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乐器
管乐器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649篇,主要集中在音乐、轻工业、手工业、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篇、专利文献5659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琴童、北方音乐、民族音乐等;
管乐器的相关文献由609位作者贡献,包括末永雄一朗、刘伟、吴碧洋等。
管乐器
-研究学者
- 末永雄一朗
- 刘伟
- 吴碧洋
- 舒厚槐
- 黄克格
- 何萍萍
- 增田英之
- 付云垒
- 刘鑫
- 吕舒宏
- 孙正国
- 小松昭彦
- 小野泽直行
- 林好典
- 泷川宗一
- 泽田修一
- 谷口成泰
- 铃木秀雄
- 马克西米利安·斯潘塞·克利索尔德
- 董国定
- 原田荣一
- 张禄超
- 徐登峰
- 李中华
- 李墨
- 柴田孝一郎
- 芝宫纯
- 陶永祥
- 中岛洋
- 佐佐木博之
- 刘丹
- 张凯
- 张宁
- 张衍平
- 张鑫
- 朴长天
- 桥本隆二
- 滨永晋二
- 焦奕博
- 王亚雷
- 王汉熙
- 胡亮
- 足立启
- 邓世忠
- 邵航
- 陈冲
- 陈学孔
- 陈建华
- 马宏川
- 黄晓云
-
-
汪月;
杨琛
-
-
摘要:
“姊妹箫”是一种竹制双管类竖吹型少数民族乐器,广泛流行于布依族、苗族所在的贵州、云南等各个地区。有关“姊妹箫”的文献记载始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不同文献中的记述,存在“加塞哨口双管类”与“单簧双管类”两种形制结构差异明显且具有相应特点的“姊妹箫”。不仅如此,笔者通过田野考察发现,文献中鲜少提及的一种双簧双管形制的布依族“姊妹箫”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与此同时,其汉译称谓与使用苗语、布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所表述的称谓均存在不同的含义。探索“姊妹箫”的历史渊源和各发展阶段形制结构的演变与缘由、现存各类称谓的表述内涵,以及对比分析同类乐器,以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姊妹箫”。
-
-
朱浩
-
-
摘要:
本文的探讨对象为西洋管乐器。西洋管乐器零件繁多、复杂,在维修乐器时,会遇到零配件丢失与损坏、工具配备不齐全等影响维修的问题,在各类管乐器的修理中,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很棘手,零件本身的重要性很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笔者从零件的补配、拆卸与安装、零件生产以及零件对于工具的配备四个角度来探讨零件对于维修的影响,并提出了细化零件生产标准、细化零件名称与术语标准、建立专业零件生产工厂、研发专业工具、改变工具销售方式的粗略设想。
-
-
Bas den Hond;
王麒(译)
-
-
摘要:
一小块黄金随着管风琴的旋律起舞,帮助解决了一个长期的秘密:为什么某种管乐器会违反能够描述它们声音的数学公式。1860年,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以其能量守恒定律而闻名——设计出一个等式,它将管乐器音管基音的波长与管长联系到一起。通常情况下,音管越长,它的基音就会越低。
-
-
赵恒
-
-
摘要:
音乐不仅是艺术门类的一脉,而且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或者更确切的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它就一定存在着自身的因起渊源.从管弦乐器的起源入手,探究西方音乐发源时期的产生过程与形态,力求对音乐的研究与演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
-
郝志舟
-
-
摘要:
南昌大学龚全珍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在支教时听说了一件事:孩子们十分想组一个属于自己的管乐团。志愿者们齐心协力,经过多方筹措,募集到了共52件、价值15万余元的管乐器,建立了江西省共青城第一支留守儿童管乐团——“晨曦管乐团”。2019年,这支管乐团获得了江西省首届学生器乐(管乐)节小学组一等奖的好成绩。
-
-
张婷玉;
姜晶;
杨虹
-
-
摘要:
从边棱音的产生及其与边棱音管的振动耦合两方面,分析边棱音管乐器的发音机理,并结合自主设计实验和CFD仿真,探究气流流速变化对边棱音产生各阶段及耦合后对管乐器发音音效的影响,刻画物理与音乐间更深刻细致的关系.
-
-
白佳丽;
尹思源;
张宇琪
-
-
摘要:
天津有一个名叫四党口中村的小村庄,这里的村民几乎都以生产和制作管乐器为生。萨克斯,被这里的村民视若珍宝。不久前,这个小村庄因“天津萨克斯村工人月薪2万仍紧缺”的标题火上热搜。萨克斯不仅给这里带来了富裕的生活.更用流动的音乐阐释出村庄浪漫的内核。
-
-
-
-
摘要:
The Cover封面故事关于减少由管乐器传播冠状病毒方面,科学告诉了我们什么:演奏者们正在努力寻找使得他们解除音乐封锁的依据,因此他们与研究人员成为合作伙伴一同获得答案。Features特写为了理解思想的意义,心理学已经奋斗了1个世纪:深入研究我们为何如此,一直都充满了凌乱与争议,但是也引发了有趣的见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