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规范伦理

规范伦理

规范伦理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781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伦理学研究、理论界、求索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学科学术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孔孟儒学历史传承与转化创新学术研讨会等;规范伦理的相关文献由14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万海、聂文军、刘美玲等。

规范伦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4.5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2781 占比:95.31%

总计:2918篇

规范伦理—发文趋势图

规范伦理

-研究学者

  • 刘万海
  • 聂文军
  • 刘美玲
  • 吴菁
  • 张周志
  • 杨豹
  • 龚天平
  • 丁锦宏
  • 万俊人
  • 仕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身健
    • 摘要: 作为监察权的直接行使者,监察官已成为极具职业特征的法律职业者,其行为活动及职业道德养成亟须专门的职业伦理规范和指引。监察官职业伦理应体现法律职业伦理的基本内涵,还应体现监察工作的治理和反腐倡廉等政治性特征。以此为基础,分别从道德、行为和规范三个层面系统总结提炼监察官职业伦理的基本内涵和制度渊源,并从立法规范、考核机制、监察责任及职业伦理教育等方面,系统构建监察官职业伦理制度体系。监察官职业伦理制度体系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腐败治理成效密切相关。
    • 戴茂堂; 李累
    • 摘要: 伴随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中国对德性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展开。不过,构建德性伦理,在中国具有特殊的艰难。这种艰难就发生在中国伦理学内部。无论是中国传统伦理学还是中国当代伦理学都或隐或显地包含了对建构德性伦理不利的因素。中国传统伦理学热衷于外在的礼法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制定,十分接近规范伦理的风格,徒有德性伦理的表象。如果说,中国传统伦理是表面的德性伦理、隐蔽的规范伦理,那么中国当代伦理则是公开的规范伦理。中国当代伦理学关注的是行为规范正当与否,而判断行为规范正当与否的根据就是借助科学理性而确立的道德原则。这恰是构建德性伦理所要回避的。因此,在当今中国,构建德性伦理真的是难上加难。
    • 郑治文
    • 摘要: 孔子之学以仁礼合一为本,其后孟荀双峰突起,一显仁一显礼,各引一端,各有所成。在道德养成上,孟子重“性”,主“人之性善”,肯定道德先天,以为人顺此性扩而充之即可成善,凸显了德性伦理之意义;荀子崇“伪”,主性朴性恶,倡言道德后起,以为人性之朴必待“伪”而“美”之,人性之恶必待“伪”而“化”之,凸显了规范伦理之价值。荀子崇“伪”的人性论主张,充分开显了孔子礼学之意义,深化了其仁礼合一之学“克己复礼为仁”(以礼显仁)的维度,即强调通过后天认知实践礼义(“伪”)的修养努力涵养德性、养成人格。当然,如果在德性伦理视域下审视,荀子以性朴性恶之论逼出“积伪”之说,在开显礼学之意义的同时,却也面临着礼义无所出、价值自觉无保证的理论难题。
    • 邹幸居; 何高大
    • 摘要: 翻译伦理研究是译界热点,但科技翻译伦理的探讨却没有成为关注的重点.科技翻译伦理的建构有助于解决科技翻译本体存在"德""能力"和"监督"三缺失的问题.此研究试图以"善"的视角探讨从"自律"和"他律"两维度、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两层面建构科技翻译伦理框架.
    • 陈嘉铭
    • 摘要: 孟子德性伦理和荀子规范伦理都以孔子的仁爱学说、性近习远思想等为基础,从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对儒家伦理进行了开拓创新.从比较伦理学视角看,孟子以性善论、仁义论、内圣论等为依据,建构了儒家德性伦理思想体系;荀子以性恶论、礼法论、外王论等为依据,建构了儒家规范伦理思想体系.孟子和荀子伦理思想不仅与两人的人生经历、师承渊源等有关,还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进步、阶级变化、制度变革等有关.因此应当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社会转型、政治变革以及孟荀的师承渊源、学术经历等方面,对孟子德性伦理和荀子规范伦理进行比较分析.
    • 尹宁洁; 张华
    • 摘要: 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载体,所以文本的翻译策略解读十分重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不可避免地运用翻译技巧,并选择合适的翻译伦理.《颜氏家训》是中华传统家训的经典之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运用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解读《颜氏家训》宗福常英译本,可以发现,译者主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辅以直译的翻译方法与增译的翻译技巧,遵循再现伦理、服务伦理、规范伦理、交际伦理等,再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达到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
    • 唐代兴
    • 摘要: 伦理学虽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很成熟的学科,但诸如道德与美德、功利与道义、意愿与规范、权利与责任、动机与目的等根本问题至今仍处于待辩明的状态,而这种待辩明的状态也折射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位的偏离和研究范围的模糊.梳理流行的各种关于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定义,可以揭示其偏离性根源所在,根据"符合性"和"对应性"原则,抉发并论证伦理学研究的自身对象,明确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伦理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既不是善、德性,也不是道德、伦理关系或道德语言,而是能够统摄自然伦理和人类伦理的"伦理存在";以此出发,规范伦理、美德伦理、功利论和道义论伦理方法,此三者整合建构起伦理学研究的开放性视域和范围.
    • 冯泽永
    • 摘要: 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有共同的哲学伦理学和医学的学科基因.二者都遵守共同的伦理原理和原则,但是它们实施原理原则的方法和路径却有区别.医学伦理学构建了常态下的医德原则和规范体系.在经常的医疗卫生活动中医务人员会"以义导利".当医务人员的选择面临价值冲突时,会按照伦理学原则提出的价值顺位安排医疗卫生行为的优先顺位.生命伦理学面对的常常是高科技带来的道德冲突,没有现成的价值顺位可以套用.在生命伦理学的许多具体案例中,人们只能通过协商讨论来寻求方案,达成共识.二者都是哲学伦理学和医学的子集,两者之间有交集,但是侧重不同.
    • 王丽娟
    • 摘要: 当前,规范伦理模式下教师教育政策出现了政策价值失衡、政策路径失效、政策主体失位及政策手段失当一系列伦理危机,应通过确立"一体两翼"政策价值目标,采用"上下协同"的政策路径,建构"和而不同"的政策主体关系,实施"刚柔兼济"的政策手段,进而实现教师教育政策之实践伦理重构。
    • 崔晖; 张海涛
    • 摘要: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但美国历史课和社会承载着美国价值观的教育任务.因此,我们要探讨美国警察的价值观教育状况、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思想、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是如何开展价值观教育的.美国警察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参加文化输入性的教育培训,虽然单靠价值观教育不会提高警察在社会中的信任度,也不会终止警察滥用权力和不当行为,但是至少是改善美国警察面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研究发现美国的警察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是保持美国政府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