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计算机导航

计算机导航

计算机导航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9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17760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创伤外科杂志、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13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五届全国解剖与临床(骨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人工关节高级论坛等;计算机导航的相关文献由496位作者贡献,包括田伟、牛晓辉、谭海涛等。

计算机导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7760 占比:99.96%

总计:417940篇

计算机导航—发文趋势图

计算机导航

-研究学者

  • 田伟
  • 牛晓辉
  • 谭海涛
  • 任静
  • 刘波
  • 孔荣
  • 张彪
  • 方诗元
  • 李守民
  • 李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国景; 李明辉; 王凤伟; 王臻; 肖鑫; 鲁亚杰; 罗卓荆; 李靖
    • 摘要: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切除四肢干骺端恶性肿瘤保留自体关节的安全性及长期随访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10例四肢关节干骺端ⅡB期恶性肿瘤患者,其中7例骨肉瘤,3例尤文肉瘤。术前薄层CT扫描数据和MRI数据输入计算机导航系统进行图像融合,术中用导航探头经过导航跟踪器将手术部位和导航计算机建立联系,然后用导航探头在固定的解剖定位点或术前制作的人工标记点进行计算机注册,再在骨暴露表面散在选择50个点注册增加图像和手术部位配准的准确性,验证若匹配误差小于1 mm则可用于术中导航。然后在导航指导下精准截骨切除肿瘤,腓骨瓣复合异体骨重建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评估保留关节功能、有无肿瘤局部复发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术中计算机导航匹配误差平均为0.41 mm,导航下截骨线与肿瘤边缘之间的平均距离为9.9 mm,术后平均随访140个月,除1例肿瘤肺转移死亡外,其余所有患者均无瘤存活,所有患者均无局部肿瘤复发,肢体MSTS评分平均为27.8分。结论 导航辅助下可做到肿瘤精确切除,使关节结构保留最大化的同时保证肿瘤不复发,而保留的自体关节使得患者可以长期使用。
    • 陆声榆; 沙轲; 陆彩玲
    • 摘要: 计算机和导航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其在创伤骨科临床应用开拓了更多更好的方法,因其具有精准性、安全性、微创、辐射损害轻、手术并发症少等突出优点而在创伤骨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显示出其他工具无法替代的优势。本文介绍计算机导航技术的发展简史,探讨计算机导航在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展望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创伤骨科手术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 江桓宇
    • 摘要: 目的探究椎体恶性肿瘤采用计算机导航与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中放射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8月东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椎体恶性肿瘤患者175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87)和观察组(n=88),对照组采用放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导航与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疼痛情况(MPQ),活动能力,镇痛药物使用评分(AUS)、生活质量评分(QLS),远期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PQ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U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QL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病死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体恶性肿瘤采用计算机导航与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中放射治疗,可降低疼痛度,促进患者康复。
    • 赵璇; 徐俊杰; 边智琦; 侯尧; 刘金涛; 罗烨; 吴琳琳; 吕文尔; 赵金忠; 王少白
    • 摘要: 目的:分析手术机器人结合5G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方法:以运动医学常见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为例,分析手术机器人在其中的运用,以及5G与运动医学手术机器人的结合。结果:ACL重建术在手术机器人辅助情况下可提高精准性和可重复性,降低学习曲线。结合5G和人工智能可以完成高效数据传输与计算,便于远程应用与手术实施。结论:应用5G和人工智能的手术机器人在运动医学手术中能够提高操作精准性,在临床应用与推广中具有发展前景。
    • 曹志有; 吴维玮; 莫峰波; 全坤(综述); 戴闽(审校)
    • 摘要: 当今社会,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其中数字医学就是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被很好利用和发展的充分体现。数字骨科则是数字化医疗技术结合骨科临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通过这门学科,使得骨科传感器、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技术和机器人手术系统等数字化技术在骨科领域得以充分利用,并极大提高了骨科的手术技术。文章就数字医学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作一综述。
    • 曾冠斐
    • 摘要: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63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行传统TKA,观察组行计算机导航下TKA,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术后下肢力线偏差角度、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下TKA应用于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虽延长了手术时间,但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并提高下肢力线精准度,改善膝关节功能。
    • 郑恺; 李荣群; 孙厚义; 张韦成; 李宁; 周军; 朱锋; 王熠军; 徐耀增
