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南

西南

西南的相关文献在1937年到2022年内共计6143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工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8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46篇;相关期刊2491种,包括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航政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08年全国采矿技术高峰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届青年学术讨论会、2008年电力信息化高级论坛等;西南的相关文献由4851位作者贡献,包括包力达、易世忠、天工等。

西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85 占比:97.43%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146 占比:2.38%

总计:6143篇

西南—发文趋势图

西南

-研究学者

  • 包力达
  • 易世忠
  • 天工
  • 张勇
  • 陈大霞
  • 本刊记者
  • 罗新荣
  • 付铁铮
  • 张序
  • 张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陈光美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报告强调,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区域贸易,激发农民创业活力,为中国农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中国农业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企业贷款难、高科技人才短缺、农产品质量差是影响创业的最重要因素。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影响农民在各种在线就业平台上互动的因素的文献。
    • 蓝庆伟
    • 摘要: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艺术群落是重要的特征之一,2000年以来,艺术群落表现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物理空间上聚集,并形成了以艺术区为代表的主要发展模式。本文以"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为出发点,讨论艺术群落在2000年前后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样貌与特征,探讨2000年后艺术群落发展的状况语问题,分析西南艺术群落所呈现出的不同。
    • 陈彦波
    • 摘要: 魏晋南北朝历代统治者对西南地区的开发或因政治需要,或为夺取军事战略要地,抑或为了经济利益,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忽略地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从而出现一系列不良影响,破坏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央王朝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经营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汉族移民的迁入,汉文化的持续进入,为该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生活理念和技术,有助于提高西南少数民族文明程度和生产技能。总而言之,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我国西南人文环境变迁与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对西南既有阻碍制约的影响,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 刘鹤; 刘喜凤
    • 摘要: 新中国初期,西南民族地区暂时保留了“土流并存”格局。同时以新政权建设为依托,中共从两方面培养了民族干部。一是分时期采取不同方式对土官进行政治安排,在初步稳定他们以后,启动对他们的教育改造。因此,土官成为改造式培养的民族干部;二是采取特殊措施,在西南塑造式培养了一个新型民族干部群体。最终,民族干部化的土官自我“背叛”了土司制度,发展壮大的新型民族干部替代了传统土官,土司制度得以根除。此举,既实现了民族干部的培养与土司制度根除的完美结合,又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郑如彬; 刘少武
    • 摘要: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了重庆地区15个乡村污水处理站,分析“厌氧+人工湿地”、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ˉbed biofilm reactor,MBBR)工艺、平板陶瓷膜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ˉreactor,MBR)工艺的技术特点、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西南片区农村污水处理站多数存在管理水平低、出水水质差、“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并从设计、施工、运营模式等方面剖析原因,提出一套适合西南地区农村污水治理的新思路。
    • 陈季君
    • 摘要: 清代西南外来汉族戏曲的流播态势,受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影响,呈时间与地域的阶段性特征,有其自身的时空序列。清代初期有多种外来声腔在西南流布,到清代中后期,由于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文化交流的加强,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腔,即中国传统“四大声腔”,流传更加广泛,它们在流传过程中对西南地区地方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们在不断适应西南地区民风民俗的前提下,竞争、交流、融合,逐渐与本地方言、民歌、说唱艺术等结合,催生出西南地方新的戏种,代表戏种是川剧、滇剧、贵州梆子等。探讨中国古典戏曲在西南地区的流变,对于中原文化与西南民族文化的交往、交融极富史证意义。
    • 摘要: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作为排头兵,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集结,全体人员以必胜忘我的精神,保全一方平安。在日常岁月中,他们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在抗击疫情战疫里,他们是勇敢的战士,逆行而上。
    • 摘要: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6年,是原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的市政、建筑、风景园林、公路与城市防洪甲级勘察科研设计咨询单位,现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 朱靖江
    • 摘要: 20世纪初叶至40年代末期是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发轫期,西南诸省则是此类影片最早的创作地区之一.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海外旅行者、外交官、文化学人、基督教传教士以及中国的学者和电影从业者皆往来于此,以地方风情、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仪式、交通贸易为主题的早期民族志纪录片多有产出,使之成为中国民族志电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期西南民族志电影延续性强、内容丰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自觉性.这些以多元视角关注和记录的活动影像,是近代中国社会——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非常罕见且富于民族志价值的历史文献.考察西南民族志电影的兴起与流变,既可梳理中国人类学史与电影史上鲜为人知的一条文化脉络,厘清中国电影的源头之一,也可体察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认知与理解的媒介,如何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成为人类学、民族学考察与研究的学术工具.同时,追寻民族志电影在20世纪前期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历程,也是今人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扇影像窗口.由于创作者来源复杂,且影片存世稀少,能够在当代获得的早期民族志影像资料都堪称宝贵,力所能及地填补空白,夯实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基础是中国民族志电影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 周琼
    • 摘要: 民族灾害文化是少数民族与自然灾害相伴求生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发挥了防灾减灾避灾的作用.西南少数民族的灾害文化有宗教信仰、禁忌习俗、敬畏自然的思想及驱逐疫人等精神层面及建筑、饮食、医药、乡规民约及村寨防护等物质生活行动层面两类内容.它具有文化的历时性、包容性、调适性特点,也具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累积性、固守性及地域性、多样性、共享性特点.按亲缘、地缘、族际、国际等口耳相传或文字记载的方式传承,分讯息预警传递、物资互享、自我救助、逃生避灾技能、灾后联合共建及备灾仓储建设六个类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存在个体与群体层面的弊端,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提升优化转型的任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