土壤养分含量现状,为当地土壤养分调控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依据2019年山西省统计年鉴,选取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原平市和寿阳县,以及山西"农谷"建设区太谷县,作为研究典型代表区,根据各县土壤类型、地形特征以及种植区划,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磷、6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及其10个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玉米种植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4.10~53.98 g/kg,平均值为17.52 g/kg,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集中在10~20 g/kg,样点所占比例为63.78%,整体处于较缺乏至中等水平;土壤硝态氮含量为4.97~37.51 mg/kg,平均值为19.79 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为3.17~74.12 mg/kg,平均值为22.64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58.81~517.02 mg/kg,平均值为220.42 mg/kg,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总体比较丰富。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土壤中有效铜(Cu)含量为0.24~6.00 mg/kg,平均值为1.26 mg/kg;有效锌(Zn)含量为0.17~5.30 mg/kg,平均值为2.07 mg/kg;有效镍(Ni)含量为0.05~1.30 mg/kg,平均值为0.31 mg/kg;有效铁(Fe)含量为2.60~29.57 mg/kg,平均值为9.40 mg/kg;有效锰(Mn)含量在0.97~37.90 mg/kg,平均值为17.42 mg/kg;有效硒(Se)含量为11.99~85.24μg/kg,平均值为30.43μg/kg。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效态Cu、Zn、Fe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有效态Fe、Mn、Ni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Se则与其他养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山西省现阶段玉米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处于较缺乏至中等水平,土壤氮、磷和钾速效养分以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呈中等到较丰富水平,因此,山西省玉米生产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有机培肥管理。
    • 赵燕; 葛玉萍; 何军; 刘玉洁; 王玉
    •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行间种植黑麦草对宁杞7号枸杞地土壤营养环境的影响,试验包括全园清耕管理(CK)和行间栽培黑麦草(T)两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处理T分别使枸杞行内和行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8.78%和降低2.67%,土壤pH值降低0.17和0.05,土壤含水量降低15.61%和升高78.58%,土壤容重降低0.68%和8.61%;处理T分别使枸杞行内和行间土壤碱解氮含量降低26.42%和32.43%,土壤速效磷含量升高7.12%和14.87%,土壤速效钾含量降低23.93%和58.48%;处理T分别使枸杞行内和行间土壤脲酶活性升高82.67%和19.18%,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101.00%和14.22%,蔗糖酶活性升高77.67%和69.58%,纤维素酶活性升高87.23%和降低51.30%,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210.42%和67.11%。研究表明,行间生草栽培有利于改善枸杞地土壤营养环境。
    • 刘东海; 乔艳; 李晓; 李双来; 张智; 李菲; 胡诚
    • 摘要: 为了探明长期秸秆不同还田量下紫色土区土壤酶活性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以持续12年的四川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秸秆不还田(CK)、30%还田(RMW30)、50%还田(RMW50)和100%还田(RMW100)4个处理,测定了土壤各种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显示,与CK处理比较,RMW100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以及pH。秸秆不同还田量处理均降低了β-纤维二糖苷酶(CBH)、纤维素酶(CL)、酚氧化酶(PhOx)和过氧化物酶(Perox)活性,提高了磷酸酶(Phos)、硫酸酯酶(Sul)、β-葡糖苷酶(βG)、α-葡糖苷酶(αG)、β-木糖苷酶(βX)、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β-纤维二糖苷酶(CBH)活性呈现降低趋势。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pH是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控因子,解释了方差变异的60.20%,达到显著水平。因此,紫色土区秸秆还田主要是通过土壤pH对土壤酶活性产生影响。秸秆100%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土壤pH,是提升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最优的管理措施。
    • 袁运许; 许永利; 刘硕; 马百衡; 冀广; 宋建伟; 李小光
    • 摘要: 为了明确铁矿复垦后的土壤养分的恢复状况,对河北省8个地市17个县区的54个铁矿区的原生地貌和复垦区土壤现场采样并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原生地貌还是复垦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多数区域处于稍缺、缺乏或极缺水平。原生地貌土壤碱解氮含量除了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外,其他区域均处于稍缺以下;速效磷含量中等或稍缺;速效钾含量在区域间差别较大,从丰富到极缺。复垦后铁矿土壤碱解氮均处于缺乏与极缺水平;速效磷属稍丰与中等水平;速效钾除了秦皇岛外均处于稍缺到极缺。总之,河北省铁矿区复垦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该结果可为后续矿区复垦后土壤的肥力提升提供理论基础。
    • 陈雨欣; 杨梅; 马阿娟; 惠超; 邓天池; 杨卫君
    • 摘要: 试验设2个氮肥施用梯度:0、150 kg/hm^(2),4个生物炭施用量:0、10、20、30 t/hm^(2),在新疆奇台麦类试验站开展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产量的影响研究,以期明确生物炭在北疆灌区麦田应用中增产增效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后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冬小麦产量,且炭氮配施效果更佳。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了16.51%~126.67%,炭氮互作通过提高冬小麦千粒重,促进产量提升,其中施氮肥150 kg/hm^(2)、生物炭30 t/hm^(2)处理较对照产量提高51.67%。相关性分析表明,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150 kg/hm^(2)配施生物炭30 t/hm^(2)对麦田土壤养分及冬小麦产量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可达到改善土壤养分和增产的目的。
    • 张杰瑜; 马友华; 时光宇; 高大林; 陆笑舒; 鲁洪娟
    • 摘要: 设置地膜覆盖、小麦秸秆覆盖、油菜壳覆盖、青草覆盖和无覆盖(对照)共5个处理,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4种覆盖材料对旱稻田间生长环境、氮肥利用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覆盖材料均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小麦秸秆、油菜壳和青草3种覆盖材料在有效保墒的同时,又可较好地利用天然降水;地膜覆盖可明显增加旱稻的土壤温度,而小麦秸秆、油菜壳和青草覆盖则可保持土壤温度处于相对较稳定的范围;4种覆盖材料均不同程度增加了土壤的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提高了土壤肥力,尤其是小麦秸秆覆盖和油菜壳覆盖处理的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的;地膜覆盖、小麦秸秆覆盖、油菜壳覆盖、青草覆盖处理的旱稻较对照分别增产9.9%、16.9%、22.5%、8.5%.综合本研究中旱稻田间生长环境和产量因子各要素,油菜壳覆盖具有较好的吸水、保水、隔热作用,同时可较好的利用天然降水,增强旱稻种植时土壤涵养水分、养分的能力,是当地旱稻覆盖材料的最佳选择,小麦秸秆次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