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词史

词史

词史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724篇;相关期刊232种,包括求是学刊、唐都学刊、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等;词史的相关文献由33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宏生、房日晰、诸葛忆兵等。

词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8 占比:6.3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724 占比:93.64%

总计:6113篇

词史—发文趋势图

词史

-研究学者

  • 张宏生
  • 房日晰
  • 诸葛忆兵
  • 刘尊明
  • 孙克强
  • 彭玉平
  • 曹辛华
  • 李辉
  • 沙先一
  • 王兆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彭玉平
    • 摘要: 词学研究虽涉多端,而要以词史为本。若词学批评,则必关合作品,词学理论也多从创作中总结而来。词学一门离作品的距离虽有近有远,但作品是词学之铁门限,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古代文学多批评史而少纯粹形态的理论史和思想史,原因亦部分在此。《宋史》对周邦彦没留什么情面,一句“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所重”,几乎就为周邦彦人品定下了基调。如此从“疏隽少检”到“风流词客”,似乎也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了。
    • 孙绍振
    • 摘要: 表面看来,微观分析局限于个案,但是个案分析如果绝对化,可能造成自我蒙蔽。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举陶渊明为例:“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这提醒我们:拘泥于个案可能造成片面性,遮蔽全面性。就姜變《扬州慢·淮左名都》而言,这首词并不能展现他的全面,故联系其另一方面,在矛盾对立中分析,深入理解其思想和艺术,确立其在词史中的地位。
    • 张宏生
    • 摘要: “詞史”理論和“興寄”觀念不僅是清代詞學的重要命題,而且指導了清詞的創作,尤其在社會變化劇烈的時代,如太平天國戰爭前後,更顯示出生命力,得到了非常充分的檢驗。廣義上說,比興寄托也是詞史的一種,但原來的表現較為隱微,似乎是在兩個不同的軌道發展,而到了太平天國戰爭前後,比興寄托與詞史這兩股潮流有匯合的趨勢,體現在創作上,往往或者比興中有賦,或者賦中有比興,展示出一定的新風貌,並成馬詞史或詞學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標詩。
    • 耿心语; 孙艳红
    • 摘要: 溥儒作为满族词人,他的一生亲身见证了清朝覆灭、民国军阀混战、满洲国建立、国民党败逃台湾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乱世之中,他自己的身份也由清朝王室贵胄变为前朝遗民,到后期更成为台湾移民,他的词不仅记录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且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因而具有词史意义。他的词叙写了列强侵华背景下北京建筑的损毁,叹息于国家之残破;他的词感叹着内忧外患下满清皇室的委屈求存,哀叹于满民族的命运;他的词反映出去台同胞的思乡、望乡之情,饱含黍离之悲。
    • 赵维江
    • 摘要: 由宋入金的吴激词“绵丽婉约”,与蔡松年词风及金代主流词风有明显差异,但并非宋词的简单流衍。特殊的人生经历在北方地域文化环境的作用下,造就了吴词不同于周秦词风的新质素。其词对于传统词体的扩容,大量地化用诗句,实质上是一种不失“本色”的诗化表现。吴激词在本质精神上与北方地域文化和金词审美追求有着内在的契合,与学苏的蔡松年词互动互补,代表了“吴蔡体”一个重要的侧面,提供了金人学习宋词的当下范例和现实资源,实为当时南北词风对接与交融的梁津。
    • 王纱纱
    • 摘要: 朱祖谋生活在一个内外交困、祸乱不断的大动乱、大变革时期,他在创作中体现了强烈的“词史”意识,戊戌变法、庚子之乱至清朝覆灭等重大社会事件在其词作中都有深深的投影。得益于比兴寄托、借物遣怀、托景见意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彊村笔下的“词史”呈现出沉抑绵邈的美学风貌。
    • 倪春军
    • 摘要: 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是一种征略体学术著作,重点在于考辑词人的生平事迹,汇集作品及相关评论。它是一部搜罗全面、考证翔实、文献丰赡的资料汇编型词史著作,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表达个人词学观念和审美主张的词话批评著作。况氏按语主要是对唐宋词风格流变的综合评述,并不代表他个人对于某种风格的喜好或偏见,故不宜用来解构他的词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况周颐虽然在书中多次提到北宋词的"清疏"特点,但并未排斥南宋词的"绵丽"风格,更没有放弃"重拙大"的主张。《历代词人考略》对北宋词"清疏"风格的评议,没有在现代词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亦无法打通况周颐与王国维之间的审美隔阂。
    • 萧虹
    • 摘要: 20世纪初,曲子词集《云谣集》(922)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之后的研究表明,《云谣集》的时代比之前公认的最早的词集《花间集》(约940)更早,它很可能是最早的词集,是一个唐诗到五代、宋的词的发展过程中曾经"迷失"的环节.虽然前贤的作品常常提及《云谣集》,但几乎没有对它在词的起源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过详细的析论.文章梳理了从唐诗到曲子词再到词的文体发展过程,并通过作品分析寻找所属各个阶段的证据,最后归结到《云谣集》与《花间集》的传承关系,进而确定了《云谣集》在词的诞生过程中的位置.
    • 葉曄
    • 摘要: "詞史"作爲詞人對"詞""史"關係的一種認識及文本表達,其創作傳統在清初基本形成,但其潛流卻源遠流長,錯綜複雜。有關時事批評的傳統,自南宋以來分爲直敍式紀實、微言式隱喻兩種模式。然較之稼軒詞在元明兩代的長盛不衰,以《樂府補題》爲代表的宋遺民詞及其隱微寫作,經歷了較長的"失聲"狀態,直至晚明清初詞籍出版的復蘇,方被重視並重新抬頭。梳理這兩種模式在元明時期的發展狀況,發掘其中的典型文本,有助於我們更連貫地認識宋詞經典與清"詞史"代表作品之間的關係。而"詞史"在清代的情況,與其執著於在陳維崧、周濟、謝章鋌諸家中尋求一個"成立"的坐標,不若考察清人如何通過對唐宋詞正典的闡釋回歸,完成"詞史"從詞學範疇到詞審美範式的建構。只有立足於詞體發展的獨有特徵,及對唐宋詞經典的闡釋力度,方能發展出有别於"詩史"的真正意義上的"詞史"學説。
    • 张兆勇
    • 摘要: 《艺苑卮言》以"丽"论词有着明确的自觉与思维.王世贞以为晚唐五代两宋以来众多的词人词作中可以"丽"为视角做细致区分,关于词史上诸多问题均能聚焦为"丽"的内在变化.词的正宗如要联系词的特征不可回避对"丽"的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