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赫钦斯

赫钦斯

赫钦斯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010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当代教育科学、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论坛、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1届学术年会、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年会等;赫钦斯的相关文献由14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爱生、林钧、王晨等。

赫钦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1.4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010 占比:98.48%

总计:9149篇

赫钦斯—发文趋势图

赫钦斯

-研究学者

  • 刘爱生
  • 林钧
  • 王晨
  • 赵红亚
  • 金明飞
  • 何慧芳
  • 吴燕蕾
  • 崔姣姣
  • 方展画
  • 李小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李兴洲
    • 摘要: 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赫钦斯探讨了闲暇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闲暇概念在学习型社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不理解闲暇,也就无法把握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赫钦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推崇古希腊的闲暇生活,认为闲暇是自由时间,是崇高的精神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人性的和谐状态。闲暇是学习型社会的特质之一。学习型社会建立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和优质终身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建设闲暇文化、营造闲暇生活、注重闲暇教育,以实现人的闲暇生存与社会和谐发展。
    • 刘爱生; 金明飞
    • 摘要: 赫钦斯上任前,芝加哥大学的治理存在底部结构过于沉重,治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上任后,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调整院系结构,精简行政管理部门;削弱学系权力,加强院长和校长权力。但是,赫钦斯的改革遭到大部分教师的反对,最终以失败收场。尽管其改革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但其相对失败的结果表明,哪怕才华横溢如赫钦斯,如果在改革中不注重领导方式,不正视大学教师的学术权力,面对大学这样惰性极强的组织,改革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设想。
    • 肖朗; 王学璐
    • 摘要: 杜威与赫钦斯关于大学通识教育之争始于二人有关通识教育理念问题的论争,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变为双方的持久论争.从1936年至1945年前后,这场论争经历了三个阶段,涉及通识教育目标、科学与职业教育范式和名著教育价值等重大问题.杜威等人批评赫钦斯迷信“永恒真理”和古典权威,轻视经验科学与社会需要,更有否定民主之嫌;赫钦斯等人则回应这是对其观点的误解,竭力阐明名著教育的理智价值、道德意义及其与民主的关联.论争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对方的观点,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而非根本目的,其论争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框架,并推动人文学科获得了与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 刘爱生; 金明飞
    • 摘要: 赫钦斯上任前,芝加哥大学的治理存在底部结构过于沉重,治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上任后,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调整院系结构,精简行政管理部门;削弱学系权力,加强院长和校长权力.但是,赫钦斯的改革遭到大部分教师的反对,最终以失败收场.尽管其改革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但其相对失败的结果表明,哪怕才华横溢如赫钦斯,如果在改革中不注重领导方式,不正视大学教师的学术权力,面对大学这样惰性极强的组织,改革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设想.
    • 刘爱生; 金明飞
    • 摘要: 历史地看,芝加哥大学遴聘年仅30岁的赫钦斯担任校长一职,可谓是一场赌博.遴选校长前,芝加哥大学面临竞争优势减弱,捐赠竞争激烈;保持研究为本还是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的选择冲突;领导力缺乏等问题.芝加哥大学希望遴选一位声望崇高、经验丰富的校长带领学校重新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然而在漫长的遴选过程中因利益相关者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使遴选工作陷入困境.面对必须决断而又无人可选的处境,遴选委员会在政治妥协与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影响下,最终背离最初设定的遴选标准,仓促之间押注经验、声望都无法与芝加哥大学声誉相匹配的赫钦斯.探讨芝加哥大学遴选赫钦斯的历程,既能重新认识被誉为"巨人"的赫钦斯,又能管窥美国大学校长的遴选特色.
    • 让·皮亚杰
    • 摘要: 赫钦斯(R.M.Hutchins)在最近为《大英百科全书》所写的一篇文章里面肯定地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智力本身,在于教学生如何发展智力,因为智力是可以进一步发展的,这当然是说,这种发展可以远远超出学生离开学校的年龄。无论这些公开地或隐约地赋予教育的目的,是把个人从属于现有的社会或是由个人去改进社会,无疑大家都会接受赫钦斯的这个公式,但是也很清楚,这个公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除非我们十分明确智力是怎样构成的,因为常识对这个题目的理解虽不正确,却是一致的,而理论家对这个题目的见解却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启发各种极不相同的教育学。
    • 战双鹃
    • 摘要: 赫钦斯基于自身的哲学思辨与教育实践,在《美国高等教育》中预言式地提出了"通识教育""名著阅读""大学组织""教师教育"等大学理念与发展策略;倡导以经典名著阅读为主的古典导向的通识教育;认为大学是思想的中心,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理智训练;提倡教授和学生应通过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开展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大学教育;警示大学不应为迎合社会需求而丢弃初衷,随波逐流.
    • 全平
    • 摘要: 赫钦斯的著作《学习型社会》开学习型社会研究之先河。他所提出的学习型社会理论是在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化、闲暇时间增加的背景下产生。培育人性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完善人性是教育的崇高理想。文章分析了学习型社会的本质和特征,阐明了学习型社会理论对于自主学习观的培育、新型学习评价制度的创设、对互联网新媒体教育技术的充分利用、大学和学院作用的发挥、社会资源的整合优化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积极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