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应然

应然

应然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69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法律、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1篇、专利文献1369篇;相关期刊479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法制与社会、中国德育等; 应然的相关文献由7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德顺、刘清平、姜大源等。

应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1 占比:33.54%

专利文献>

论文:1369 占比:66.46%

总计:2060篇

应然—发文趋势图

应然

-研究学者

  • 李德顺
  • 刘清平
  • 姜大源
  • 崔益林
  • 王强
  • 王汝坤
  • 田华
  • 魏建文
  • 魏昕
  • 黄自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芳
    • 摘要: 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伽利略说:“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数学的作用显而易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如何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如何助力学生数学素养持续提升?追根溯源,“懂学生”“上好课”“爱研究”始终是一线数学教师的应然坚守。
    • 陈秀丽; 高春花
    •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自由观的奠基之作。在《手稿》中,马克思揭示了自由的内涵,指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应该是人存在的应然状态,强调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阐述了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现实世界中人的实然状态与人的应然状态相矛盾,是现实异化中的不自由;阐明人的自由只有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消除异化劳动和人的交往的异化,从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马克思《手稿》中的自由观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明确了价值指向。
    • 李旭东
    • 摘要: 整本书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常规内容和重要部分,可以被解析为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三个层次。从这三个层次出发,可以探索整本书阅读的实然、应然与“使然”。将阅读和文本内容考查相结合,是当下整本书阅读的实然。整本书阅读的应然包括阅读主体、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与阅读评价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决定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使然”。
    • 彭国强; 刘中华; 于均刚
    • 摘要: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深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民族传统体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研究争鸣为基本切入点,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当前研究现状实然考察的基础之上,阐发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应然反思,并进一步讨论其未来可然建构的思维理路,以乔凤杰教授所提出的“实然、应然、可然”三个维度构设起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多维思考。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族信仰与精神寄托,其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体育范畴,而应尝试突破概念界定的桎梏,活泼其内蕴的乐感精神,在研究过程中关照不同学者的身体研究经验;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发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廓清研究边界、寻回研究主体,拒绝虚假繁荣、弥补理论空洞,扎根调查研究、唤醒工匠精神的应然反思;基于哲学辩证思维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范围、内容以及方法深入剖析的前提下,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应朝向立足传统特色,锚定研究本体;贯彻整体思维,创新研究范式;自立学科之理、内向反诸求己的可然发展理路前进。希翼为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些许批判性借鉴。
    • 邱白丽
    • 摘要: 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及相互博弈,是职业教育评估发展进程中的基本脉络。两者博弈过程中应避免出现如下问题:评估价值取向偏移、评估功能错位、评估体系混乱、评估内容割裂、结果运用窄化。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价值冲突及力量博弈、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职业教育目标的复杂性、评估技术的变化革新、评估成本的制约。推动职业教育评估从实然走向应然的主要策略包括:切实提升社会各界对职教及职教评估的重视程度、加强职教评估的专业化发展、构建科学的职教评估体系、打造职业教育评估共同体。
    • 张海红; 刘兆宇
    • 摘要: 考核背景下的美育若要回归教育活动的本真路径,就应遵循其本然价值意蕴,在教育视角下,赓续以美育人理念;在文化视角下,重视美的感知;在心理视角下,契合学生的情感需求。由于农村地区场域、认知、感性及表征层面等实然问题,农村美育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考核面临一定的困境。鉴于此,该文作者对美育考核取向展开思考,希望在实施路径上打破现阶段考核的桎梏,纠正美育应然与实然的失衡。
    • 刘清平
    • 摘要: 道德相对主义在解释某些文化的异质习俗时,往往从道德相对性的实然事实推出自己的应然理念,主张对所有的相对性道德标准都采取宽容开放的德性态度,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价值诉求潜含着折衷调和无原则、让德性沦为伪善的严重弊端,最终会取消“不可害人”的正义底线的终极地位,甚至纵容某些坑人害人的不义行为。要克服这种弊端,就应当站在正义一元主义的规范性立场上肯定多样性(而非多元性)的正当意义,一方面强调不可害人作为一元正义底线对于多样性的人类生活的终极约束力,另一方面宽容尊重所有符合这条正义底线、没有坑人害人的相对性道德现象,从而消解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的张力。
    • 刘清平
    • 摘要: 只有凭借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分类,我们才能澄清描述、诉求和评判三种语句之间的微妙异同:描述是主体纯粹基于认知需要针对事实及其价值的本来面目做出的认知性指认,诉求是主体基于各种需要针对事实的价值意义表达的意志性欲求,评判是主体基于认知需要以及非认知需要针对事实的价值意义做出的认知性指认。进一步看,在悬置了非认知需要的前提下,包含非认知价值负载的应然性诉求和评判也能转型成非认知价值中立的实然性描述,并构成具有真假认知价值的科学研究对象。
    • 刘清平
    • 摘要: 人性是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但以往的人性观由于将实然与应然混为一谈,非但未能揭示人性的真相,反倒引发了一些无谓的争议。只有在严格区分实然人性与应然人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悬置自己的非认知需要,纯粹基于好奇心描述和分析现实人性的本来面目,尤其在元价值学层面找到支配着所有人性内容的普遍逻辑结构,建立科学的人性观。
    • 潘桂法
    •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教评一致性”正受到教育界的持续关注。把握高考评价导向是教与学的应然追求,落实教考衔接是教与学的必然选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