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根际土

根际土

根际土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8708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全国林业学术大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根际土的相关文献由525位作者贡献,包括严铸云、何冬梅、兰英等。

根际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8708 占比:99.84%

总计:58801篇

根际土—发文趋势图

根际土

-研究学者

  • 严铸云
  • 何冬梅
  • 兰英
  • 娄运生
  • 彭进平
  • 李涛
  • 杨守军
  • 杨玉盛
  • 梁美玲
  • 沈小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艺; 李红; 巩雪峰; 陈鑫; 宋占锋
    • 摘要: 【目的】从微生物角度揭示辣椒/玉米套作模式的优越性,为此模式的大力推广及高效栽培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辣椒/玉米套作、辣椒净作2个试验处理情况下,辣椒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结构。【结果】辣椒/玉米套作后,辣椒根际土壤细菌的Chao1、Ace、Shannon指数均有所增加,增幅为3.07%~7.53%;2个处理在门、纲、目、科、属水平上排名前10的优势细菌种类相同,最大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占土壤细菌总量的88%以上,但各细菌数量发生变化,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套作后辣椒根际土壤细菌富集并达到组间显著性差异的微生物种类有56种,主要有亚硝化单胞菌科(从目到科)、硝化螺旋菌属(从门到属)、Ignavibacteriaceae(从门到科)、丰佑菌属(从纲到属);辣椒净作仅10种,主要为脱铁杆菌科(从门到科)。【结论】辣椒玉米套作后,辣椒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富集并达到组间显著性差异的微生物种类明显增多,其中与氮素循环有关的亚硝化单胞菌科(从目到科)和硝化螺旋菌属(从门到属)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优势明显。
    • 邱黛玉; 杜毛笑; 巫蓉; 任凤英; 陈垣; 胡芳弟
    • 摘要: 目的:以连作党参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索连作对党参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比轮作与连作茬党参根际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动态,以明确连作对党参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连作和轮作茬的土壤pH值变化不明显;收获期连作茬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轮作茬低9.46%,连作土壤中的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轮作茬低20.42%、17.63%和7.30%;收获期连作党参根际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及蔗糖酶的活性也分别较轮作茬低9.79%、4.51%、13.79%和23.72%。结论:党参连作过度消耗了土壤养分,降低了土壤中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含量,打破了土壤养分间的平衡;连作降低了土壤酶活性,影响了土壤养分的转化,从而间接影响了党参对养分的吸收,导致了党参的生长障碍。
    • 李望豪; 许钰滢; 谢玮轩; 王墨羽; 吴凤娟; 赖思松; 叶杰辉; 王荣波; 鲁国东; 叶文雨
    • 摘要: 为了研究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甘蔗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不同碳源的利用,说明甘蔗根际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可能产生的影响,为甘蔗的合理种植和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采集新鲜甘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样品,通过Biology-ECO技术,分析甘蔗土壤微生物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主成分变化。通过AWCD值表明,25种和7种碳源对PC1和PC2的贡献显著,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对6种碳源的代谢活性和利用率高于非根际土壤。多样性分析表明,甘蔗根际土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clntosh均匀度指数均略高于非根际土壤。从而得出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能力和代谢功能均强于非根际土壤的结论。
    • 梁鹏飞; 南丽丽; 马彪; 何海鹏; 姚宇恒
    • 摘要: 采用大田试验,对不同种植年限红豆草(1 a、2 a、3 a和4 a)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荒漠灌区红豆草人工草地的合理建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红豆草种植年限延长,根际土壤pH值降低,速效磷含量减少,而速效钾、速效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3年生草地达到峰值,且1年生、3年生草地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2年生、4年生草地;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在4年生草地最高,Chao1、Shannon-wiener、Simpson指数均在4年生草地最低;随种植年限增加,变形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丰度显著降低,放线菌门丰度显著增加,厚壁菌门丰度先增加后降低;冗余分析和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速效氮和碱性磷酸酶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
    • 王诗慧; 常顺利; 李鑫; 张毓涛
    • 摘要: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天山林区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结构了解甚少.为了解天山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真菌的群落动态及优势菌属,使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天山林区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1)对有效序列进行OTU聚类(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后共得到14121个OTUs,经注释划分为7个门、33个纲、109个目、255个科、444个属、677个种;(2)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囊菌门(Basidiomycota)是天山植物的优势菌门,灌丛中相对丰度较高的有帚枝霉属(Sarocladium)、鬼笔属(Lysurus)、Microidium;云杉林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属有镰刀属(Fusariun2)、赤霉属(Gibberella)、丝盖伞属(Inocybe);(3)灌丛与云杉林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和丰富度有显著差异,灌丛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更高,云杉林中阴坡的土壤真菌丰富度较高而阳坡和林窗较低;(4)丝盖伞属(Inocybe)、被孢霉属(Mortierella)、赤霉属(Gibberella)、镰刀属(Fusarium)与云杉的生长可能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推测,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低可能是导致云杉幼苗成活率低等更新障碍的问题.
