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专利文献16966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才智、经济技术协作信息、集团经济研究等;
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文献由143位作者贡献,包括罗付灵、赵丹、于林龙等。
跨文化交际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966篇
占比:99.16%
总计:17109篇
跨文化交际学
-研究学者
- 罗付灵
- 赵丹
- 于林龙
- 任洪舜
- 冯嘉韵
- 刘宏
- 吴乐雅
- 吴媛
- 周迎
- 张春燕
- 徐璐
- 李华田
- 杨春燕
- 杨晓斐
- 梁华
- 王勇
- 王永阳
- 纪玉华
- 胡媛
- 范晓斌
- 迟若冰
- 金香兰
- 陈文华
- 丛明才
- 严俊
- 任瑞
- 伍丽萍
- 倪敏
- 刘云秋
- 刘娟1
- 刘慧
- 刘研
- 刘继新
- 刘菲
- 刘逢春
- 刘静
- 匡泽剑
- 史湘琳
- 叶君
- 吕铁金
- 吴园园
- 吴礼敬
- 吴祖荣
- 周小兵
- 周海燕
- 孙玉
- 宁蓓
- 安全勇
- 宋飞
- 巨静1
-
-
吴乐雅
-
-
摘要: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中诞生的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跨文化交际学”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知识和文化背景,而是研究在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使交际双方顺利沟通,该课程的重要性、丰富性、复杂性决定了采用“混合式”教学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跨文化交际学”为例,阐述了基于“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下该课程采用的“混合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以及该课程线上及线下两套互为辅助的教学设计。
-
-
吴乐雅
-
-
摘要:
随着“课程思政”教育观的深入人心,专业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合。本文以跨文化交际学为例,论述该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并探讨如何充分挖掘跨文化交际学中蕴含的思政素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自强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并提出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和有效措施。
-
-
-
-
摘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丛书之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学》(翁立平著)。该书以简洁易懂的语言梳理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概貌,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介绍了跨文化交际学。全书共分为学科概况、文化与交际、认同与心理、跨文化适应、跨文化能力、研究方法和挑战7个部分,共80个问题,解答了与跨文化交际学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是一本较为全面的学术普及读物。
-
-
-
王慧
-
-
摘要:
文化缺失也是造成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的因素之一。跨文化交际学指导下的日语听力教学运用合作学习理论,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阶段不同任务布置的形式,灵活导入文化知识,缓解学生听力焦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团队精神。
-
-
施晖
-
-
摘要:
跨文化交际学或跨文化交流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最早诞生于美国。1958年伯迪克的《丑陋的美国人》是促使跨文化交际研究兴盛的催化剂。许多学者把1959年爱德华·霍尔的《无声的语言》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1972年萨莫瓦主编的《跨文化传播》最具影响力,作为长期通行的专业教材而被广泛使用。日本学者从60年代开始翻译美国跨文化传播学的相关著作。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1987年以石井敏、冈部朗一、久米昭元的《跨文化交际学——成为新国际人的条件》为先驱,跨文化交际学方面的专著、论文、教材、学会等相继问世,并获得了快速发展。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重点在于外语教学、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如1988年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1995年关世杰的《跨文化交流学》等。199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标志着跨文化学科在我国的形成。
-
-
杨姝琪
-
-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逐渐出现交融,而语言和文字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针对不同文化的交际,则是依据翻译理论而实现的.而跨文化交际学的不断更新发展,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展开探讨,重点研究跨文化交际学对西方翻译理论和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
-
叶君
-
-
摘要:
作者总结多年以来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教学经验,阐述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接触广义上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系统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交际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