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淬火工艺

淬火工艺

淬火工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1164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公路运输、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篇、会议论文219篇、专利文献501382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设备管理与维修、山东冶金等; 相关会议14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固态相变、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第十一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第十一次全国热处理大会等;淬火工艺的相关文献由262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王涛、何拥军等。

淬火工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1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01382 占比:99.91%

总计:501842篇

淬火工艺—发文趋势图

淬火工艺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涛
  • 何拥军
  • 赖卫华
  • 何嘉圣
  • 何嘉贤
  • 王国栋
  • 蒋漓洪
  • 李超
  • 杜贵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易昌鸿; 胡钢; 祝柏林; 陈红祥; 吴隽; 顾华志
    • 摘要: 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膜是液晶(LC)微滴分布在聚合物网络结构中形成的一种通过施加电压实现雾化态与透明态转换的材料,可应用于智能调光玻璃等领域。以双酚A环氧树脂(EP)与两种不同分子量的聚醚二胺(D400和D2000)反应生成的交联聚合物作为PDLC膜的基体,在采用淬火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LC浓度、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以及EP、D400、D2000配比对PDLC样品的关态与开态透光率(T_(off)和T_(on))、雾度及驱动和饱和电压(V_(th)和V_(sat))的影响,同时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LC微滴的尺寸与分布密度。结果表明:当LC浓度为38%(质量分数),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分别为100°C、2 h,EP、D400、D2000物质的量比为4.4∶1.75∶1时,PDLC膜的综合性能最优,即:T_(off)为7.05%,T_(on)为66.6%,V_(th)为17 V,V_(sat)为33 V,关态雾度为90%,加60 V电压的开态雾度为15.6%。另外,分析了PDLC膜的调光性能与其LC微滴大小、分布及树脂网络结构致密度的关系。
    • 陈敏侠; 胡智慧; 张青学
    • 摘要: 淬火阶段马氏体相变是低合金钢获得超高强度的最基本途径,通过对不同工艺下1100MPa级超高强钢组织和性能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板材厚度6~20mm、1100MPa级超高强工程机械用钢的最佳淬火工艺为淬火温度870~890°C、保温时间30~40min。研究结果可对1100MPa级超高强钢组织、性能控制提供科学指导,为获得最优的淬火生产工艺区间和力学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 郑建平
    • 摘要: 试制了100 mm厚的Q690E钢板,对其加热至910°C后进行了喷水淬火和640°C回火,水的总量分别为12 850 m^(3)和15 500 m^(3),并在20~-100°C对钢板进行了冲击试验。检测了淬火态及淬火、回火后钢板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总量水喷淬的Q690E钢板的抗拉强度均达到了1 000 MPa以上,-40°C冲击韧度均达到了100 J以上,与以较小总水量喷淬的钢板相比,以较大总水量喷淬的钢板抗拉强度较高、冲击韧度较低;采用两种总水量喷淬随后640°C回火的Q690E钢板力学性能均符合要求,以较小总水量喷淬的钢板-40°C冲击韧度仅为179 J,而以较大总水量喷淬的钢板则达到了210 J;钢板的淬火态组织从表面到心部均为细小均匀的板条马氏体和少量板条贝氏体,淬火并回火的钢板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和板条贝氏体;以较大总水量喷淬的钢板1/4厚度处的韧脆转变温度为-60°C,1/2厚度处的韧脆转变温度为-20°C。
    • 朱李艳
    • 摘要: 主要概述了连铸坯三次冷却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适用范围,且对近年来国内外钢铁企业连铸坯三次冷却技术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阐述,指出了现阶段连铸坯三次冷却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向。理论与实践均表明,三次冷却技术可以有效减小铸坯红送过程出现表面裂纹的概率,提高连铸坯表面质量及生产效率。
    • 刘金城(译)
    • 摘要: 不锈钢管和部件制造商菲舍尔集团(Fischer Group)通过创新的铝热成形技术扩大其产品组合,以生产复杂和高强度的铝合金部件。Fischer集团一直在探索金属加工的新工艺。最终,铝板材的组合成形和淬火工艺似乎特别令人感兴趣。现在Fischer与合作伙伴一起已经成功将这一创新技术工业化,用于生产复杂和轻质铝合金部件。热成形技术开辟了新机会高强度6000和7000系列铝合金为汽车工业或铝板的其他用户提供了进一步减轻重量的机会。
    • 公丕海; 张海民
    • 摘要: 贝斯公司依托山钢集团现有产线研发贝斯耐磨钢产品.利用炼钢过程洁净钢控制技术手段,确保转炉终点w(O)含量≤700×10-6,以减少钢水中氧化物总量;适当延长RH工序真空处理时间和纯脱气时间,保证钢中气体含量和夹杂物含量降至较低水平;连铸机稳定状态浇铸,确保铸坯低倍质量良好;钢板采用在线淬火和离线淬火两种热处理方式;通过调整工艺参数,钢板力学性能良好,完全满足耐磨钢性能指标.
    • 孙赫蔓
    • 摘要: 在热能动力工程中推广应用金属热处理技术,既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行业创新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首先对金属热处理工艺进行概述,然后阐述金属热处理加工工艺的步骤,之后探讨热能动力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具体分析金属热处理技术在热能动力工程中的有效应用.
    • 史媛媛
    • 摘要: 为获得性能更加优异的金属材料,从而使得金属类物质的质量水平得到稳定提升,满足专业化与多样化的金属实用需求,针对金属材料热处理形变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预防措施展开研究.从热处理金属材料的形变影响因素入手,分析金属材料结构体的应用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增设热变形预处理环节,一方面优化现有的金属材料淬火处理工艺,另一方面完善并更新原有的金属型材冷却方式,完成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形变控制技术研究.在实施热处理形变工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按照科学应用淬火工艺、有效选择冷却方法、改变夹持方式的操作步骤,确定预防金属材料热处理形变的各项有效措施.
    • 冯丹竹; 隋轶; 胡筱璇; 范刘群
    • 摘要: 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不同淬火介质对塑料模具用钢40Cr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40Cr钢经水淬后得到组织均为马氏体.随淬火温度的升高,粗针状的马氏体束增多,可降低钢的强度、硬度及韧性;油淬后得到组织均为马氏体+贝氏体+少量铁素体,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原始奥氏体晶粒长大,马氏体组织含量增多,但获得较粗大的马氏体组织,贝氏体含量逐渐减少;不同淬火温度下,水冷试样硬度均高于油冷试样;水淬试样回火后由于细晶强化作用,使强度、硬度及冲击韧性均高于油淬.840°C水淬试样经过600°C回火可获得最佳综合力学性能.
    • 乔晓燕; 赖承班; 陈卓; 闵永安
    • 摘要: 采用热膨胀相变仪并结合金相分析和硬度试验,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和保温时间对3 Cr13不锈钢淬火后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80~1030°C奥氏体化,溶入奥氏体中的碳化物较少,奥氏体化时间对钢淬火后的硬度有显著影响,奥氏体化8 min淬火的钢的硬度较奥氏体化3 min淬火的硬度提高了2.4 HRC;在1030~1080°C较高温度奥氏体化,溶入奥氏体中的碳化物较多,在该温度奥氏体化8 min淬火的钢硬度达57 HRC.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