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批评史

批评史

批评史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专利文献232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批评史的相关文献由226位作者贡献,包括明言、吴承学、瞿林东等。

批评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51.36%

专利文献>

论文:232 占比:48.64%

总计:477篇

批评史—发文趋势图

批评史

-研究学者

  • 明言
  • 吴承学
  • 瞿林东
  • 齐治平
  • 何诗海
  • 古远清
  • 吴颖
  • 张岩泉
  • 彭玉平
  • 曹旭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克强
    • 摘要: 江顺诒编著的《词学集成》是清代后期产生的一部独具特色的词话著作。《词学集成》是一部具有独特分类眼光的辑录类词话,其分类理念具有现代词学的元素;《词学集成》对所引录的词学文献附加按语,可谓批评之批评,亦可认为《词学集成》是第一部词学批评史专著;《词学集成》对词源、词体、词音、词韵、词派、词法、词境、词品等专题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辨析。无论是思想观念、理论批评,还是编排形式、规模系统,《词学集成》均显示出独特的深广度和创新价值。
    • 彭玉平
    • 摘要: 词学研究虽涉多端,而要以词史为本。若词学批评,则必关合作品,词学理论也多从创作中总结而来。词学一门离作品的距离虽有近有远,但作品是词学之铁门限,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古代文学多批评史而少纯粹形态的理论史和思想史,原因亦部分在此。《宋史》对周邦彦没留什么情面,一句“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所重”,几乎就为周邦彦人品定下了基调。如此从“疏隽少检”到“风流词客”,似乎也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了。
    • 陈燕桦
    • 摘要: 杨振声的小说《玉君》于1925年出版后盛传一时,鉴于种种原因有着较为曲折的批评史.1920年代批评家基于自身的文学理念或肯定或否定《玉君》,呈现了"五四"时期"理想新文学"的两种想象.1930年代以后,有关该小说的批评几乎处于沉寂、消遁的状态,只有零星几处的评论,其中以沈从文、朱自清为代表的审美鉴赏式批评和以鲁迅为代表的社会性批评为主.1980年代以后,随着文艺界的思想大解放,学界对杨振声及其作品的研究才重浮历史的地表,有关《玉君》的研究视角较之此前有了不少突破.全面考察和梳理1925年以来学界对《玉君》的批评史,无疑有助于发掘和延伸该小说的研究.
    • 吴俊
    • 摘要: 本文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书稿绪言第一、二部分。绪言大致分三部分介绍有关文学批评的观念和立场、当代文学批评和批评史的学术学科建设观察与思考,以及当代文学制度视阈中国家文学权力机制对于当代文学和批评实践的制约性影响。首先阐明文学批评和批评史特征及其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乃至整个文学生产体系的重要性,其次从批评史学术和学科上论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设发展历史、特点及可能性,最后从国家文学的制度刚性规范上,阐明中国当代文学的政治体制特征、权力机制特征以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撰述的核心要旨、思想逻辑和学术目标。限于篇幅,本期选发独立成文的绪言前两部分,并拟定了新标题,第三部分后续另发。
    • 李世涛
    • 摘要: 王先霈,生于1939年,江西九江人。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进修班毕业,之后任教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主任、编辑学研究中心主任,曾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其研究领域在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艺心理学、文艺批评等。主要著作有《小说技巧探赏》、《文学评论教程》(合著)、《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合著)、《文学心理学概论》、《圆形批评论》等,出版《王先霈文集》(8卷本)。曾获得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文艺学)、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等奖项。
    • 明言
    • 摘要: 第二章西周至战国的音乐批评(七)(5)《老子》的"音声"关于音乐的"音声"命题,《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二章》)。如何理解这里所谓的"音声"?《礼记·乐记》认为:"声成文,谓之音。"《风俗通义·声音篇》认为:"声,本;音,末也。"
    • 明言
    • 摘要: 第二章西周至战国的音乐批评(六)6.《尚书》《尚书》1,又称《书》、或称《书经》。上古政典文献,其名起于汉:"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孔安国《尚书传》)。多体裁政令文献汇编,长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史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儒家"五经"之一。《尚书》内容包括尧、舜、禹及商、周历代文献。据传为孔子编订,传授弟子,故被儒家奉为经典。后被学者质疑,认为该书乃长期汇集流传至战国中后期定型。
    • 薛永年
    • 摘要: 书画题跋,大约始于宋代,写在书画之前者称为题,写在书画之后的叫作跋,后来题跋的范围,更扩展到金石古陶的拓本。题跋不仅随所跋的作品传世,也成为一种文体单独印行。论其内容,则无外著录、鉴别、考证、品评。言其文体,则多古文,相对简明,或为诗跋,更饶兴味。至于题写作品上的书法,则遍于真行草隶,而以真行为多。吾友李一,多年治古代书画史论批评,于书画题跋亦有取资。二十年前,其所撰我国第一部古代美术批评史专著《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史论结合,提纲挈领,评议精审,尤重民族特色。其中,已论及宋董逌《广川画跋》、欧阳修《六一题跋》和清王澍《虚舟题跋》等题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