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
西南少数民族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518篇,主要集中在民族学、中国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066篇;相关期刊321种,包括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今日民族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第七届(2009)两岸三院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8年会与学术研讨会等;西南少数民族的相关文献由50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泽洪、佴澎、朱艳英等。
西南少数民族
-研究学者
- 张泽洪
- 佴澎
- 朱艳英
- 林建
- 黄龙光
- 东人达
- 岳文
- 徐德莉
- 徐晓光
- 李子贤
- 杨正权
- 范玉洁
- 赵永忠
- 陈海玉
- 付蕾
- 余良芬
- 刘亚虹
- 刘志宏
- 刘薇
- 华林
- 卢中阳
- 周佳
- 周旺
- 喻艳
- 夏文利
- 宋婧媛
- 庞锦荣
- 张佐邦
- 张树勇
- 张炯
- 张胜冰
- 彭兆荣
- 戴宇立
- 朱卿
- 李劼
- 李干芬
- 李延浩
- 李金莲
- 杨华
- 杨筑慧
- 柯文晴
- 王付欣
- 王冬敏
- 王毓琦
- 白兴发
- 耿静
- 胡小安
- 蔡安宁
- 郑天琪
- 郭振华
-
-
汪月;
杨琛
-
-
摘要:
“姊妹箫”是一种竹制双管类竖吹型少数民族乐器,广泛流行于布依族、苗族所在的贵州、云南等各个地区。有关“姊妹箫”的文献记载始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不同文献中的记述,存在“加塞哨口双管类”与“单簧双管类”两种形制结构差异明显且具有相应特点的“姊妹箫”。不仅如此,笔者通过田野考察发现,文献中鲜少提及的一种双簧双管形制的布依族“姊妹箫”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与此同时,其汉译称谓与使用苗语、布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所表述的称谓均存在不同的含义。探索“姊妹箫”的历史渊源和各发展阶段形制结构的演变与缘由、现存各类称谓的表述内涵,以及对比分析同类乐器,以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姊妹箫”。
-
-
李思洁
-
-
摘要:
全球经济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而在国家鼓励政策的驱动之下,中国的地摊经济重新焕发了活力。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摊经济也显得格外活跃,拥有13个少数民族的云南省红河州,更是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而开辟了独特的地摊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将以红河州蒙自市为例,深入分析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摊经济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健康发展之路。
-
-
张学渝
-
-
摘要:
宋明以来,许多植物被冠以“火草”之名,它们有引火和纺织两种用途。伴随着国家治理活动、植物科学命名工作、新引火技术的出现等因素影响,“火草”用于引火的观念被淡化,用于纺织的观念被强化,呈现从引火到纺织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不同力量对纺织火草赋义的结果:明代云南官员用汉名“火草”,19世纪法国植物学家用拉丁名让它具名;清代和当下的国家治理活动用“火草”让它闻名,强调了西南少数民族火草纺织技术的历史;当代中国植物学家解决了俗名“火草”植物的同名异物问题;西南少数民族在保持本民族名的同时接纳了汉名“火草”。宋明以来“火草”观念的变化体现了植物命名的科学传统、地方传统和历史传统的碰撞与调整,是纺织火草、火草纺织技术和使用人群被外界认识的历史。目前纺织火草的中文名存在不同观点,但在科学化浪潮和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火草”这个名称无形中扮演了普通名的角色,成为学名和民族名的桥梁,被更多人接受和传播。
-
-
熊威;
刘文静
-
-
摘要: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传说流传广泛,衍生出丰富的文化景观,并与民族历史、道德情感、节日仪式、民俗文化等密切联系在一起。诸葛亮传说及景观叙事的生产、传播与发展,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也深刻影响着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围绕着诸葛亮传说及景观叙事,西南少数民族形成了递进式文化认同,在本民族文化认同和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文化认同。此案例说明,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传承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文化资源,可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
-
侯国儒
-
-
摘要:
乡村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更进一步确定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兼收并蓄式乡村文化继承与发展思想,杜绝了城市化的同质性改造模式,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道路。但农村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社会历史条件较差使得其经济转型困难重重。本文以西南民族地区村寨文化产业发展为例,全面分析我国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从产业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条件、文化边缘化以及人才等四个角度进行概述,进而提出完善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
