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3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6篇、专利文献12010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求是、文史哲、百年潮等;
近代史研究的相关文献由30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新、信夫、刘大年等。
近代史研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010篇
占比:97.28%
总计:12346篇
近代史研究
-研究学者
- 李新
- 信夫
- 刘大年
- 刘茜
- 左双文
- 徐立亭
- 李侃
- 杜春和
- 杨东晓
- 石家金
- 苏智良
- 郑大华
- A·II·克鲁沙诺夫
- 丁晓杰
- 丁贤勇
- 于化民
- 于琦
- 伍野春
- 何文琳
- 佟永功
- 侯俊芳
- 侯平安
- 傅平
- 公乙
- 冈本隆司(撰)
- 冯巧霞
- 冯振亮
- 凌云志
- 刘嘉
- 刘增合
- 刘天路
- 刘崇德
- 刘志鹏
- 刘晓民
- 刘蜀永
- 刘超
- 刘路生
- 刘铮
- 刘雪丽
- 单锦珩
- 南武
- 卫中
- 卫毓俊
- 史革新
- 吕文浩
- 吴
- 吴名
- 吴国安
- 吴宝璋
- 吴文
-
-
高志辉
-
-
摘要: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彰显了民族的坚韧、革命的无畏,是近代史研究的深刻话题,更是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导向。《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一书对红色文化精神、理论及发展进行了深入阐释,做到了系统挖掘、创新利用、科学保护,致力赓续红色精神,传扬红色文化。该书入选的优秀论文体现了国内红色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红色文化资源政治育人的新经验、红色文化学科建设的新探索,聚合了红色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对研究红色文化具有指导意义。
-
-
孙会修
-
-
摘要:
伴随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中共党史研究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为回望百年党史,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推动历史学科视野下的中共党史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当代中国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百年回眸与未来展望:历史学科视野下的中共党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于2021年9月18日至19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以及《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安徽史学》、《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机构的专家和编辑共50余人与会。
-
-
-
-
摘要:
谢必震,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闽台关系史与中日关系史。近年来,出版《闽台区域研究丛刊·族谱与两岸关系专辑》《台湾文献汇刊续编》《客家珍稀谱牒文献丛刊》《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等著作,在《中国史研究动态》《近代史研究》《历史档案》《台湾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集锦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课题多项.
-
-
-
-
摘要:
李金铮,1965年生,河北献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中共革命史,出版《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
-
-
李文振;
冯振亮
-
-
摘要:
封面人物个人简介:成积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兼任山东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先后入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主要著作有《孔子与儒家文化》《孔子与〈论语〉》《中华伦理范畴(第二函)》(全9册)《孔府档案汇编·明代卷(3卷本)》《弘扬、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山东》等;在《近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史学集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历代孔府档案文献集成与研究及全文数据库建设”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孔府档案》所见孔府与清代社会变动研究”,以及“‘十三五’时期山东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高校国学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孔子‘和’思想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省级重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合作)、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合作)、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
-
-
-
-
摘要:
主持人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原典也许不是时下最热的话题,在我却思之已久。先是在学生时代,买到了狭间直树先生主编的《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知道了日本有“共同研究”这种形式;后来又从《近代史研究》上,读到他对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会读”传统的介绍,对这种学者们聚在一起研读、校订典籍文本的形式有了更多了解。
-
-
李发根
-
-
摘要:
《近代史研究》2020年4期,30000字科举制在中国盛行1300余年,其存废影响深远。正是基于科举制与乡村社会流动的重要关联,一般认为,废科举对近代中国农村产生了较大冲击。这一制度变迁造成乡村文教衰败,权力“真空”,致使土豪劣绅继起,乡村社会权力异化,社会失序。它的废除为20世纪前中期的乡村危机埋下了种子。但这一叙事在近代江南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
-
-
-
摘要:
主持人简介:黄鸿山,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明清以来社会史、江南区域史。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项,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等多项,在《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近代江南社会保障机构的经费收支与运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等专著四部,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多项,入选江苏社科英才,受聘为苏州大学人文社科特聘教授。
-
-
-
-
-
摘要: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汉学系教授罗梅君作为1974年第一批被联邦德国派往中国交换学习的德国女大学生之一,是第一位将中国女性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德国女汉学家.本文将通过厘清其汉学研究之路,全面梳理其汉学研究成就,以展现德国当代女性汉学家独特的汉学研究视角和德国女性汉学家为中华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