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诠释方法

诠释方法

诠释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217120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第一届慈宗国际学术论坛、2006年儒学全球论坛暨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诠释方法的相关文献由66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兴、吴信英、张高评等。

诠释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17120 占比:100.00%

总计:10217185篇

诠释方法—发文趋势图

诠释方法

-研究学者

  • 卢兴
  • 吴信英
  • 张高评
  • 朱华华
  • 朱汉民
  • 王永环
  • 石永超
  • 聂民玉
  • 马宇尘
  • Bhikunni Shih Fa Yuan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三重诠释,是清华大学乔凤杰教授在其20多年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指导中总结提出的一种创造性的文化诠释方法。三重诠释,即实然诠释、应然诠释、可然诠释三者并用的诠释。实然诠释,即实际如此的诠释;应然诠释,即应该如此的诠释;可然诠释,即可以如此的诠释。
    • 邝宁
    • 摘要: 对格物的诠释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宋明以降学者融会贯通,以明体达用为追求对格物进行了创造性诠释,提出了诸多新解,思想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莫衷一是的混乱.清代以降学者提出格物诠释要回归本义,以批评宋以来解经求诸心性的弊病,通过复古的方式还原经典的原意,虽能化繁就简,但却无法吸纳前人对格物诠释的成果.只有破除门户之见,取长补短,将创造性诠释与还原性诠释辩证结合,才能推动格物诠释的义理与训诂融通.格物的诠释进程显示了儒家思想在悠久历史中曲径通幽的创新进路.
    • 陆永胜; Hou Jian
    • 摘要: 从诠释史和诠释方法相统一的视角言,20世纪的中国传统哲学并未"断裂",而是化身于诸多的诠释话语中。以唯物辩证法的内涵、立场及结构为参照和标准的唯物主义认知范式是解读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由此出发,以"正言若反"的话语图式为题眼和钥匙构成诸多学者探析《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基本范式。但过度使用唯物认知范式会在内容、意义和结构上对理解《老子》哲学思想造成一定的局限性,原因不仅在于《老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论域上的差异,也在于唯物认知范式下对"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和非常规性的忽视。因此,准确理解和阐释老子的哲学思想,需要立足于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基础上的中国视角,妥善处理中西哲学不同认知范式之间的关系。从"言不尽意"与"不言之教"的角度诠释"正言若反"正是此视角的有益尝试,也是构建文化自信的今天重思诸种认知范式及范式下的思想形态的客观要求。
    • 王晓洁
    • 摘要: 《齐物论释》为章太炎以佛解庄之力作,也是庄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里程碑式著作.本文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对于 《齐物论释》中的诠释方法加以研究,并指出这个文本主要运用了格义法、遮诠法和判教.身处中西文化交汇时期的章太炎,在多方采撷佛学和西学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对于 《齐物论释》作出了独特性的诠释,是通过诠释传统而建构起自己独创性思想体系的成功代表.他的诠释方法,既体现了其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时代特色,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参考与借鉴.
    • 杨晓薇
    • 摘要: 方东美借“机体主义”诠释中国哲学之特质,其“机体”思想具备三个向度的哲学意涵:第一,作为诠释方法的机体主义,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并对怀特海机体哲学作出方法学上的提炼和转化;第二,作为本体论的机体主义,“普遍生命”“双回向”的上下贯通使得人与宇宙世界的圆融无碍找到形上的依据,在儒道佛的阐释中分别体现为“生生”“大道”“真如”;第三,作为中国哲学通性的“机体主义”,它表现在儒道佛同俱“旁通统贯论”“道论”“人格超升论”等中国哲学之精神.此三种意涵构成方东美独到的认知范式,这种认知范式还理论于历史,还概念于语境,以“忠恕体物,道通为一”的整体思维方法以及体察万物的中庸之道对中国哲学作出真正“同情的理解”.
    • 柏秀叶1
    • 摘要: 清代山东地区研《四书》者,绝大多数以朱注为基础,重在义理。乾隆年间福山萧榕年作《四书引左汇解》,原为子侄易于记诵之家塾读本。但因其“传文俱遵左氏原本段落不敢增减一字”,贵在一“真”;又以四书为主,尊崇朱注;谋篇布局上有所取舍;评语与注释虽有不足但简明易懂,不失为“四书学”兼“左传学”的入门读本。
    • 康宇
    • 摘要: 《五经正义》上承汉代经学,下启宋明理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者孔颖达在书中运用经注并释的义疏体例,坚持宗一家之注而释经,并适时加以补充与完善,促成了南北经学“一统”局面的形成.在诠释学的视域中,《五经正义》在训字疏经的同时,不断寻求文本解释义理上的突破,其“疏不破注”的释经原则,特质显明.《五经正义》的出现,是唐初政治、学术、社会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表现出的治经范式、思维理路,为世人提供了丰富的中国古典诠释学研究资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