-
董科;
陈凯歌
-
-
摘要:
阿署达彝族打跳歌舞是流传于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从明朝开始,已有三四百年历史。由于历史变迁,原本的上百首曲调现仅存四十余种。这些曲调富有彝族音乐特色,舞步变换复杂,动作粗犷有力,是彝族同胞热情奔放性格的重要体现。阿署达彝族打跳歌舞属于金沙江两岸各民族“锅庄”舞系的重要一支,是研究、传承、发扬彝族民间歌舞的重要素材,也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阿署达地处四川彝族聚集区的边缘地带,受到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所以阿署达彝族歌舞的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研究有着极其重要影响。
-
-
王琨;
李良品
-
-
摘要: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土司制度,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自在"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并为中华民族"自觉"共同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土司制度推行过程中,国家权力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现全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大一统".西南土司地区各族民众在共同拓展中华疆域、共同发展祖国经济、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文中简称"四个共同")的过程中,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土司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的转变,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历史进程.
-
-
林建
-
-
摘要:
两宋时期,随着西南少数民族的逐渐发展,宋朝与西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朝贡往来日渐增多,朝贡也日渐成为宋朝羁縻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因此,宋朝为保障西南少数民族朝贡的完成,专门制定了有别于其他朝贡政权的保障制度。意在规范护送流程,保障西南少数民族顺利完成朝贡。但毋庸讳言的是,宋朝制定这些保障制度的最终目的,还是防范西南少数民族在朝贡过程中节外生枝,其监督之实更甚于保障之意。
-
-
屈永仙
-
-
摘要:
我的家乡是云南省盈江县盏西镇,这是一个位于西南边陲的小乡镇,离中缅国界线仅35公里左右。盏西坝子是一个狭长的小盆地,湍急的槟榔江从中间穿过。居住在这里的有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几个民族,他们有不同的生产方式,立体式分布在这个区域.
-
-
朱家红
-
-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田野实证法、实地调查等多种方法,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研究调查,主要研究结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体育资源丰富,体育项目种类繁多。西南地区具备了民族体育文化、人文地理和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良好配置。研究目的: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
-
-
-
Xia Wenli;
夏文利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
-
摘要:
西南少数民族生态哲学是西南少数民族先民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东方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其思想与当代西方生态哲学领域最前沿的理论深层生态学有很多契合之处.本文从西南少数民族生态哲学的本体论、自然观、价值观、实践观等方面入手,与西方深层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力求更好地诠释西南少数民族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
-
吳培華
- 《第七届(2009)两岸三院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1928年到1946年间,中研院史语所曾经多次派遣研究人员到黑龙江、湖南、浙江、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进行民族学调查,拍摄大批少数民族的照片与影片,也蒐集少数民族的文书与文物。并曾於1935年底参与「中英滇缅南段未定界」堪界工作。如此近20余年的时间,史语所研究人员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调查研究资料,包括田野照片5,560张、民族文书872册、民族文物1,279件、以及拍摄了田野影片56分钟。这批尘封的资料在静静躺了70多年之後,因数位典藏计画得以重现於世人面前。「再现」(Representation)4是一种脉络性的呈现,这批民族学资料在数位典藏之後,面对庞大纷杂的资料,该如何呈现这些典藏品,一点一滴的拼凑出典藏品背後的脉络,应用数位典藏深化人文研究,是本计画人员努力的目标。本计画「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资料库」之田野照片中,更藏有大批的未辨识照片,等着我们去解开它的脉络之谜。拜数位典藏技术所赐,我们得以放大检视这批藏品的细节,配合早期研究人员之文章与调查报告,再加上本计画人员实地之走访,这批田野照片背後许多有趣的故事得以一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