    • 童琪; 王陈; 杨朔; 刘芳; 李婧; 骆畅
    • 摘要: 对不同种源麻栗坡兜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进行研究,旨在探明不同种源麻栗坡兜兰根系养分的特征,为培育麻栗坡兜兰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清水河(QSH)种源根际与非根际土之间全氮、全钾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茂兰(ML)、望谟(WM)种源根际与非根际土之间全氮、全钾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清水河(QSH)、茂兰(ML)与望谟(WM)种源根际与非根际土之间全磷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清水河(QSH)、茂兰(ML)与望谟(WM)种源根际与非根际土之间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个种源根际土壤养分均出现富集现象,清水河(QSH)根系养分富集率高于茂兰(ML)与望谟(WM),茂兰(ML)全氮、全磷富集率高于望谟(WM),望谟(WM)水解氮、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富集率高于茂兰(ML).
    • 蒋欢; 唐贵婷; 吴朝君; 张勇; 彭玉梅; 苏宇; 赵冰峰; 王旭祎
    • 摘要: Zhihengliuella aestuarii B18是一株对十字花科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具有抑制作用的优良生防菌株.为探明其生防潜能,本文通过抗生素抗性标记法、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B18在不同土壤pH、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初始接种浓度、蔬菜作物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定殖动态.灭菌土试验结果表明:调节土壤pH 7.5~8.5,含水量10%~30%,放置于10~25°C,70 d后B18定殖菌量保持在105~107 cfu/g.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接种菌液浓度为109 cfu/mL时,45 d后根际土中定殖菌量可稳定在104~105 cfu/g.将50 mL浓度为2×109 cfu/mL的生防菌菌液接种于田间不同类型土壤后,第30天定殖菌量分别为病田8.7×105 cfu/g,病土1.02×10s cfu/g,健田8.5×104 cfu/g,健土2.6×104 cfu/g,即定殖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病田>病土>健田>健土.且病田中B18在根际土中可存活至45 d且菌量保持在104 cfu/g,根内可存活至31d且菌量保持在104 cfu/g.田间调查结果显示B18在病田和病土中对榨菜根肿病的防效分别为42.01%和47.53%,增产率分别为37.24%和40.22%.
    • 宋贤冲; 蔡雪梅; 陈韬; 潘文; 石媛媛; 唐健; 曹继钊
    • 摘要: 萌芽更新是除植苗更新外桉树人工林再造林的最主要方式,且省时省力、成本低、短期内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探讨萌芽更新对桉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以为桉树人工林土壤健康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采用时空代换的方法,以桉树新造林、一代萌芽更新林和二代萌芽更新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萌芽代次桉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随萌芽代次增加而下降,但不同萌芽代次间根际土壤pH差异不显著(P>0.05),非根际土壤pH差异显著(P=0.015).土壤有机质随着萌芽代次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新造林根际和非根际均显著高于一代萌芽林(P=0.001和P=0.026).随着萌芽代次的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氮元素大体上呈增加的趋势,但不同代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萌芽代次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元素大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一代萌芽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元素含量均最低,且与新造林之间差异显著(P=0.025,0.015和P=0.037,0.010).不同萌芽代次之间钾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磷元素完全相反.不同萌芽代次桉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6.92%,在主成分1方向,萌芽代次对桉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机质、磷和钾养分含量等指标;非根际土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2.77%,在主成分1方向,萌芽代次对桉树人工林非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磷和钾养分含量等指标.综上,土壤有机质和磷、钾元素在评价萌芽更新桉树人工林综合地力中占首要地位,提高多代萌芽更新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和磷、钾养分含量对保持桉树人工林土壤健康和可持续经营具有积极的意义.
    • 李金花; 高克祥; 万利; 曹国玉; 焦方园; 王延平; 田叶韩; 赵炳杰; 李传荣
    • 摘要: 为探究球毛壳ND35微生物菌剂对楸树幼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楸树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试验,设计0(CK),10(T1),15(T2),20(T3)4种微生物菌剂施用量,测定幼苗生长情况、土壤微生物组成结构、土壤酶和土壤养分等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球毛壳ND35微生物菌剂可显著促进楸树幼苗的生长,株高、地径、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显著提高(P<0.05),T2处理下促生效果最好.(2)施用球毛壳ND35微生物菌剂可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及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P<0.05).(3)球毛壳ND35微生物菌剂可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提高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使土壤中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提高,可使土壤中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21.88%-103.56%(P<0.05),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提高66.28%-65.97%(P<0.05),酸杆菌属(Acidibacter)的相对丰度提高12.76%-38.06%.(4)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分布和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改变会显著影响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因此,施用球毛壳ND35微生物菌剂可通过影响植物根际土壤的化学性质及生物性质,促进楸树幼苗的生长.这一研究结果为楸树繁育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亦为将其用于困难立地及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提供基础理论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