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硬化
二次硬化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03533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特殊钢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第八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模具钢学术会议等;二次硬化的相关文献由38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春旭、厉勇、刘宪民等。
二次硬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03533篇
占比:99.97%
总计:503671篇
二次硬化
-研究学者
- 王春旭
- 厉勇
- 刘宪民
- 李建新
- 田志凌
- 韩顺
- 黄顺喆
- 庞学东
- 马党参
- 董瀚
- 钟平
- 乔冠军
- 施玉婷
- 杨建锋
- 王红洁
- 王继平
- 贾祥亚
- 邢峰
- 金海云
- 高积强
- 刘少尊
- 刘建华
- 陈再枝
- 沈保罗
- 苏杰
- 赵博
- 高升吉
- 黄四九
- 凌斌
- 刘浩怀
- 孙志平
- 李志
- 王均
- 耿平
- 赵志国
- 赵振业
- 刘天琦
- 惠卫军
- 曾梅光
- 王瑞
- 翁宇庆
- 迟宏宵
- 钱存富
- 高甲生
- 古宝珠
- 周芳
- 张景海
- 张杰
- 时捷
- 李荣
-
-
藤松;
威史·横井;
大円·辻井;
信博;
于红(译)
-
-
摘要:
研究了C、Cr、V合金元素对高碳高合金冷作模具钢淬回火硬度的影响。①P值(P:-137.5C+10.5Cr-8.75Mo+77.5V)是衡量Ms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通过计算残余奥氏体量(γR)和淬火钢的硬度(H_(Q))得到;②Ms温度随P值的增加呈线性递增,γ_(R)的量则减少,H_(Q)值首先递增,在P值约为-50时H_(Q)达到峰值;③P值在-40和-70之间,通过合理设计C、Mo和V的含量,与γ相固溶体得到高HT(HT:钢的淬回火硬度),高HT通过少量的γR和充分的二次硬化效果获得的,主要是Mo和V的碳化物质点的二次析出所产生的硬化效果;④通用冷作模具钢在常规奥氏体化温度(1,323K)时,P值为-50左右,HT可以达到64HRC以上。
-
-
牛艳娥;
赵芃沛;
李宁;
宋娟
-
-
摘要:
针对航空、航天、航海及兵工等各领域对高强度钢铁材料的需求,从超高强度钢的种类、成分及性能综述了国内外低合金超高强度钢、二次硬化超高强度钢及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几种超高强度钢热处理工艺的特点,指出了淬火-碳配分-回火热处理工艺对超高强度钢性能的影响及作用.给出了未来超高强度钢高性能、长寿命、低能耗、低成本、高通量材料集成技术的智慧化服务、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发展方向.
-
-
牛艳娥;
赵芃沛;
李宁;
宋娟
-
-
摘要:
针对航空、航天、航海及兵工等各领域对高强度钢铁材料的需求,从超高强度钢的种类、成分及性能综述了国内外低合金超高强度钢、二次硬化超高强度钢及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几种超高强度钢热处理工艺的特点,指出了淬火-碳配分-回火热处理工艺对超高强度钢性能的影响及作用。给出了未来超高强度钢高性能、长寿命、低能耗、低成本、高通量材料集成技术的智慧化服务、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发展方向。
-
-
王鑫;
刘传铭;
叶健熠;
薛文方;
俞峰
-
-
摘要:
通过对常用的、具有二次硬化特性的高温轴承钢的高温硬度的实测值和使用公式的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300°C高温之内,两者基本一致,其误差在1HRC以内;在400°C时,两者相差在2HRC之内.因此,使用公式计算高温硬度,比较准确,也方便快捷.
-
-
-
-
-
-
-
本刊
-
-
摘要:
铬能增加钢的淬透性并有二次硬化的作用,可提高碳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不使钢变脆.含量超过12%时,使钢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和耐氧化性腐蚀的作用,还增加钢的热强性.铬为不锈钢耐酸钢及耐热钢的主要合金元素.铬能提高碳素钢轧制状态的强度和硬度,降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当铬含量超过15%时,强度和硬度将下降,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则相应地有所提高.含铬钢的零件经研磨容易获得较高的表面加工质量.
