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南少数民族

西南少数民族

西南少数民族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518篇,主要集中在民族学、中国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066篇;相关期刊321种,包括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今日民族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第七届(2009)两岸三院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8年会与学术研讨会等;西南少数民族的相关文献由50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泽洪、佴澎、朱艳英等。

西南少数民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3 占比:32.3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1066 占比:67.30%

总计:1584篇

西南少数民族—发文趋势图

西南少数民族

-研究学者

  • 张泽洪
  • 佴澎
  • 朱艳英
  • 林建
  • 黄龙光
  • 东人达
  • 岳文
  • 徐德莉
  • 徐晓光
  • 李子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月; 杨琛
    • 摘要: “姊妹箫”是一种竹制双管类竖吹型少数民族乐器,广泛流行于布依族、苗族所在的贵州、云南等各个地区。有关“姊妹箫”的文献记载始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不同文献中的记述,存在“加塞哨口双管类”与“单簧双管类”两种形制结构差异明显且具有相应特点的“姊妹箫”。不仅如此,笔者通过田野考察发现,文献中鲜少提及的一种双簧双管形制的布依族“姊妹箫”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与此同时,其汉译称谓与使用苗语、布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所表述的称谓均存在不同的含义。探索“姊妹箫”的历史渊源和各发展阶段形制结构的演变与缘由、现存各类称谓的表述内涵,以及对比分析同类乐器,以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姊妹箫”。
    • 李思洁
    • 摘要: 全球经济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而在国家鼓励政策的驱动之下,中国的地摊经济重新焕发了活力。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摊经济也显得格外活跃,拥有13个少数民族的云南省红河州,更是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而开辟了独特的地摊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将以红河州蒙自市为例,深入分析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摊经济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健康发展之路。
    • 张学渝
    • 摘要: 宋明以来,许多植物被冠以“火草”之名,它们有引火和纺织两种用途。伴随着国家治理活动、植物科学命名工作、新引火技术的出现等因素影响,“火草”用于引火的观念被淡化,用于纺织的观念被强化,呈现从引火到纺织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不同力量对纺织火草赋义的结果:明代云南官员用汉名“火草”,19世纪法国植物学家用拉丁名让它具名;清代和当下的国家治理活动用“火草”让它闻名,强调了西南少数民族火草纺织技术的历史;当代中国植物学家解决了俗名“火草”植物的同名异物问题;西南少数民族在保持本民族名的同时接纳了汉名“火草”。宋明以来“火草”观念的变化体现了植物命名的科学传统、地方传统和历史传统的碰撞与调整,是纺织火草、火草纺织技术和使用人群被外界认识的历史。目前纺织火草的中文名存在不同观点,但在科学化浪潮和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火草”这个名称无形中扮演了普通名的角色,成为学名和民族名的桥梁,被更多人接受和传播。
    • 熊威; 刘文静
    • 摘要: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传说流传广泛,衍生出丰富的文化景观,并与民族历史、道德情感、节日仪式、民俗文化等密切联系在一起。诸葛亮传说及景观叙事的生产、传播与发展,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也深刻影响着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围绕着诸葛亮传说及景观叙事,西南少数民族形成了递进式文化认同,在本民族文化认同和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文化认同。此案例说明,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文化资源,可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 侯国儒
    • 摘要: 乡村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更进一步确定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兼收并蓄式乡村文化继承与发展思想,杜绝了城市化的同质性改造模式,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道路。但农村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社会历史条件较差使得其经济转型困难重重。本文以西南民族地区村寨文化产业发展为例,全面分析我国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从产业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条件、文化边缘化以及人才等四个角度进行概述,进而提出完善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 董科; 陈凯歌
    • 摘要: 阿署达彝族打跳歌舞是流传于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从明朝开始,已有三四百年历史。由于历史变迁,原本的上百首曲调现仅存四十余种。这些曲调富有彝族音乐特色,舞步变换复杂,动作粗犷有力,是彝族同胞热情奔放性格的重要体现。阿署达彝族打跳歌舞属于金沙江两岸各民族“锅庄”舞系的重要一支,是研究、传承、发扬彝族民间歌舞的重要素材,也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阿署达地处四川彝族聚集区的边缘地带,受到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所以阿署达彝族歌舞的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研究有着极其重要影响。
    • 王琨; 李良品
    • 摘要: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土司制度,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自在"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并为中华民族"自觉"共同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土司制度推行过程中,国家权力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现全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大一统".西南土司地区各族民众在共同拓展中华疆域、共同发展祖国经济、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文中简称"四个共同")的过程中,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土司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的转变,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历史进程.
    • 林建
    • 摘要: 两宋时期,随着西南少数民族的逐渐发展,宋朝与西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朝贡往来日渐增多,朝贡也日渐成为宋朝羁縻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因此,宋朝为保障西南少数民族朝贡的完成,专门制定了有别于其他朝贡政权的保障制度。意在规范护送流程,保障西南少数民族顺利完成朝贡。但毋庸讳言的是,宋朝制定这些保障制度的最终目的,还是防范西南少数民族在朝贡过程中节外生枝,其监督之实更甚于保障之意。
    • 屈永仙
    • 摘要: 我的家乡是云南省盈江县盏西镇,这是一个位于西南边陲的小乡镇,离中缅国界线仅35公里左右。盏西坝子是一个狭长的小盆地,湍急的槟榔江从中间穿过。居住在这里的有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几个民族,他们有不同的生产方式,立体式分布在这个区域.
    • 朱家红
    •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田野实证法、实地调查等多种方法,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研究调查,主要研究结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体育资源丰富,体育项目种类繁多。西南地区具备了民族体育文化、人文地理和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良好配置。研究目的: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