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譬喻

譬喻

譬喻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1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才智、东方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等;譬喻的相关文献由159位作者贡献,包括麦家、耿维峰、聂民玉等。

譬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 占比:99.4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6%

总计:177篇

譬喻—发文趋势图

譬喻

-研究学者

  • 麦家
  • 耿维峰
  • 聂民玉
  • 张广盛
  • 曹瑞娟
  • 罗兰
  • 仇小屏
  • 俞发亮
  • 刘顺
  • 卜繁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吴章燕
    • 摘要: 《大般涅槃经》曾被佛教界判释为地位最崇高的经典,经文盛唱"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涅槃常乐我净",影响深刻.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再到各派禅师,均吸纳《大般涅槃经》思想精髓和文学譬喻手段,从而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大般涅槃经》在禅宗中的影响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激发禅宗诸师的兴趣;影响禅宗的宗旨定位;丰富禅宗的诠释方法.
    • 秦惠兰
    • 摘要: 虽然《坛经》中的"譬喻"很多都来自印度佛经,但《坛经》宗宝本与敦煌本在"譬喻"方面并不完全一致,存在不少变化.由于两个版本时间跨度长达五六百年,两者之间也并非一定是直线关系,因此,将两个版本中的"譬喻"进行对比研究,除了可以窥见《坛经》与印度佛经"譬喻"之关联与变化,还能展现《坛经》文本中的"譬喻"在禅宗传播过程中的语言发展样态.
    • 安小利
    • 摘要: 《战国策》作为先秦纵横家散文的典型代表,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创造了战国时代特有的散文风格,标志着各种散文文体的发展和日趋成熟。它还有很高的语言价值,运用绚丽的辞采、生动的语言来表述抽象的道理。其中,使用譬喻、寓言来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之鲜明可感、言约意丰。本篇论文针对其中的譬喻修辞来做一些探析。
    • 李志明
    • 摘要: 《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其中运用"比"和"兴"的诗句集中体现了"譬喻"这一修辞格的艺术魅力.经统计,《诗经》中的譬喻句共有140例,按照譬喻模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明喻、隐喻、暗喻三类,在此基础上按照本体和喻体属性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具象—具象""具象—抽象""抽象—抽象""情境—情境"四种模式.《诗经》中的喻指对象多是物之性状、人之外貌、人之精神品格与心理状态等.数量类型丰富的譬喻句不仅显示了周代先民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而且折射出了建立在类比关系基础上的诗性思维和认知思维特征.
    • 张煜
    • 摘要: 汉译《杂阿含经》的譬喻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由于《杂阿含经》产生时间较早,又都以小经为主,故事性的譬喻相对较少.其中卷二十九驴作牛声的譬喻,有可能是柳宗元《黔之驴》的最早出典,相类似的故事在《五卷书》《伊索寓言》中均有表现.修辞性质的譬喻,可分作明喻、隐喻与借喻等.其著名者,如以弹琴来譬喻精进、盲龟浮木等.为古今学者文人所津津乐道的博喻,在《杂阿含经》中也多有使用.一些重要的佛教名相,通过譬喻变得更加明白易懂而有条理.在偈颂中,譬喻也广泛地存在.《杂阿含经》中的有些譬喻,还被译成专经流行.如《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佛说月喻经》等.
    • 喻赛琼
    • 摘要: 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运用极具特色的语言与修辞讲述了一个被语言之美包裹着的丑陋、痛苦故事.本文试以美丑对比、美丑转换的语言譬喻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羊"的意象譬喻,分析《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修辞譬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语言与真实的关系.
    • 张继军
    • 摘要: 自古及今,"好辩"都代表了孟子一个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最直观的人格形象.虽然孟子本人似乎并不认可世人对自己"好辩"的定位与评价,甚至发出了"予岂好辩哉"的反诘,但不可否认的是,遍览《孟子》,将近一半的篇章都记载了孟子与他人论辩、交谈的场景.因此,论辩事实上代表了孟子哲学最重要的阐释方式,孟子思想中的几乎所有主要问题都是通过论辩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譬喻又是孟子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论辩方式之一.可以认为,论辩和譬喻构成了孟子哲学阐释方式的主要形式.
    • 李安竹
    • 摘要: 《尚书》重"象",善用"象"来说明事理.具体表现为频繁使用譬喻的表达方式,二十八篇中出现有十八处.譬喻所取之"象"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所取之物象 、事象具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尚书》中取譬之"象"大多具有礼俗特征,世俗性的物象相对较少,这正是商周时期宗法礼制下政教言说的主要表述方式之一.此外,《尚书》取譬之"象"主要着眼于事象 、物象的形象性方面,局限于较为狭窄的生活经验范畴,这体现出譬喻使用初期侧重于所取之"象"的直观性这一特征.
    • 周詠盛
    • 摘要: 濠梁之辯,指莊子和惠子對於"魚樂"的一場辯論。以"魚樂"爲核心,大致可以分爲兩派詮釋:其一,以"魚樂"爲一心理狀態陳述,反映出莊子個人的修養境界與直覺。其二,以"魚樂"爲一客觀事實陳述,强調惠施對莊子得知"魚樂"的質疑。我們嘗試提出第三種詮釋:以"魚樂"爲一譬喻陳述,即莊子之所以提出"魚樂",是要據此來譬喻己樂。此詮釋的特别之處大致有三:其一,《秋水》的最後三個段落,皆是以動物之樂爲核心的譬喻,共用類似的架構。其二,莊子言"請循其本"代表一種嚴格的溯源對應關係,且"濠上"具有畫龍點睛的重要意義。其三,"魚樂"原是一譬喻,但惠子卻以客觀事實的角度來解讀之,這可以説是一種誤解。在以動物譬喻爲核心的三段文本之中,由於對方預設並局限於特定觀點,所以他們誤解了莊子,而莊子以動物之樂喻己樂,就是要以譬喻來回應這些誤解。透過分析動物譬喻可以得知,樂是指主體與自然環境間的和諧互動,而動物譬喻的主要功能,不僅在於説明樂,更是要回應誤解,進而批判導致誤解的原因。據此,動物譬喻是莊子呈現樂與建立其樂之主張的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