-
-
-
陈鹰;
陈再枝;
董瀚;
马党参;
刘建华
- 《2004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H13钢是一种含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V的二次硬化型高强度热作模具用钢.本文将H13试验钢进行淬火+深冷处理,于470~650°C回火时该钢发生二次硬化效应.利用相分析法结合透射电子显微术(TEM)观察分析了H13钢Fe-M-C马氏体回火析出碳化物的组成、数量、粒度分布、形貌等.发现弥散分布的合金碳化物(以MC为主)析出初期,对应着二次硬化前强度和硬度的升高过程,该相对二次硬化峰贡献最大.随着M23C6、M7C3的析出长大,钢的强度、硬度均急剧下降,塑性及冲击功升高,试验钢已过时效,.
-
-
Wang Yongjin;
王永金;
Song Renbo;
宋仁伯;
Yang Xiuyu;
杨秀玉;
Li Yaping;
李亚萍;
Chen Xuming;
陈绪明
- 《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
| 2016年
-
摘要:
利用半固态触变成形工艺,制备组织特性不同于传统热处理的9Cr18Mo触变锻造制件.通过金相观察,热膨胀及显微硬度测试等试验手段研究了触变制件在后续热处理过程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9Cr18Mo触变锻造制件显微组织呈梯度分布,材料芯部为保留的固相奥氏体组织,过渡区域为圆整固相颗粒悬浮于凝固的液态金属共晶组织形貌,而材料表层为高合金液态金属凝固形成的细小枝晶组织.9Cr18Mo触变锻造制件在热处理保温过程中,存在独特的组织演变规律.在700°C以下保温时,亚稳奥氏体组织能够予以保留,性能变化不大.当保温温度升高至800°C时,亚稳奥氏体组织发生马氏体相变,呈现二次硬化特征,材料的显微硬度迅速上升.
-
-
-
-
赵振业;
李春志;
李志;
刘天琦
-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五届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用透射电镜、选区衍射、高分辨显微术分析方法研究了超细共格沉淀相Mo2C和Fe2Mo型Laves相,小角度排比小马氏体片簇和逆转变奥氏体切截马氏体板条超细化及逆转变奥氏体等强-韧化新机理,用二次硬化机理设计一种表层硬化型控制相变超高强度高韧性轴承齿轮钢Fe-13Cr-12Co-Mo-V-Nb-Me,采用VIM+VAR双真空超纯熔炼和超均匀化加工制备,经控制相变热处理后,力学性能达到:σb=1868MPa,σ0.2=1422MPa,δ5=15.2%.Ψ=67.1%,aku=85J/cm2,KIc=120MPam1/2.探索一种表层超硬-韧化机理和工艺,经处理后,表面硬度达到HV-1170(换算HRC~72),500°C表面硬度达到HV~817(换算HRC~63.5).
-
-
李志;
赵振业;
刘天琦
- 《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百年学术论坛材料工程分论坛》
| 2003年
-
摘要:
分析了航空用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之间特别是断裂韧度(K)和应力腐蚀门坎值(K)的关系,指出沉淀硬化不锈钢的K和K数值接近,而以二次硬化为主的不锈钢的K和K差别较大,表现出与高合金超高强度钢相同的特征.文章指出,因二次硬化引起基体中Cr,Mo含量的减少与K和K差别直接相关;由上述分析,引出超高强度不锈钢设计原则的初步构想.
-
-
-
-
钟平
- 《中国钢铁年会》
| 2001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回火温度对Co-Ni超高强度钢A-100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430°C回火,板条边界存在的粗大渗碳体使钢的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出现最低值.455°C回火导致硬化峰(σ=2120MPa),主要是位错上有细小碳化物的析出共格区所致.482°C回火,片状渗碳体减少及板条边界形成的薄膜状的逆转奥氏体,钢的韧性迅速增加.高温回火,MC粗化并失去与基体的共格关系,钢强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