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316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经济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6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509篇;相关期刊797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等;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关文献由3021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光远、陈学明、张奎良等。

资本主义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60 占比:55.7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509 占比:44.25%

总计:5670篇

资本主义社会—发文趋势图

资本主义社会

-研究学者

  • 于光远
  • 陈学明
  • 张奎良
  • 胡培兆
  • 吴大琨
  • 仰海峰
  • 李永康
  • 卫兴华
  • 哈贝马斯
  • 王慎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杨玲
    • 摘要: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遵循一种逻辑架构,即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现实性再到必然性的推进。资本主义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是必然的,在逻辑上是可能的,逻辑上的可能性为现实的必然性提供了理论指引。《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1857—1858手稿》)是马克思危机理论形成的开端,而《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以下简称《1861—1863手稿》)是危机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是逻辑与现实的结合。这两份手稿都是马克思论证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重要过程稿,对这两手稿中危机产生可能性的分析解读,可以让我们更深层次了解资本主义危机产生的必然性。
    • 孟宪平
    • 摘要: 资本主义社会的霸权形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强力支配作用的事项,是商品霸权、资本霸权、景观霸权、数字霸权、文化霸权等形式的总称,它在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的运行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些霸权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构成一个演绎递变的生活具象和变化图谱,并在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的力量特征和作用方式。从资本主义社会变迁以及人的存在状态看,霸权在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凸显社会基本矛盾和运行特征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体从受物品和商品支配的状态转向受景观和数字支配的状态,异化内容也从社会表面深入到社会内部,并将阶级意识和思想统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资本主义社会霸权向着更高层级发展的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运行状态也逐步走向深层异化,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条件和环境都有了新的形态和新的要求。
    • 赵家祥
    • 摘要: 2021年第5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发表的俞良早教授《评学术界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的长篇文章,内容十分丰富,对了解我国学术界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研究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俞教授的这篇长文,论及的问题很多,不少观点与我的看法一致,我很赞同。但俞教授的核心观点是他“不认可马克思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观点”。我不赞同他的这个观点。我认为,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根本观点。否定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这个观点,就很难准确地理解他们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其他观点。本文根据马克思、恩格斯论述这个问题的著作和书信写作和出版的时间先后顺序,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观点,肯定他们提出了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俞教授认为俄国公社事实上没有实现“跨越”,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否提出了有“跨越”的可能性,与事实上是否实现了“跨越”,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因为事实上没有实现“跨越”而否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过“跨越”思想。
    • 张晓明; 王豪
    • 摘要: 经济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并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从诞生到转型,直到今天。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不平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当今的左翼学者都对其经济不平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黑格尔首先看到了市民社会中的经济不平等,并把它上升为社会高度的现代性问题。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不平等,明确强调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私有制是导致经济不平等的根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左翼学者从私有化、金融化和金融危机这三个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不平等进行批判,直接指出了金融资本是导致当代社会中经济不平等的根源。
    • 高斯扬; 李婧雯
    • 摘要: 数字技术推动人类进入数字化社会,重塑了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资本主义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与此相适应,数字劳动成为支撑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但这一新的劳动形式并未实现劳动伦理的平等、自主要求,反而产生了平等交换掩盖下的实质不平等、自主表象下的劳动者主体性消失等伦理悖论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数字劳动隶属于资本,劳动者在数字劳动活动中产生了与自身、与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和其所创造产品的异化。唯有变革资本主义数字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关系,实现数据公有,重建人的主体性和个性,才能真正超越资本主义视阈下的数字劳动伦理悖论。
    • 王婧; 杨珍珍
    • 摘要: 《浮华世家》是日本社会派作家山崎丰子继《白色巨塔》后又一力作。作者以20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金融改革为背景,描写了"华丽一族"——万俵家族华丽外表下丑陋的本质。高须相子是制造这华丽假象的帮凶,自己的人生却以悲剧结尾。本文拟从具备女性意识的相子、被驯服的相子、失势的相子三个方面来分析高须相子这个形象,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探讨这一形象形成的原因。
    • 李文豪
    • 摘要: 革命转变时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外的独立的社会形态,更不是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其他表现形式,而是介于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性的历史发展阶段.它既遗留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不平等的生产资料分配等部分弊端,也具备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基本特征.只要革命转变时期的这些特征存在,这个社会就不能说是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用革命转变时期概念阐释了一种积极的、辩证的历史观,表达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为其后继者批判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这一思想表明,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科学性、革命性的不是文本信条,而是与时俱进的革命实践.
    • 龚天平; 殷全正
    • 摘要: 在卡尔?波兰尼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既是一个"社会分化"的社会,也是一个"伦理碎化"的社会;资产阶级道德自由观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支配商品交换关系的规律也在支配人类生活,导致人类特别是劳动者道德自由的丧失,从而陷入了对"自由和责任的理解"超越了"资产阶级世界自身边界"的伦理困境;对这一伦理困境的突破方案在于以人性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即将到来的稳定时代的统治性的意识形态,也是个体自由能够获得制度性保障又能达成公平的成熟社会.波兰尼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批判是深刻的、新颖的,其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洞见.但由于他不懂得历史唯物主义,不懂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不道德、资产阶级道德自由观陷入伦理困境,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这也导致他提出的人性社会的新社会方案陷入抽象人性论的窠臼,而他主张把社会主义与基督教相关联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也是不科学的.
    • 王晓升
    • 摘要: 卢卡奇按照康德对于二律背反的分析说明,当人们用形式化的方法来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内容的时候,会出现思想上的二律背反.按照卢卡奇的这个思路,贝尔所说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实际上就是一种二律背反,他所说的那两个矛盾着的东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都能够得到辩护,是两种不同的资本主义精神的表现.而两种矛盾的东西都能够从不同角度为资本主义服务.这两种被对立起来的东西都采用一种形式化的方法来理解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在本质上依赖于这种形式化的方法来运行.现代资产阶级借助这种形式化的方法来玩弄相互对立的东西,从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运行.只有借助于非同一性的思维,才能揭示这种二律背反背后的奥秘.
    • 司娜; 孙迪亮
    • 摘要: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十分重视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体现出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列宁认为,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实行新型民主制度、注重培养具有高度觉悟的新人、实现真正的平等,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集中体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思想,对当下我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