    • 摘要: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失效与假体置入位置及下肢对线不良、软组织失衡等因素相关,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因其过于依赖术者经验和目测,难以实现操作的高精确性、可重复性和个性化治疗.目的:探讨在一期双侧术式下,对比传统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6至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连续21例(42膝)膝关节炎患者,利用电脑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一侧患膝行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对侧患膝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比较两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引流量;比较两侧术后下肢机械轴髋-膝-踝角α、目标力线偏倚程度、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β、股骨侧假体矢状面角δ、胫骨近端内侧角γ、胫骨后倾角ε、股骨-髌骨角Q、股骨切迹;比较两侧术后3,14 d及1,3,6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术后6个月关节遗忘指数(FJS-12)、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该临床试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注册号为ChiCTR2000033499.结果与结论:①导航侧的手术时间为(88.95±15.45)min,长于传统侧(78.25±13.83)min(P0.05);④结果表明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相比,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能够获得更精确的下肢目标力线,特别是对于术前下肢畸形严重的患者,并展现出一定的早期功能优势;但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相对延长.
    • 钱选昆; 黄合飞; 武成聪; 刘克廷; 欧华; 张金鹏; 任静; 万建杉
    • 摘要: 背景:目前已有研究报道计算机导航引导下脊柱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可视化、精准化等特点,此次试验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对比计算机辅助导航联合锥形通道椎间盘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完成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30例采用导航联合锥形通道椎间盘镜通道下手术(微创组),与同期30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开放组)的患者进行比较。收集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随访患者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置钉准确率及植骨融合率,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滑脱节段等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微创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开放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微创组明显少于开放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术后随访微创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小于开放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置钉准确率微创组高于开放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⑥在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术后复查未见明显内固定无松动、折断或异常活动等情况,末次随访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⑦提示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相比,计算机导航联合锥形通道椎间盘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具有出血量少、创伤小、下床时间早、术后恢复快、置钉准确率高等优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的较好选择。
    • 郑恺; 李荣群; 孙厚义; 张韦成; 李宁; 周军; 朱锋; 王熠军; 徐耀增
    • 摘要: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失效与假体置入位置及下肢对线不良、软组织失衡等因素相关,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因其过于依赖术者经验和目测,难以实现操作的高精确性、可重复性和个性化治疗。目的:探讨在一期双侧术式下,对比传统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6至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连续21例(42膝)膝关节炎患者,利用电脑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一侧患膝行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对侧患膝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比较两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引流量;比较两侧术后下肢机械轴髋-膝-踝角α、目标力线偏倚程度、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β、股骨侧假体矢状面角δ、胫骨近端内侧角γ、胫骨后倾角ε、股骨-髌骨角Q、股骨切迹;比较两侧术后3,14 d及1,3,6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术后6个月关节遗忘指数(FJS-12)、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该临床试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注册号为Chi CTR2000033499。结果与结论:①导航侧的手术时间为(88.95±15.45) min,长于传统侧(78.25±13.83) min(P 0.05);④结果表明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相比,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能够获得更精确的下肢目标力线,特别是对于术前下肢畸形严重的患者,并展现出一定的早期功能优势;但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相对延长。
    • 曹德军; 梁刚; 鲁鹏; 罗建; 李跃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80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骨折,均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椎钉置入内固定术.随机原则分为2组,A组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置钉组40例,B组为徒手置钉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椎弓根置钉时间、置钉优良率、椎体高度恢复、血管神经发生率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计算机导航组置入椎弓根螺钉240个,平均椎弓根钉置入时间(7.0±1.2)min,准确率为95.8%(230/240);徒手置钉组置入椎弓根钉240个,平均椎弓根钉置入时间(9.0±1.0)min,准确率为85.4%(205/240).经统计学分析,计算机导航组置钉时间明显短于徒手置钉组(P<0.01)、置钉优良率明显优于徒手置钉组患者(P<0.01),血管神经发生率、椎体高度恢复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性意义.结论 提示计算机导航可以显著提高置钉的准确率、缩短置钉时间,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较大临床应用价值,直到大力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